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念佛相應▪P3

  ..續本文上一頁,無始以來清淨相續,非是增減相,非是善惡相,亦不是凡聖相,一切相不可取而具一切相,如此真如廣大的心,每一個人的心時時刻刻都是這樣安住著的。就是因爲我們的妄想執著,在妄想執著的串習中,把妄想執著當作自己所遵循的一個所謂的習慣也好,感知也好,令其相續,那麼我們的心就開始取舍、善惡、凡聖、是非,在這裏面捕捉就很痛苦。人們想強化自己,想壯大自己,想令自己安樂,結果越來越尋求過多的負擔,過多的尋求給自己帶來了很多的負重、痛苦,甚至致命的傷害,致命就是傷害我們的法身慧命啊,生邪見——貪嗔癡慢疑都可以很好地調整地——那麼生起邪見,認爲世上的法是實有的,或者生斷見,那麼這樣強製的邪見就會真正地覆蓋自己的法身慧命。

  

那我們要以本淨心來念佛呢,就是你心不造作就好。心不造作!就象我們學的《安樂集》講的一樣,無緣觀即是真身觀,無緣觀就會使我們不求解脫而自得解脫,不求叁昧而叁昧現前。這是一種最簡單的念佛方式。也就是順法性念佛,不計于得失,不計于對待,不計于自己的感受——感受好壞我也不管它,身體有什麼感覺也不管它,只是清淨的相續就好。這樣的所謂的觀心方法是最直白也是最好操作的,任何一個人都很好操作的,不需要故意地去做什麼程序。如是觀心稱爲淨觀,本淨心觀,就是不需要任何的造作,不需要任何的用力。古人講“此處省力”,省力才是真正用功的地方,也就是我們休息念佛,讓我們那一顆奔波的心、勞累的心、強化自我的心休息下來。哪怕是一刹那,你就會對諸佛如來有一個觸碰,你就能體會到佛的這種慈悲、清淨,體會到佛身上的余溫——就是這種光明柔和的溫度,那這樣我們念佛就比較好用心。

  

念佛爲什麼不准拖音呢?也就是爲了這個。“南-無-阿-彌-陀-佛”,不是我念多少,是我要把這個處理得很幹淨、很幹淨、很幹淨、很幹淨的。這個念,並不是我要念,是身心世界的一種休息的喜悅帶來的共鳴罷了。就象諸佛在這種休息的智海中發出的贊歎“南無阿彌陀佛”一樣,我們也在感受著心靈深處這種休息的震撼——就是南-無-阿-彌-陀-佛,休息的感動,休息的一種喜悅贊美的表達——南-無-阿-彌-陀-佛,實在沒有什麼可得失的,也沒有什麼可對待的,也沒有什麼可凡聖的,就是一句喜悅的感激,這種喜悅從心中湧出來了,是一種情不自禁的——南-無-阿-彌-陀-佛,不是故意地我要做個什麼聲音,沒有這個故意的,就是一種喜悅。

  

那你說我們爲什麼要四聲念法呢?也是迫不得已的。因爲人一多,大家南腔北調,東念西念的,很多人就會生煩惱,這聲音就會相互的沖擊。念佛不是爲了規範我們,是爲了讓我們真正地休息下來,從休息中感知到佛陀給我們的慈悲、廣大、寬松的這種安慰、真誠的這種利益,讓我們體會到他無所不在的安慰與柔和、親切、真誠、博大的這種氣息,我們在這種氣息中受到了溫養,受到了加被,我們會有感動,這個感動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個感激就是南-無-阿-彌-陀-佛。不需要我們做什麼,也不需要過分地去用什麼心,就這樣贊美他就好,就這樣喜悅地、輕松地,用那種情不自禁的南-無-阿-彌-陀-佛,就好了,就很好了,不需要過多的東西。

  

那我們能不能做得到呢?就象一個久別的親人,你突然見到了,你能體會到他的氣息、他的感知。那我們念佛,要真在休息的狀態下,我們就能感覺到佛陀的清淨的法身、圓滿的報身、無礙的化身的這個氣息,給我們帶來休息、溫暖、健康向上的這種心胸,或者說就會給我們帶來如實的一個相應的契機。因爲我們從“心作心是”這個角度來看,那我們的感受就是我們的心在作。那我們的修行呢,先要把握“心作心是”這樣一個機會,來讓自己的心休息下來。

  

我們經常聽見這個彌陀鳥(編注:彌陀鳥,雞足山八吉祥之一,會念阿彌陀佛,有的念四字“阿彌陀佛”,有的念六字“南無阿彌陀佛”)在念,那個小小的鳥,很小很小的,它叫的聲音很大很大的,我經常看它們,我看它們也不費力氣。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也不是要拼什麼力氣的,當然你說我能不能放聲念呢?完全可以。因爲這個四聲念法可以很小的聲音念,也可以很放開地念,可以把自己整個生命拿出來念。但要知道有一點,這是我們喜悅的一種表達、感激的一種表達、休息的一種表達,不是爲了什麼,相互之間都沒有什麼的,就是這樣念,那我們就會經常體會到佛陀那種調柔的氣息、無礙的氣息,或者說圓滿清淨的氣息在愛護著我們、在關心、在影響著我們、在滋潤著我們的法身慧命,這個休息特別重要、特別重要!

