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日本《會疏》說:諸佛贊歎,稱我名者,包括叁個意思。(一)是十方的佛都稱揚贊歎阿彌陀這個名號。(二)諸佛也稱贊一切念佛的人。所以十方佛也稱贊我們說,娑婆世界有這麼多衆生,大家在念佛,或在家中或在寺中,或單修或共修,在那念阿彌陀佛。所以凡是念佛的,也都在十方諸佛稱贊之列。(叁)十方佛也都稱贊他自己,因爲十方的佛也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都由念佛叁昧而成佛。
(五)“十念必生”願
“十念必生”願:“我作佛時,十方衆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四十八願中唯此五願推爲真實,在此五願中又以此第十八願最爲真實。可見此願實爲真實當中的真實,核心裏面的核心,實是兩土導師的心髓,乃無上大悲心的具體顯現,無上智慧所流出的究竟方便。首先要理解什麼是“至心”。在《觀經》第十六觀教令衆生稱念彌陀聖號,經文說:“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兩經都是指出“至心”。可見重要。“至心”就是至誠的心。《金光明經》注解:“徹到心源,盡心實際,故雲至心。”徹到了心的本源,究竟了心的實際,這叫做至心,至誠的心。到底怎麼叫至誠之心?羅什大師的譬喻最好,所以就是大德呀!大師指示什麼叫至心:有人在野地裏,忽然間碰到強盜了,冤家債主,仇人相遇,他們就拿著弓箭刀槍追趕索命。這個人趕緊逃跑,若被追上就沒命了,一想不好,前面有一條河,我到河邊上,我是脫衣服過河,我還是就這麼過呀!我要是穿著衣裳遊泳不便,我不好過呀!要是脫了衣裳,費時間呀!他們抓住怎麼辦?這個時候心中所想只是怎麼過河!這時還會想:我銀行存款怎麼辦?家裏還有什麼事要吩咐?全沒有了。就是怎麼過河!心裏沒想任何其它的念頭,這就叫“至心”。這我們容易體會。你聽到佛的名字,你就這樣一條心的信受歡喜,就是“至心信樂”。你念佛就是這樣一條心,一個心眼兒的這樣念,就是“至心”念佛。
願文中“至心信樂”,信是信心,樂是歡喜,表示願意。所以這兩字顯示了信願很重要。有的人光重視持名,不重視信願,這是非常不夠的。截流大師講正信。《彌陀要解》講六信。《無量壽經》講發菩提心,那就更深入一步了。所以肯用功是很不錯了,但可惜還不圓滿。信願行叁資糧,缺一不可。叁件事情像一個香爐叁條腿。有人說我信,我也願意去,就是不念,那是兩條腿的香爐,站不住的。另一種,我就知道念,我也願意去,真正什麼叫六信?什麼叫事?什麼叫理?還有自佛與他佛?什麼因果都不能信。信這條腿就短了。截流大師勸發正信文中發揮得十分深刻,若無正信,雖然努力念佛,不能往生。來生富貴,就造業,這生造業,下一世便入地獄,這叫做結叁世冤。所以我們不但信事上的報佛與化佛,還應信理體的法身佛,不但信極樂的他佛,還應信自心是佛的自佛,相信以信願持名之因,決定得往生之果。
“所有善根,心心回向”。因爲作的善事,他可以又生長枝葉,結出果實,而且牢固不能拔,所以稱爲善根。所有我這一切的六度萬行種種善根,我都是一念一念的,一心一心的用純正相繼的心念來回向,就是“心心回向”。回是回轉,向是趨向。例如阿羅漢的回小向大,就是回轉只求自覺的功德,發起趨求大乘的心,這就是回向。也就是回轉自己的一切功德都使之趨向于自己的誓願。《往生論注》說得很好,“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給衆生,共見阿彌陀如來,生安樂國”。大家常念:“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這話要是至心念去,就有無量功德。因爲:把你的功德,施給無量衆生,同生極樂國,不是只爲自己,這個心是可以往生的。
