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持名都在其中。
【一切如來稱法界量,現種種身,示無盡莊嚴,作無邊佛事,一以普光明智而爲其體。】
佛是如法界的量,這個量是無盡的、無邊的、不可思議的。如這個量,和這個量相稱,來示現種種身。佛身也無量,也無盡,也究竟,也不可思議。示現了無盡的莊嚴。因爲法界無盡,莊嚴也是無盡的。作無邊的佛事:佛八萬多相,每一相八萬多好,每一好八萬多光明。這個光明遍照十方、攝受衆生,作無量無邊佛事。這只是相好,一個方面,佛還有其他種種方面,所以佛作的佛事無量無邊。這些事,以什麼爲體?而能有這樣的示現?“一以普光明智而爲其體”。智慧,佛是什麼?就是智慧。普:普遍,普賢的普。普光明智慧是其體,于是乎流現無量的身、無盡的莊嚴、無邊的佛事。以下又引證《華嚴經》世主妙嚴品。
【如世主妙嚴品雲:“智入叁世,悉皆平等。其身充滿一切世間,其音普順十方國土。譬如虛空具含衆像,于諸境界無所分別”。】
佛的智慧入叁世。叁世指時間,過去、現在、未來。“悉皆平等”,佛的智慧,大平等的智慧。“其身充滿一切世間”,佛所現的這個報身,這個身充滿在一切世間。“其音普順十方國土”,所以“佛以一音演妙法,有情隨類各得解”。佛用一個音聲,但不同的有情,不管是中國人,蘇聯人、美國人、日本人、非洲人都懂。不但人懂,畜生、貓、狗、螞蟻都懂。只有佛才能做到。“譬如虛空具含衆像,于諸境界無所分別”,以這個智爲體,好像虛空中包括了一切像,一切形相都在虛空當中。佛也如是。以普光明智爲體,出生種種示現。“于諸境界無所分別”,上面講平等,此處講無分別。這就是佛的智慧。我們衆生就是喜歡分別、喜歡執著,只是這樣、不能那樣。往往自己有一個成見,我這個是對的,別的那個不對。這就跟佛的智慧不相應了。佛是平等的,沒有分別。但佛不是糊塗,還是什麼都清楚,只是沒有愛憎在裏頭。我們就是分別心,這是我喜歡的,那是我不喜歡的,但佛是平等普度的。
【以此智不思議故,無分劑故,爲能具足如斯力用。】
因爲此智不可思議,沒有限度、沒有邊界、沒有分劑,所以具有這樣的力用。因爲這個智慧不可思議、沒有局限。這就是說,諸佛報化之所以出生,就是因爲以普光明智、佛的法身爲體,而能夠有這種示現,出現種種的報身的、化身的佛。首先把報化身佛的體———智慧,提出來。底下爲了利益學人,預先防止我們的偏差,所以指出:
【在凡夫地,聞法入理,得根本智,苟不能依智起行,圓修圓證,墮于二乘聲聞境界,諸佛大用不得現前。】
在凡夫的地位聞法,能信此理,信法身了,並得到根本的智慧,稱爲“得根本智”,這就是“開悟”的人了。凡夫做到這一步,在當前地球上應該還是有的,只是不多。凡夫聞法、通理,能夠契入,得根本智,就是禅宗破初關,就是見一見法身。
所以,這個境界不是氣功那些境界所能比的。它們都是可思議的、有限量的。我們這是離開言說、離開思量、離開語言、說不清、道不出、想不到、想不明白。開悟的人把他開悟的境界跟你說,你還是摸不著頭腦。
到了這個地步,見法身,得根本智,已經很難得了。(根本智就是破本參,初明自已的心地。)得根本智,如果他不能依更廣大的後得智、差別智來修行,來圓修圓證,他也就跟二乘一樣,墮于寂滅。墮于此一境界:法身無爲、無相,不會生起諸佛的這種大用:要救度衆生,示現殊勝的報身,建立殊勝的佛刹。報身放的光明遍十方虛空,救度衆生,現種種的化身像觀音菩薩化身美女,讓打魚的人因求婚,而背誦經典,來度他們。沒有利他的心,沒有成就國土的心,不就跟阿羅漢一樣了嗎?所以說“墮于二乘聲聞”。外道以升天爲其得果的究竟,佛教以升天爲墮落。小乘以成阿羅漢爲究竟,成爲聖人,(阿羅漢是聖人,是小乘極果),但是從大乘教、一乘教來看,還是墮落。所以“墮”于二聖聲聞境界。(密教裏,跟聲聞衆同住七天是犯戒的,因爲他們不是大乘行者。)
【是故此經初會六品,全顯如來果德。】
《華嚴經》在初會六品,《華嚴經》是七處說法,叁處在人間、四處在天上。華嚴很不可思議。說時,第一是忉利天,第二是夜摩天,還有兜率天、他化天。在四個天上,說此經時,有幾次法會呢?晉譯華嚴是八會,唐譯華嚴是九會。(本論依唐譯。)初會一共有六品,完全說的是如來證了果位的功德。
【二會至八會叁十二品,明進修階次,直至菩提。】
二會至八會就有四會在天上說的,一共有叁十二品,就講階次,一層層,從十住、十行、十向、十地,一直到成佛。
【總之不出六位因果,爲令行者昭廓智境,窮諸行門,不取偏空而嚴佛土。】
“六位”是專名詞,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佛等六位。從“初住”起到“佛”是六位。所以在華嚴裏頭,都在介紹六位的因果。爲什麼華嚴要講這麼多呢?就是讓“行者昭廓智境”。原有根本智,再擴大你智慧的境界。所以不讀華嚴不知佛家之富。佛家這麼富、這麼廣,不讀華嚴不知道。