  

所謂的休息就是不要去用力,不要故意用一種莫名的力量去念就行了,就用一種我們在喜悅的情況下要念;在感動的情況下要念;或者在放松的情況下要念;或者是自己真是突然被解放了,心中無事的那樣的情況下念的一種模式。這個不需要去太多的設置。

  

如是用心就是所謂的清淨心念佛,因爲我們的心本來是清淨的,一定是這樣子的!那個不清淨的妄想啊、顛倒啊、煩惱啊,它不屬于任何人,它只屬于執著它的人,那個妄想執著的人。你有妄想,你若不執著它,它也不屬于你;你若執著它,你認爲那個東西屬于你,你就會不斷地培養它,不斷地培養它,強化它,結果那個東西就給你造成了所謂的一種業力的相續。所以說我們能不能放放松休息休息地念佛呢?完全可以做得到。

  

尤其很多人都在走般舟,走般舟更應該用休息的心理去走般舟,不要認爲自己能走出來個什麼,那對自己就太殘酷了,跟佛法的距離也就越拉越大。我們跟佛陀的距離很近很近,近到什麼程度呢?同呼吸,同命運。那你要是執著于我們的業習、煩惱、對待,那你就跟一切凡夫同呼吸同命運了,你就跟業習同呼吸同命運了。

  

所以問怎麼用心?這就是最簡單的用心方法,就是心智本淨,無假用力,感恩念佛,喜悅念佛,隨順念佛,就是越寬松越好,並不是說其他的。那個四聲調子也是迫不得已的,爲了協調大衆罷了。我們要是走般舟的時候,平時自己念的時候,怎麼喜悅就可以怎麼念,絕對不需要我套一個(模式),但是我們在大衆一起念的時候,有個調子,相互就有個安慰,有個協調,相互帶一下,推一把一樣的。就是這個調子只能給我們帶來方便,不能給我們帶來纏縛。方便就是爲了大衆相互協調、相互輔助一樣的,這樣我們念佛就有十分意義。

  

七月十五馬上就快來了,人可能很多,但大家念佛就不用管這個,我們只管自己念佛,把自己的本份的事做好,把念佛做好就行了。時間是很快的。

  

念佛真是就象念自己的親人一樣地,說的比較俗一些就是念自己最親的親人。我們最親的親人——你父母怎麼樣,夫妻怎麼樣,母子怎麼樣,母女怎麼樣,實際這關系都會散壞變異的,你信不信它都會變異的,你信不信,我們無始以來轉身、轉身,誰都不相識地,親人根本都不相認不相知,朋友什麼一轉身都不相知了,這都不是你真正的(親人)。那阿彌陀佛呼喚我們十劫了,阿彌陀佛已經成佛十劫了,一直都在呼喚我們:覺悟吧!真正覺悟自己的真如心!回到自己的本家本國來!作一個如實的智者!作一個不在輪回中徘徊的人!作一個不在生死苦海中這樣流浪的人!已經呼喚我們十劫了!我們人和人之間的親情又怎麼樣呢?實際不是說人情怎麼樣,是人情的變異性啊。

  

所以我們來念佛,應該知道是我們自身的一個如實的意樂罷了,而不是一個片面的說法,是你要真正地看到這一點!你要是找到這一點!那我們真正的意樂就是念佛了,這是我們真正一生出苦海的一個最真誠的最負責任的方法。對我們自己要負起責任!因爲我們每一個人只有自己對自己負責任,他人對我們負不了責任的,他人對我們負責任是起不了作用的,就是父母對你再好,你對其他人再好,它也是一時的一個因緣,它會有舍離的過程的,那麼佛陀的這個教法希望我們一生成就是不舍離的教法。所以以無量壽攝化十方衆生,令衆生鹹獲大利,這個大利就是讓我們一生真正地出離妄想執著相續的這樣一個生死苦海,所以在念佛的時候一定要知道這樣一個心念,要成熟這個心念。那我們念佛就會感覺到喜悅,就不會感覺到沈重什麼的。

  

我要是大聲念不來了,我可以小聲念——南-無-阿-彌-陀-佛,聲音大一點可以大聲一點念,這都沒問題,因爲四聲調的彈性特別好,南-無-阿-彌-陀-佛(大聲),沒問題;南-無-阿-彌-陀-佛(小聲),也沒問題,就是它彈性大。有些調子你的聲音不到,它的調子就不到,這個調子你大聲音小聲音都可以。聲音大小,不重要,就一定要念。要念,不需要去故意大聲,故意小聲。一故意就又做作了,一做作就開始,哎呀,考慮到自己的色身了,考慮這考慮那,那這樣念佛就離佛又遠了,我們只能是感動啊、感激啊、喜悅啊、放松啊,這樣一個情不自禁的念法就好,大聲也好,小聲也好,就隨它去。

  

所以我們關鍵的重點不在音聲,而在自己的喜悅的心情、幹淨的心情、無所挂礙的心情、休息的心情、去除對待的心情。這個對待散壞了,這個鼓噪的東西休息了,我們能平和地隨著大家相互鼓勵的這種音聲,這種諸佛都在同念的這個音聲來感激著諸佛的智慧、慈悲、方便,來感觸…

《如何念佛相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