“願生我國”。“願生我國”明白指出了叁資糧中的“願”字,在“至心信樂”已暗指,這句是明指。“信樂”明指了“信”,現再明指“願”字。所以說第十八願是大願核心,因它明指了淨土法門信願持名的綱宗,具足信願,但有十念就可往生。這是兩土導師剖露心肝的精髓。《彌陀要解》代佛傳語,“往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這說明了,能不能往生,只決定于你有沒有信願,若有深信切願,決定往生。往生後的品位才是念佛水平所決定的。《要解》接著說:若無信願,縱然念得如銅牆鐵壁,風吹不入,雨打不濕,也無往生之理。盼學淨之士,深留意焉。
“乃至十念”。你這念佛,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一念。“乃至十念”,你多念當然更好。到臨終有十念相繼就可以往生。《寶王論》裏說:臨終有一念都能往生。所以持名往生稱爲易行之法,其余的修行都是難行之法。唯有淨土法門是橫出叁界,其余是豎出叁界。例如,一個蟲子長在竹子裏頭了,要從竹子裏頭出來,有兩個辦法,一個辦法:在竹子裏一節一節的咬,咬來咬去,出去了。這是豎出叁界,咬很多節。淨土法門是橫出叁界。橫著咬,當然費點勁,竹子皮硬一點,但就在一個地方釘住,咬一個窟窿,出來了。這是易行道。“至心信樂,十念性生”就是體現這易行道。爲什麼要易行?彌陀的大願嘛!你說我要救衆生叫你解脫而是一個很難的方法,誰都辦不到的,有這個方法和沒這個方法有什麼分別,誰都辦不到。修唯識觀,修法界觀而能得到成功的人就太少了。衆生辦不到哇!觀一切都是自己識心所現,如真知道一切都是識,還有什麼分別,吃也吃的,識。看也看的,識。說也說的,識。什麼就都是識,這方法很好,但是說來容易,要真到了誰罵你一句,你馬上火就來了。高明容易解脫難,講的高明很容易,你真正跳得出來才算呢!不大做得到。
念佛就是叁資糧中的“行”,有人會問爲什麼臨終十念甚至一念,這樣微小的“行”,就能取得往生淨土證不退轉的殊勝妙果呢?這就是持名法門無上殊勝不可思議之處。也就是彌陀爲什麼尊稱爲大願王之處;也就是善導大師說:“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之處;也就是第十八願成爲五真實願,四十八願爲一代聖教的核心之處。這願之名爲“十念必生”。“必”是決定之義。這就因爲這句名號是彌陀曆劫以來無量無邊萬德所形成。名由德成,所以名具萬德,名即萬德。衆生持名,彌陀萬德全入衆生介爾心中,由于彌陀萬德,莊嚴了念佛人的自心,于是自心頓具彌陀的萬德。拙著《大經解》雲:“名號即實德。”正是此義。故雲:“念佛時即見佛時,見佛時即成佛時。”極圓極頓不容疑議。《彌陀要解》:“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于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足證持名妙法,是方便中的方便,究竟中的究竟,但當老實念去。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觀經》是五逆可以往生,但五逆再加上誹謗正法就不能往生了。這裏多了一個罪名,有人又設問:另外有一個人,他不是五逆,單是謗法,能不能生啊?古德回答:“這個人生不了。”五逆十惡他不謗正法能生。這人謗正法,不五逆十惡不能生,爲什麼?謗法的罪重于五逆十惡,很多人不知道。有的人就喜歡隨便說說,他以爲他很高興,很滿意,隨便說,他不知道他是造了一個極大的業呀!隨便批評,隨便說呀!這都是做了于法不利的事情,原因就在這兒。爲什麼他五逆十惡?他敢于做這樣的壞事?就是他不明佛法,他要真信了佛法,知道有因果,有報應,天天念《地藏經》,真相信了,他敢殺父殺母啊?就因爲不明白佛法,所以不相信因果,不殺白不殺,不貪汙白不貪汙。