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針對衆生十二心結的方法,可以針對自己的業力習慣,選擇其中某一光明來念,比如愚癡業重的可以念“南無智慧光阿彌陀佛世尊”,雜念多的可以念“南無不思議光阿彌陀佛世尊”,習慣憂郁的人可以念“南無歡喜光阿彌陀佛世尊”……,如此在贊佛光明的同時,就消融了自己偏重的業力習慣。
有人覺得念十號,念十二光明,不如念六字洪名省力,有人認爲四字比六字更省力。實際是現在人的心力弱了,這個“心力弱”是心願、意樂的表達,人越來越趣向變化、新鮮、感受,認爲念佛是重複的,是老年人做的事。
念佛實是甚深不可思議殊勝之法。真正的念佛人是不可思議的大力者!可以普利十方九界衆生!大勢至菩薩無邊光智身普耀于法界,若人純淨心念佛,如勢至再現!這不是自封了,如此行則可以了。
龍樹菩薩說“若人願作佛,心念阿彌陀,應時即現身,是故我頂禮”。應時現什麼身?即身即是啊!我們念念中有諸佛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念念中有佛轉正*輪,有佛取涅槃,都是“念”在起作用啊,如此可知口業亦沒有離開“念”,是希望我們的意業與佛光明相應。
往生咒
往生咒是對阿彌陀佛名號功德的贊美、解釋、皈命、如實安住的提示,有完美的贊美、皈命、如實地安住、如實地回施、懾服煩惱、成就法身慧命的善巧。故在漢地極爲被推崇。
此“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就是總持一切,令生彼國。我們平時贊美的少,求的多,而不知不用求功夫、神通、財富……,我們在贊美中而得自利廣大的福報與作用。因爲求這求那的那種貪心會蒙蔽你,而在贊美、歌頌、與佛光明相應的過程中,我們的業力、障礙有意無意地就退出了、散壞了,種種善緣福德自然成熟,種種智慧善巧自然而至。
佛念衆生
不知道佛執持名號的功德,我們就丟失了一個大利!即佛在載負著我們,願力在攝化我們,這個根本的母體我們丟了,就是我們所依止成就的緣丟了、種子丟了!很多人就單方面地去“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求這個求那個,因爲他所依的圓滿的緣起丟失了,阿彌陀佛的加持攝化他丟失了,這個究竟的安穩的依止他丟失了,所以他在惶恐在不安中去念佛,在掙紮中,在不足的心理中,在煩惱的心理中,在摸索的心理中去念佛,那就是所謂的“凡夫執持名號”,就是不足中執持。這個不足執持就會很苦惱的,這種苦惱現在真是很多很多的。
2)、3)都是凡夫持名,但是我們若是來隨順佛持名功德、隨順佛的功德願力念佛,那就不一樣了。不足的心持名、凡夫的心顛倒的心持名,反而是很多的,那是現在的主流,求嘛,到處求,這是主流。都是凡夫有情,但是凡夫也可以隨順佛的願力來持名,我們可以做得到。
哎呀,不相應,不相應,他不知道佛在念我們,就去單獨地念佛啊佛啊我求你啊,你來加持我。他不知道佛早就在垂手加持著他,所以心裏就發慌,沒有相應的,是單向的一個感知,單向的一個虧欠的摸索,那就很痛苦。所以這個執持名號,本身經典上是這樣講的——舍利佛若有衆生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這裏面不管從文字義、從無量義上說,都有佛執持名號攝化衆生,與衆生隨順佛功德執持名號,這兩種契合都會有的。
持名,我們都知道名號度衆生是利益世間的一個方式。我們往往把持名當成功夫了,所以很多人修功夫沒有修成,修出來一身驕慢,他不知道隨順佛願佛力是真正的功夫,與佛相應的真正的功夫。有的人修這個功夫很氣餒,反正我遇到自責自己的念佛人是比較多的。你說我們講返向往生講回向的,又講這個幹什麼呢?這就是回向。什麼回向呢?我們隨順佛願佛力來念名號就是回向衆生。我們要是依自己不足的心去求往生,可以往生,但是利益世間的心你絲毫都沒有,你生不起來。你怎麼能利世呢?因爲你沒有隨順佛願佛力,你沒有那個力量利世,你求的是爲了你自己的安定,你自己的安樂,你自己的忏悔,你自己的福報,你自己的功夫成片,你自己的一心不亂,你自己的所有的感知、見聞覺知,你沒有利生,你沒有回向,你沒有這個成就大悲心的機會!所以我們要知道阿彌陀佛爲活人助念的這個威攝十方、攝化衆生、成熟衆生的悲智,阿彌陀佛這樣一個願力的名號攝持。