過去爲什麼出現《華嚴經》,就是因爲龍樹菩薩,大智慧,有一天他覺悟了,覺知過去行爲都不對,就出家了,很快的就把世間所有的佛經都搞通了。他就想,這佛教也不過如此,我都掌握了,我也可以當教主,再創個新教。所以一個人進步之後,往往會有叉路出現。龍王憐憫他,知道他的情況,請他到龍宮。有很多人不信,龍宮怎麼能去?很多人還是唯常識論,不合常識的,他就不相信。對于華嚴、楞嚴都是從龍宮中取出來的,都是龍樹菩薩的功德,他們不能信。龍樹菩薩進了龍宮,讀華嚴,這才真拜服了釋迦牟尼佛。在龍宮華嚴經最少的一種,就是現在流通的八十卷,加上最後一品普賢行願品,成八十一卷。
讀了華嚴,就“昭廓智境、窮諸行門”。他在許多的行門裏頭,從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不取偏空”。空是對的,但阿羅漢證的是偏空,而不是第一義空。第一義空,空有不分,空即是有,有即是空。“而嚴國土”,他也要莊嚴佛土。不是依偏空而莊嚴佛土,就不是阿羅漢,而是大菩薩了。怎麼能使得了根本智的人,不墮落成阿羅漢呢?華嚴正應此機。種種佛、種種功德、種種過程,讓行者免于走上這一條彎路。免于作了阿羅漢之後,多少劫,還得發心,還得求菩提果。因爲法華講:那是化城,沒有叁乘法,只有一乘法。最後還是都得成佛的。他走了彎路,這樣就讓他走直路。
【而初會中普賢叁昧一品,正顯佛華嚴全體。】
初會之中有普賢叁昧這一品,這一品正顯明了佛華嚴的全體。佛是怎麼樣以他的功德來莊嚴他自己,最後成了究竟佛。這就是“佛華嚴”的意思。這一品就顯現了“佛華嚴”的全體。
【經明普賢菩薩,入一切諸佛毗盧遮那藏身叁昧。】
經裏面說:普賢菩薩入一切諸佛毗盧遮那藏身叁昧。這個叁昧叫“毗盧遮那藏身”叁昧,這裏的藏身就是《大乘起信論》的如來藏,毗盧遮那藏身就是如來藏。
【此叁昧者,依于法界,稱性遍周,一切刹塵,普身示現,教諸衆生不舍塵勞,繁興大用。】
這個叁昧依于法界爲體,稱法性,遍周一切,遍滿一切,遍圓一切。“一切刹塵”,大爲一佛刹土,小爲一粒微塵,都“普身示現”。佛的身體都示現在裏面,教導衆生。不舍塵勞,而能興起大用。此叁昧是什麼叁昧呢?在一切佛土、一切微塵中,都可以現身,都可以教導衆生,可知:這不是沈空滯寂了,而是“繁興大用”。
【隨說世界成就品,說華藏世界品,以示淨穢諸刹,一切唯心。唯能深入普賢願海者,一切處無非佛土,一切時無非佛事。此叁昧品貫徹全經,尋文自見。】
世界成就品裏說華藏世界是怎麼樣的世界呢?這個世界有香水海,有多少重世界,這個裏頭有清淨刹土,也有濁穢的刹土。咱們這個世界就是穢土。丘陵、坑坎、有鬼畜和地獄,是一個不幹淨的國土,是穢土。極樂世界清淨莊嚴,不但沒有叁惡道,連叁惡道的名字都沒有。一切都是微妙殊勝,是淨佛土。華藏世界之中,有許多是淨佛土,也有許多是穢佛土。
因爲衆生種種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爲什麼衆生生到淨佛土呢?因爲他心淨,爲什麼我們在穢國土呢?因爲我們的心還不淨。但是我們希望很快就要到淨國土去,趕緊要從不淨變成淨。一切都是唯心。
“唯能深入普賢願海者”,普賢十大願王,深入到普賢十大願王,就可以知道一切處無非佛土。佛學院的學生想去五臺,參拜文殊。其實哪裏不是五臺?這,就是五臺。哪兒不是文殊?你自己,就是文殊。
所以縱橫自在,大安樂。“一切時無非佛事”。所見一切皆法身,一切事究竟堅固,連顛倒執著都是佛的法身。還有什麼不是佛的法身,哪一處不是佛事。所以,“舉足下足無非道場”,你行走的地方都是道場。
所以全在當人,全在你自己。你是什麼見,你就是什麼境界,你就有什麼行動,也就是你的下場。沒有任何人來管你,都是自主的。地獄是自己走去的,不是任何人拉去的。抱火柱,誰叫你抱的?是自己抱的。看成一個美女,趕緊過去,就抱。啊!燒死了。燒死了風一吹就活,可是這教訓完全就忘了,再看還是美女,還要抱,又燒死了。所以,衆生就是很頑固,千生萬死,不能覺悟。不是佛責罰人讓他入地獄。《地藏經》裏,佛拜托地藏,衆生有一毛一塵的善根,就別讓他入地獄。所以我念《地藏經》看到釋迦牟尼佛跟地藏菩薩給我們托情時,老流眼淚。
此叁昧品貫徹全經,可以稱性遍周一切塵刹,度化衆生,其中有淨土、有穢土。能深入此願海者,一切處無非佛土,一切事無非佛事。至于華嚴最後一品:入法界品(善財五十叁參)。
【至善財童子遍參知識。而德雲比丘、解脫長者、裨瑟胝羅居士、俱以念佛一門而得解脫。】
善財五十叁參。咱們…
《華嚴念佛叁昧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