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念佛叁昧論講記

  華嚴念佛叁昧論講記

  黃念祖居士一九八八年講于北京居士林

  (本記據黃老居士錄音帶整理成文後,複經黃老居士親自校訂)

  壹、釋名

  貳、辨體

  參、明宗

  肆、論用

  伍、教相

  解釋論文

  諸位大德,我們共同研究華嚴念佛叁昧論,實是一個非常殊勝的因緣,一切法是從因緣生,不離因緣。此中有殊勝因緣,可分五方面來說:

  一、我們都知道,華嚴是經中之海。“海”表示廣大無邊,無窮無盡。華嚴是經中之海,無所不攝。華嚴在佛法中又稱爲經中之王,最尊貴、最高深。華嚴講四種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只有華嚴講得最清楚透澈。華嚴的特點是事事無礙法界。華嚴有十玄,因此最尊。今此“論”名爲“華嚴念佛叁昧論”。“華嚴”二字,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簡稱。此名太長,故取“華嚴”二字代表。《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圓教,乃最高之法。在華嚴中講了種種叁昧,無量無邊無窮的叁昧,“念佛叁昧”是其中之一。但是,念佛叁昧是《華嚴經》中所有一切叁昧之“王”。此論單講華嚴念佛叁昧,“經”是經中之王,所提倡的“叁昧”又是叁昧之王。很自然的,此“論”是王中之王、殊勝中的殊勝、尊貴中的尊貴。因此,稱爲法殊勝。

  二、講此論要有書可讀。圓德法師印《龍舒淨土文》,將此論附印出來。有書是另一殊勝。若無書空談、沒有文字可看,講完就完了。譬如受“灌頂”,灌頂時很有收獲,過了幾天什麼也沒有了,現在有了書本,此爲另一殊勝因緣。

  叁、現有這麼多人來聽。“居士林”的諸位大居士、“通教寺”的受戒大德,想深入研究。有這樣一些發大心的信衆,是講經條件。否則,像生公對著石頭講:“生公說法,頑石點頭”。此爲特例,不希望成此特例。這麼多人在座,又是一個緣。在家、出家、大德、大居士頂風冒雨來參加,共成一個殊勝的法會。

  四、“居士林”的提出,理事長呂老居士再叁提出要談此論。此即有因有緣,我才來向大家彙報。

  五、我大病不死,得講此論,此爲另一因緣。

  有這些因緣,所以人人應當生出殷重心,難遭難遇之想。另外要提一提,當年佛在說華嚴的時候,在座的都是阿羅漢,智慧第二的舍利弗,神通第一的大目犍連,連他們都不懂,其余更不用說了。這些阿羅漢們如聾如盲,好像跟聾子一樣,好像跟瞎子一樣,參與了法會。但對法會殊勝的內容,殊勝的言教,聽了,與沒聽一樣,此爲如聾;看到,與沒看一樣,此爲如盲。因此,今天的內容,碰到一些道理,自己一時想不通,不要灰心,不要不滿意。就連大目犍連、舍利弗都還吃不消。至于不明白,聽了有什麼好處?這因一經于耳,功德就不可思議。這裏許多文句來自《華嚴經》,今天的研究等于研究《華嚴經》,研究《華嚴經》叁昧中的王,亦即經王中的叁昧中的王。是如此重要的論,大家應有慶幸之心,說者、聽者都生難遇之想。

  若說佛教經、論,在開始研究之前,要應當先知道這部經、論的綱要。心中先有一個輪廓,再去看經、看論,收獲就大。所以,天臺宗經典,一開始先講五重玄義。華嚴宗更多,十門分列。第十門講經文,講經文之前有九門,此九門都是經文之外,是總結提出的。我的大經解,就是用華嚴十門。這次按天臺的五重玄義,較簡。五重玄義爲:

  一、釋名。解釋論的名字。研究經論,先要把名字弄清楚。日本到處都是南無妙法蓮華經,石頭上都是,有些大德臨終就請人念經題。所以說,名字很重要。名字把一部經論的特點包括進去了。因此,先講經名,大家看其他經論也應注意此點。

  二、辨體。經以什麼爲體,本體是什麼?經中說了很多文字到底以什麼爲本體。言說是形相,是文字相。這些相是從什麼體裏顯現出來的?知道體,才知道根本。所以,我們看一部書,要能抓住它的根本,知道體是什麼。

  叁、明宗。宗旨是什麼。上次《淨土資糧》就講了一個《阿彌陀經》的宗,即蕅益大師指出的“信、願、持名”四字。全部的內容,全部的理論,全部的修行方法,都在其中。《阿彌陀經》就是要“信”,發願往生。難信之法,要信。發願,願生彼國。還要念。一經宗旨就是“信、願、持名”。四個字把一部經就概括了。就是要好好信、好好發願,好好持名。

  四、論用。作用,講此論的作用。

  五、教相。講此論屬于哪一教。小乘教、大乘教,大乘始教、終教、頓教、圓教。不同的教就是爲了不同的物件。佛是隨機說法的,說的內容就有分別。小乘就不談成佛;始教羼提不能成佛;終教羼提也能成佛,但要叁大阿僧祗劫;頓教一刹那可以成佛。所以,先要知道是屬于那一教。一刹那成佛或叁大阿僧祗劫成佛,都是佛說的,但物件不同,所說便不同了。再說,時間是由于大家的妄念,說一刹那、說叁大阿僧祗劫,都是平等的。要知“依了義教,不依不了義教”,要知此論是了義的,還是不了義的。兩種說法不一樣的時候,應該依了義教。所以要知道它的教相。