他就這個思想。他做壞事就因爲他不明正法。可見正法重要。你誹謗了正法,那就有很多人會變成五逆十惡了。所以罪很重。以上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許多人想解脫,求覺悟,尋求正法才能出煩惱生死的苦海,登清淨解脫的覺岸。這須正法來做舟船,可是有人把船破壞了,或者無船可渡,或者中途漏水沈沒,斷人慧命,沒有罪比這個更重了。對于如來傳給大家的妙法,如果有人加以誹謗,必須痛自忏悔。也有的是無意的,由于自己理解的不夠,任意發揮,于是“離經一字便同魔說”。
善導大師選出上述五願爲彌陀願海的核心,真是頂門具金剛正眼,剖露了兩土導師的心髓。定成正覺願。這是彌陀願海之本。導師唯一的心願:就是願一切衆生,頓歇狂心,朗然覺醒,恢複本有的覺位,也就是成佛。一切法不離因緣,所度衆生從有緣往生極樂國土的開始,所以本願指出“生我國者,……證大涅槃”。
于是引出無量光壽兩願。普度衆生,唯靠佛陀。生極樂者,賴佛教化,芸芸衆生,賴佛攝受,生死流中,賴佛慈航。但未來不可窮盡,賴佛救度的衆生也不可窮盡,所以彌陀的壽命不能窮盡。未來時間無量,衆生無量,所以佛壽無量。佛放妙光攝受衆生,加持衆生,十方虛空不可限量,其中衆生無有限量,大悲不舍衆生故,所以彌陀光明無量。
無量光、無量壽只因真純一念利生之心,自然流現了。古德說:彌陀無量光壽,只爲一切衆生同臻無量光壽。確是如此。
願文中“生我國者”這就指出西方極樂世界清淨國土(簡稱極樂淨土)。要依止彌陀成佛的人,須先往生淨土。于是四十八願所莊嚴成就的國土,種種清淨光明,種種美妙安樂,種種賞心快意,種種演唱法音,受用種種大乘法樂,沒有退緣,一切增上,所有國中人民也都壽命無量決定成佛。極樂國土這樣殊勝,怎麼才能去呢?這就成爲全部大願的關鍵。關鍵是什麼呢?
這就是“十念必生”願。但當深具信願,只要念十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決定往生。這是人人能做到的易行道,所以全部大願一齊都活了。這是大願之心,聖教的眼。如果沒有這條易行之願,其余之願,再廣大,再殊勝,也都是虛願,甚至是狂願。衆生只是可望而不可及,徒增惆帳。
所以《大毗盧遮那成佛經》說:“大悲爲根,菩提爲因,方便爲究竟。”所以果覺的究竟處只在徹底救度衆生的“方便”。如能給予衆生以究竟(徹底)方便的辦法,使他們得度,這才是究竟的成就。現在持名念佛往生極樂的法門,橫出叁界,成爲一切法門中的易行道。這就是究竟的方便。
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爲了普作饒益,所以再加一條“諸佛稱歎”願。十方如來各放廣長舌相,宣說彌陀世尊極樂國土種種功德,勸令衆生求生淨土。于是十方衆生才能聞名得度,同生西方淨土。我們身在娑婆,與極樂相距十萬億佛土,我們能聞彌陀名號,能求生淨土,正是由此“諸佛稱歎”願之力,所以釋迦導師“唯說彌陀本願海”。
善導大師選以上五願爲真實願。“真實”二字恰與《大乘無量壽經》叁真實(真實之際,住真實慧,真實之利)不謀而合。“定成正覺”願,正由衆生個個本來是佛,歇即菩提,定成本覺,此願所開示者,“真實之際”也。
以無量光壽攝取教化衆生,以種種殊勝方便,增益極樂國人善根,永離退轉,唯是增上,皆由于彌陀真實之慧。
“十念必生”願正顯“真實之利”。具縛凡夫,但能深信切願,持佛名號乃至僅有十念,就可往生極樂國土,永離惡趣,證叁不退,位齊一生補處菩薩,決定成佛。所得利益,超勝一切,故爲無上殊勝究竟真實之利。乃真實究竟的方便,故此願爲真實中的真實。
文末敬申一偈,普祝
願解如來真實意 願得彌陀真實利
普願早生真實慧 速證究竟真實際
一九九一年春于妙雲禅室
《彌陀願王大願核心--善導大師獨尊之五真實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