所以說“設我成正覺,名聲傳十方,究竟有不聞,誓不成正覺”,在《大寶積經》“如來會”中這樣講——“設我成正覺,立名無量壽,衆生聞此號,俱來我刹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那“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是什麼呢?就是他成熟你的內容。你聞到名號,一句大悲心,那就具足相好,可以利世。聞名往生彼國——那就是阿彌陀佛的攝持。所以“設我成正覺,立名無量壽,衆生聞此號”——那就是阿彌陀佛持號。“俱來我刹中”——那就是阿彌陀佛執持衆生,攝化衆生。所以“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亦以大悲心,普利諸群品”——那就是成熟了一個返向往生的現前利益。
此處只是所作隨意自在成就,非是生滅,非是生死,非是色身之變化,是意識所作自在成就,意識所依成就,意識所緣成就,意識所使成就,意識依佛力功德所成就!此處我們需要改變一些思維的角度,要是不改變,按照那個常規的思維,就是我們來念名號,然後看能跟佛在哪個角度找個感覺,這個感覺也不知道是個啥感覺,碰見了再說,碰到哪兒是哪兒,對不對?誰知道是個啥呢?好了,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念來念去,也不知道是啥感覺。張叁問李四說,你有啥感覺?他說沒感覺。李四問張叁說你啥感覺?他說有感覺。啥感覺?越念越累。啥感覺?念佛不想念了。幹什麼?修密去吧。爲什麼呢?參禅去吧,修南傳去吧,怎麼呢?那兒有感覺,這兒沒感覺。爲什麼呢?孤掌不鳴嘛,怎麼有感覺!這是誰的過失呢?誰也沒有過失,這些老師的過失,這些老師不讓他們相應,念來念去沒法相應。他跟誰相應啊?就一個不足的心、求功夫的心,他跟誰相應?沒法相應!
所以“阿彌陀佛執持名號”這個地方我們要有一個新的認識。從這個六字洪名的稱念上,原來十方諸佛在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所謂的“咨嗟贊歎”。這個贊歎是諸佛佛佛相印契的一種稱念,這跟我們有很大的直接關系。很多人說佛發這樣的願了,說“設我成佛,十方諸佛若不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那佛念佛的名字太正常了。我告訴你,佛念佛的名字跟我們的關系是最大的!要不然我們永遠沒法相應!佛佛相念是十分重要的!很多學佛人忽略這個佛佛相念,把這個佛佛相念就扔到一邊了,他認爲只有衆生才會念佛的。不是,佛佛才念佛呢,衆生才念衆生的,佛念衆生利益衆生,衆生念衆生就相互地逆害衆生。
“佛佛相念”是阿彌陀佛的願力攝化,也是一種名字的傳播;那麼“佛念衆生”是一種名字的傳播;“衆生念佛”是一種名字的傳播;“衆生佛同念”是一種名字的傳播。你說你這不是重複啰嗦嗎?不是,必須把它的角度越豐滿、越周遍,你越有能相應的機會,要不然你就不知道我們念佛幹什麼?
凡夫念佛,與覺者爲伍。這太重要了,這很重要!一定不要馬虎!馬虎了那你就小看念佛人,所以很多人在淨土法門中是最容易犯忤逆謗法這個過失,謗什麼法呢?謗“佛佛相念”的法。張嘴就會出來!佛佛相念,我們若了解了諸佛持名這樣一個因緣,那我們作爲一個普通念佛人就可以與覺者爲伍,那就是與諸佛爲伍,就是爲伴侶的意思。
“佛念衆生”,我們知道是攝化方便,攝化、成熟衆生。你若了解這個了,你很容易得到心理的安慰與成熟,也很容易得到加持,這個很重要。
“衆生念佛”,若念不念,你不相應嘛,你念佛有時候念有時候就不念。
“佛生同念”是相應念,佛也在念我們,我們也念佛,如母憶子,子若憶母,如母憶時,就是母子相念。
我們看一看,可以選擇的。說念佛這麼簡單,但這裏面有無量無邊的內容,你要是知道它的作用了,你就知道這個念佛法門真是個總持法。所以天親菩薩在《往生論》中這樣說——“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淨土是個總持法門,何以故?佛佛相念故,所以念佛就是總持一切諸佛功德!因爲我們不步入淨土法門,往往就把淨土法門小瞧,認爲這有啥啊?一句阿彌陀佛有啥啊?他就不在意。但你要知道,這裏面的確有諸佛功德的聚集表現、總持表現、總相表現,他各個都是相連的,互動互助的,互顯互彰的。
實際“衆生念佛”,即若念不念的狀態是最普遍的。現在主體的修行是認爲我們在持名,就是若念不念,所以很多人會感到念佛的時候還安穩,突然不念佛心裏就發慌,因爲他有若念不念這樣一個持續或不持續的狀態。