  以上就是五重玄義。有時看書、看論,不看注解倒容易,一看注解,“攔路虎”,就攔住了,因爲它講五重玄義。我們現在是“解剖麻雀”的性質,雖只是十五頁的短論,仍分析到其中的五重玄義。

  壹、釋名

  “華嚴念佛叁昧論”。華嚴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簡稱。《大方廣佛華嚴經》雖然只有七個字,這個經題是最全面的經題。經題往往包含叁個內容:人、法、喻。《佛說阿彌陀經》只有“人”。“佛”是人,是本土的佛,“阿彌陀”是彼土的佛。此方的佛說彼方的佛。《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沒有人,“金剛”是喻,“般若波羅密多”是法。“大方廣佛華嚴經”中,“大方廣”是法,“佛”是人,“華嚴”是喻。七字中人、法、喻具足。“大方廣”有二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大”講“體”,以常遍爲意。體是大,是常,無生無滅,豎無初際,無始,找不到開頭,未來也沒有頭,此就時間來講。空間則遍滿十方一切處。此“體”就是如此,無生無滅、無始無終,遍滿一切處。所以,大即常與遍。“方”是以軌持爲意。法是持其自相,一切法都有它本身的相。桃樹的桃花就是那樣子,保持它自己的相。李樹的花、葉、果子又有自己的相,自己的形式。法就是如此,一爲“持”,各個法各有其表示的形式。再有“令人生解”,提之則知其含義,軌持爲意,此爲“方”。“廣”言“用”,以包博爲意。包是包含一切,博是廣博無邊。

  第二種說法,“方”是相大,“廣”是用大,第一“大”字代表體大。體是離開言與思的,體是什麼?用語言,思想都不能解。是法非語言分別之所能解。語言就是言,分別就是思,一思就是分別。那麼,此體大是什麼?離言思,就是說現前自己一念介爾之心,介爾之心就是極微小的一念之心。永遠沒有變異而包攝一切。(底下還要細說),此部論,此點說得很精彩。“大”就是言一念之心,瞥爾一刹那一念之心,而這一心就是永遠沒有變異,不生不滅,攝一切法。一切法都從此體生。從體流出相,流出用。一切法都從體生,體就是你的一念之心。“方”是相大,也是離言思,非語言分別之所能知。就是介爾之心,就是大智慧光明,就是清淨自在、常樂我淨,無量無邊的功德。方的含義如此,此相大,一切殊勝之德皆此相。用就橫具十界因果。十界的一切因果都不出于此。“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就是佛法界。“廣度衆生”就是菩薩法界。“自覺”就是羅漢法界,一切因果,以四谛十二因緣爲因,就得聲聞緣覺的果。以六度萬行爲因,就得菩薩的果。以大方廣爲因,就得佛果。我們一般說大,都是一個對待的大,桌子比相機大,房子又比桌子大,還有比房子大的東西。總之,某物是大,也是小,此爲對待的大。華嚴之說,是沒有對待的,絕對的。有二才有對待,到了無二,還有什麼對待?所以維摩诘入不二法門。入不二法門是什麼?離開了二。誰要能離開二,就入不二法門。不要等別人給你證明入了不二法門。離開了一切分別,就入不二法門了。以上解釋大方廣,大方廣是所證的法,修行證到什麼?證到大方廣。

  佛是覺者,佛是最平等的,是覺悟的人。是覺圓果滿,覺都圓了,圓覺;果都滿了,果頭的佛,最尊!覺滿了,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叁覺圓滿。自覺也圓滿,覺他也圓滿,覺行也圓滿,所以,成了佛。據《華嚴經》,佛有十涵意:

  一、具一切智。

  二、具一切種智。

  叁、離煩惱障。

  四、離所知障。所知障,知識份子確實要注意。都知道煩惱障——貪嗔癡不好,而不知道本來不懂的,現在懂了,懂了很多很多,這些所知,可能就成障。不成障就是智慧;成障,就是所知障。所知障非常麻煩,所謂事障易遣,理障難除。所知成障,就有一固定的成見,承認這個,不承認那個。要鬧派系,這宗說那宗,這一派說那派。固執一宗一家之說,不能圓融。這些都是理障,以爲就是自己這個意,其實呢,不見得。四十二章經:“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偏偏要信自己這個意,這個意就是所知障。所知都成障礙,佛就離開這個障。

  五、于一切法,能自開覺。

  六、能讓他開覺。

  七、于一切種相,能自開覺。

  八、于一切種相,能讓他開覺。

  九、如睡夢覺,佛就是睡醒的人。我們就是在夢中的人,佛就是這麼平等。佛醒了,我們在作夢。作佛也是在夢中,大作夢中佛事。是個好夢,但是還是究竟沒醒。要知道它是夢。我們作夢都有此經驗,夢裏頭,“啊!我這是作夢嘛!”,這就要醒了。我們知道這是夢,那就要覺。佛就是睡夢中覺醒了。

  十、如蓮花開,蓮花開了是極其自然的。每一個花苞都要開,佛開了,我們還沒開。

  佛就是這十個涵義。到華嚴,什麼都是十。此其特點。此爲第四個字—“佛”,是“人”。

  “華嚴”是“喻”,比喻。“華”就是開花的花。比…

《華嚴念佛叁昧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訪美雜談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