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宗心要

  淨宗心要

  黃念祖居士主講

  以一九八九年講于北京廣濟寺念佛七道場錄音爲基礎

  世尊唯說彌陀願海

  阿彌陀經宗要

  大乘無量壽經宗要

  先師虛老開示淨業心要

  (一)世尊唯說彌陀願海

  中國可以說是一個淨土宗的國家。信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能夠理解淨土宗的殊勝的,還是很希有。中日共尊舉世敬仰的善導大師有兩句話:“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是說世尊爲什麼出興于世,到人間來說法,來度衆生,開演種種的教化,其唯一的原因就是要說彌陀如來的本願。這兩句沒有什麼特殊的名詞術語。就是佛所以興出世,唯一要說的是彌陀的本願的海嘛,都能懂。但真能懂得,確實十分希有。大家想想看,佛說這麼多法,怎麼說就是說彌陀本願海呢?這裏就不好懂了。所以佛經語深。我們一輩子把這兩句話能夠真正明白了,就沒有白來一趟啊!這話只有像善導大師這樣的水平才能說得出。所以蓮池大師說:善導大師人稱是彌陀化身,縱然不是彌陀,也是觀音勢至文殊普賢的同等人物,所以才能說出這樣的話。我能聽到這樣殊勝的開示,深感佛恩。由于感恩故想報恩,所以今天抱病來到這個念佛道場,爲彌陀本願大海敬申供養淨宗心要。

  佛法是傳心之法,心法的綱要稱爲心要。淨土叁經中《阿彌陀經》稱小經,《無量壽經》稱大經。有的竟當作一部經,《阿彌陀經》稱小本,《無量壽經》稱大本。所以我們就從這兩部經研究淨土宗要。因爲《無量壽經》稱爲淨宗第一經,《阿彌陀經》則是流傳最廣天天念誦的經。

  (二)阿彌陀經宗要

  《阿彌陀經》的綱宗是什麼呢?蕅益大師說得最好,蕅益大師寫的《彌陀要解》,近代淨宗大德印光法師說:這個《要解》是此經一切注解中最好的。釋迦牟尼佛自己來寫也不能超過。小本宗要是信願持名,我們研究小本,我們就遵蕅益大師。蕅益大師說小本綱宗是“信願持名”。信願行稱爲叁資糧。我們出去旅行要預備錢這是資呀,要帶糧票這是糧,所帶幹糧那更是糧了。信、願、行這叁個是叁種不可少的資糧。今天大家都成爲居士,還能說不信嗎?來參加這個念佛道場當然知道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也是信,而且是很殊勝的信,但是蕅益大師在他的《要解》裏對于這個信字舉出六樣,今天簡單說一點。信是六信,剛才我說的,信有極樂世界,信有佛,這信的是事,這是些事相。在事上你能信,你就可得分。應知有不少專研究佛學的人,在這方面不信。信有阿彌陀佛,那是他佛,這是信他。六信之中信了事信了他,最多是信心的叁分之一。而六信裏頭跟事相對的還有理,所以信事還要信理。與他相對的是自,信他還要信自。這樣子。例如金子打一個戒指,是個圓圈,打個環子又是一個樣子,打條項鏈又是一個樣子,你只認識這個戒指,耳環同項鏈,只認得事相,不認得都是金。金就是這些耳環戒指的本體。本體是金,是平等的,沒有差別的。所以理體,這個本體是不變動的,無生無滅的,他可以出現一切形相。金子可以打出任何形相的東西,但是金子沒有固定的式樣,究竟是長是方的?不一定。根據鑄造的情況能出生一切相。金子不因打成戒指而出生,它是本來就有的,也不會把它熔化了,就消滅,金子全部都在。

  理和事,我們能信事還要能信理。理就是法身佛了。法身佛遍虛空盡未來,沒有過去現在未來。理與事應同信,若有欠缺便不是深信。自與他也是同樣,信他之外還要信自,這是密宗的根本道理。很多人都想學密,不知道這是密宗的要領。只是去受灌頂,修法是得不到殊勝法益的。密宗殊勝之處在于自己就是本尊。禅宗說什麼是佛?“清潭對面就是”。你一看清潭的水,清潭對面,你自己就在水中現出來,就是自己啊。《觀經》中,“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你在念佛,就是是心在作佛,你作佛的這個心,他本來就是佛。這跟禅宗和密宗完會是一味的。所以信他還要信自。再有信因信果,現在先說一般的因果,很多佛教徒都把它忘了,要真信因果他還敢做惡事嗎?那他這個人就變了。這是一般說的因果,信得也很不夠。但是這個六信的因果更深一步,不只是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個當然得信,但這不是深信。深信呢,就信:你是個凡夫,信願持名一生念佛,臨終還在念,你就成爲阿鞞跋致。你本是凡夫,有信有願專念阿彌陀佛,就這麼一句一句的念,沒有什麼另外的巧妙,你現生所得的果,決定成佛。證了不退轉,那不就決定成佛嗎?這個信願持名的因得無上菩提的果,很多人恐怕不見得能信。一般人總想再修點這個,修點那個,東求一點,西求一點,不能相信這個殊勝的因果。所以我們要具有六信,要能具有六信這已經是很深的智慧了。如果還沒有具足的話,那就一點一點去增加嘛。現在從信事信他開始,我們需要不斷地深入,不斷地發展。生了病不相信我念佛就能好,要找個氣功師給你治病,那你就認爲氣功師的力量比你這個佛號的力量大呀。你這個信心應該打個問號!所以都是要深入,要深信。信有六個方面,這六個方面都要深信,這就是心要。