“佛念衆生”,那是不會間斷的,這個攝化成熟,無有舍離,因爲什麼呢?佛住法界身,親證法性周遍,所以一切時處莫不周遍攝化,隨機感應,不丟失任何機會。
那我們一對比——衆生念佛與佛念衆生。我們隨順這個攝化成熟,我們就特別的安樂,那我們這個念佛就可以用贊歎佛、與彼相應來作爲修持,那就很簡單。所以此處就容易作安心念佛的方便,因爲什麼呢?他這個周遍攝化不舍是不可思議的,那是令衆生安心的。我們作爲凡夫來說,有念有不念的時候,很多人念佛是不敢間斷的。早期我念佛在這個地方發空,不是害怕但是泛空,一不念了,心裏空落落的,不知道怎麼作怎麼爲了?就有那種無記業的東西,害怕也說不上,就是空落落的,要是不念佛了就不知道自己在幹啥,就象一個愚癡的人一樣,象一個夢遊的人一樣,心無依托,腦子裏面木木讷讷的,不知道在幹啥。別人說“畜生”,你感覺到了。你說罵自己啊?不是。那時候你能感覺到“畜生”的內容了——等待,莫名其妙,不知所爲。等著鞭子嘛,等著刀子嘛,刀子一紮就疼,鞭子一抽就疼,那就該負重了,那時候叫畜生。有那種感覺。衆生念佛很困難,因爲善惡無記就逼迫著你。我不罵自己,我舉的例子,你可不要當真。
但是我們要是知道佛在念衆生呢?以願力攝化我們,成熟我們,周遍不舍,在這個地方你就會安心。你在若念若不念這個地方就會有不安,起碼有不安的一點一滴。我們在自己的作爲中總有不安的地方,因爲我們的業習與感知中有間斷,有不相續,因爲我們緣的那個東西是間斷的,因爲衆生無始以來的善惡無記業力是間斷的,是無常的,是無我的。而佛的誓願,他不是常,他是無量壽,他跟你這個長短沒有對應,他超越了我們這個世間的常與無常,他這個周遍的攝化與成熟衆生,能令我們安心。我們若做隨順者,去贊歎這樣一個法則,我們就真是一個安心的念佛人。你做隨順就行了,你這個念佛就很安心。爲什麼五念門中說“口業贊歎阿彌陀佛光明,與彼光明相應”呢?哦,原來是通過口業來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來贊美阿彌陀佛的光明遍照,令自己的心智憶念與光明相應。相應就安心,相應就會贊美,相應就會受到恩德加被,就會輕安,就會有喜悅。不相應就會不安,就會有迷惑、就會有掙紮,你念了半天佛,心裏還有責怪,還有不滿,還有迷失。
所以修法的緣起很重要!我們擇了哪一個緣起呢?我們擇“佛念衆生”這樣的緣起比較簡單,我們把自己放在衆生份上比較簡單。要說擇“佛佛相念”,那你太了不起了,你說我念佛啥也不求,我跟諸佛爲伴侶。用現在不好聽的話說,那你太牛了。你如果真是與諸佛爲伍,與覺者爲伍,那你太了不起了,就是契合阿彌陀佛這個誓願——咨嗟贊歎阿彌陀佛名,其他啥都不管,那太了不起了。
我們想安心念佛,作一個安心的念佛人,就擇取佛念衆生,衆生與佛同念,那我們就安心了。我不念,佛也在念我;我念佛,跟佛相應。間斷了,佛無間斷;不間斷了,時時相應。那你就心裏不落空了,不做畜生了。不要認爲畜生是個實有的東西,你緣它,你就會落在那個空落子裏。六道衆生都是我們緣所成啊,業力所緣而顯,不是啥了不起的事,變成那玩意兒也容易的很,做人不容易,做叁惡道是最易行的,所以說放逸衆生墮入叁惡道如射箭。因爲啥?它太容易了,就不用操心,一放縱就進去了。
所以我們要了解“佛念衆生”,知道佛以願力攝化成熟我們,周遍不舍,那我們再來隨順佛願念佛,就會相應,就母子相見,母子契合,就會成熟成長,我們做一個佛子,法身慧命就會迅速成熟。
爲什麼要講這幾個問題的角度呢?就是因爲現在念佛人的這個單一性、沒有味道,造成了人對念佛法門的修持不願意深入這個障礙。他沒有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去審視,去享受阿彌陀佛攝化與成熟我們的這種不可思議的法則、法力,這種安心的功德。所以我們這個念佛念的什麼呢?——念佛周遍的攝化,以及成熟我們的不舍。那你就真是憶佛功德念佛功德,你經常會生感恩心想,爲什麼呢?他令你安心,你怎麼不感恩呢?而你天天惶惶不安,怎麼能安心呢?怎麼不責怪佛呢?不責怪你的師長呢?不責怪你的周邊人呢?不責怪道場呢?
大家換幾個角度來審視念佛的方法,使自己遊曆自在喜悅意樂于念佛法門,使我們在念佛法門中得到快樂。希望大家快樂!
《2011安居摘錄:一些歡喜念佛方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