  念佛念得多念得少,念得有妄想沒妄想,那不是往生的關鍵。關鍵就在于你有沒有深信切願,所以蕅益大師說:“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願:“欣慕極樂,厭離娑婆”。看來這事很容易,實際並不容易。尤其是“厭離娑婆”這四個字很不容易。多少修行人還在爭名啊,爭利啊。這個名利不都是娑婆世界的東西嗎?還不是在留戀嗎?總想生活改善一些,生活不更是娑婆世界的東西嗎?兒女呀,夫婦這些感情,唯恐自己的對方對自己的愛不真啊,計較我對你很真,你對我不真,很傷心!這些感情極樂世界沒有。極樂世界都是男人。這些東西正是娑婆世界的纏縛,就是這些東西使得本來是佛的你,墮落成今天這個樣子。所以要真正的厭離,對于這一切都不留戀。不是說都要出家,許多出家人他身出家而心在家,他又爭佛教中的地位與名聞,他又有新的關系,有和他相親的,又有相疏的,不知不覺形成幫派,團結一派打擊別人。出家而在家,還是留戀娑婆。居士們最好是在家出家。先從淡開始,漸漸發展到真實厭離,毫無留戀。信心堅定,欣願極樂,老實持名,叁資糧就圓滿了,這是小本《阿彌陀經》的宗要。

  (叁)大乘無量壽經宗要

  大本宗要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發菩提心不僅是淨土宗單獨注重的。任何一個大乘法門,不管你是參禅,你是學教,尤其是密宗。密宗之所以殊勝,所以成就快成就大,唯一的原因就是特別重視菩提心。看經看教種種都不能離開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心呢?也就相當于剛才六信都深信,對于娑婆毫無留戀,一心只願同衆生都到極樂世界去精修。所以小經的信願也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叁個一體,這樣的心。不是一般的智慧,是大智慧,是般若,大慈悲和大願,這樣的心才稱爲菩提心。這個在密宗稱爲行願菩提心,勝義菩提心。顯教也一樣稱爲順事菩提心或者是順理的菩提心。或者叫做世俗菩提心,勝義谛菩提心,總之可分爲兩種。兩種具足的那才是真正的發起了菩提心了。唐朝有個新羅僧人元曉法師在《無量壽經宗要》中說:“無上菩提心一是順事發心,二是順理發心。”隨事發心呢,就是咱們的四宏誓願:“煩惱無邊誓願斷”,這就是斷德,能把無邊煩惱一齊斬斷是斷德。“法門無量誓願學”,這是智德,你能修佛這麼多法,這麼多法是大智慧是智德。斷煩惱就要有智慧呀。“衆生無邊誓願度”,是恩德,對于衆生有恩,那麼這叁個合起來就成佛了,“佛道無上誓願證”。所以真正發起四宏誓願,也就是發起了一部分菩提心,叫做隨事發心或者叫做世俗菩提心。密宗叫做行願菩提心。發起這個心功德不可思議。

  進一步呢,順理發心了,順理發心就不好用言語來說了。勉強來說,實際這個心,就是自己本有的真心,覺悟的心。菩提就是覺悟。覺悟什麼?覺悟自己自心就是佛,自己本來是佛。這個大覺就言語道斷。言語這條道路斷了,在無可說中勉強來說:一切法皆如幻夢。這個不但是破人我這個執,法執也破了。《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許多人,經是天天念,但對這些內容如聾如盲。很多人天天練功,把練功當作真實的事。這和《金剛經》的差距就太大啊!一切有爲法,有爲嘛,想幹個什麼,想得到什麼,鍛煉個什麼。你把這個臭皮囊不要了,換成不壞之體,九轉丹成,羽化脫胎種種,還都是如夢如幻呀!所以一切事(與理相對)法,不但上面說的法是幻夢,就是阿羅漢的出世法也一樣。阿羅漢沒破法執,他還是有煩惱可斷,有阿羅漢可證,這成了法執了。應知是非有非無,事理無礙。

  “佛說諸法空,爲除諸有故”。佛告訴你諸法空是因爲你著了有了。破你這個有啊!底下就要提防啊!你倘若著在空上了,那更壞了。“若複著于空,諸佛不能度”啊!佛教的殊勝高妙也就在此。順理菩提心,理是實際理體,簡稱本體,它是非有非空,空有不二,從容中道。你著有著空都是背離了本體,都落在二上。空是對有說的,就二了。二就不是“不二法門”了。《維摩诘經》就是講的不二法門。很多修行人,就在這二上打轉,這離成就很遠啦。先應離言絕慮,離開言說,所以言說無非是指月的標,指路的路牌。例如到頤和園,路上有塊指路牌上寫頤和園,你按牌子所指方向,自然會找到園子,但許多人以爲牌子所在之處就是頤和園,那就大錯特錯了。又例如室內有燈我指一指,並說這就是燈,我這麼一指,一伸手,你認爲這個手是燈。現在人們錯就錯在這兒,尤其是學者。這是燈,我的話沒錯啊!這個是燈,他不知道順著我手所指去看燈,他認爲我這個手是燈。離言,言也不是不要,經也不是不要,但你要是執著,你就是抓住了手指或這個指路牌了。所以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心的行處沒有路了。所以禅宗之開悟,密宗的…

《淨宗心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