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P8

  ..续本文上一页、持名都在其中。

  【一切如来称法界量,现种种身,示无尽庄严,作无边佛事,一以普光明智而为其体。】

  佛是如法界的量,这个量是无尽的、无边的、不可思议的。如这个量,和这个量相称,来示现种种身。佛身也无量,也无尽,也究竟,也不可思议。示现了无尽的庄严。因为法界无尽,庄严也是无尽的。作无边的佛事:佛八万多相,每一相八万多好,每一好八万多光明。这个光明遍照十方、摄受众生,作无量无边佛事。这只是相好,一个方面,佛还有其他种种方面,所以佛作的佛事无量无边。这些事,以什么为体?而能有这样的示现?“一以普光明智而为其体”。智慧,佛是什么?就是智慧。普:普遍,普贤的普。普光明智慧是其体,于是乎流现无量的身、无尽的庄严、无边的佛事。以下又引证《华严经》世主妙严品。

  【如世主妙严品云:“智入三世,悉皆平等。其身充满一切世间,其音普顺十方国土。譬如虚空具含众像,于诸境界无所分别”。】

  佛的智慧入三世。三世指时间,过去、现在、未来。“悉皆平等”,佛的智慧,大平等的智慧。“其身充满一切世间”,佛所现的这个报身,这个身充满在一切世间。“其音普顺十方国土”,所以“佛以一音演妙法,有情随类各得解”。佛用一个音声,但不同的有情,不管是中国人,苏联人、美国人、日本人、非洲人都懂。不但人懂,畜生、猫、狗、蚂蚁都懂。只有佛才能做到。“譬如虚空具含众像,于诸境界无所分别”,以这个智为体,好像虚空中包括了一切像,一切形相都在虚空当中。佛也如是。以普光明智为体,出生种种示现。“于诸境界无所分别”,上面讲平等,此处讲无分别。这就是佛的智慧。我们众生就是喜欢分别、喜欢执著,只是这样、不能那样。往往自己有一个成见,我这个是对的,别的那个不对。这就跟佛的智慧不相应了。佛是平等的,没有分别。但佛不是糊涂,还是什么都清楚,只是没有爱憎在里头。我们就是分别心,这是我喜欢的,那是我不喜欢的,但佛是平等普度的。

  【以此智不思议故,无分剂故,为能具足如斯力用。】

  因为此智不可思议,没有限度、没有边界、没有分剂,所以具有这样的力用。因为这个智慧不可思议、没有局限。这就是说,诸佛报化之所以出生,就是因为以普光明智、佛的法身为体,而能够有这种示现,出现种种的报身的、化身的佛。首先把报化身佛的体———智慧,提出来。底下为了利益学人,预先防止我们的偏差,所以指出:

  【在凡夫地,闻法入理,得根本智,苟不能依智起行,圆修圆证,堕于二乘声闻境界,诸佛大用不得现前。】

  在凡夫的地位闻法,能信此理,信法身了,并得到根本的智慧,称为“得根本智”,这就是“开悟”的人了。凡夫做到这一步,在当前地球上应该还是有的,只是不多。凡夫闻法、通理,能够契入,得根本智,就是禅宗破初关,就是见一见法身。

  所以,这个境界不是气功那些境界所能比的。它们都是可思议的、有限量的。我们这是离开言说、离开思量、离开语言、说不清、道不出、想不到、想不明白。开悟的人把他开悟的境界跟你说,你还是摸不著头脑。

  到了这个地步,见法身,得根本智,已经很难得了。(根本智就是破本参,初明自已的心地。)得根本智,如果他不能依更广大的后得智、差别智来修行,来圆修圆证,他也就跟二乘一样,堕于寂灭。堕于此一境界:法身无为、无相,不会生起诸佛的这种大用:要救度众生,示现殊胜的报身,建立殊胜的佛刹。报身放的光明遍十方虚空,救度众生,现种种的化身像观音菩萨化身美女,让打鱼的人因求婚,而背诵经典,来度他们。没有利他的心,没有成就国土的心,不就跟阿罗汉一样了吗?所以说“堕于二乘声闻”。外道以升天为其得果的究竟,佛教以升天为堕落。小乘以成阿罗汉为究竟,成为圣人,(阿罗汉是圣人,是小乘极果),但是从大乘教、一乘教来看,还是堕落。所以“堕”于二圣声闻境界。(密教里,跟声闻众同住七天是犯戒的,因为他们不是大乘行者。)

  【是故此经初会六品,全显如来果德。】

  《华严经》在初会六品,《华严经》是七处说法,三处在人间、四处在天上。华严很不可思议。说时,第一是忉利天,第二是夜摩天,还有兜率天、他化天。在四个天上,说此经时,有几次法会呢?晋译华严是八会,唐译华严是九会。(本论依唐译。)初会一共有六品,完全说的是如来证了果位的功德。

  【二会至八会三十二品,明进修阶次,直至菩提。】

  二会至八会就有四会在天上说的,一共有三十二品,就讲阶次,一层层,从十住、十行、十向、十地,一直到成佛。

  【总之不出六位因果,为令行者昭廓智境,穷诸行门,不取偏空而严佛土。】

  “六位”是专名词,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佛等六位。从“初住”起到“佛”是六位。所以在华严里头,都在介绍六位的因果。为什么华严要讲这么多呢?就是让“行者昭廓智境”。原有根本智,再扩大你智慧的境界。所以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佛家这么富、这么广,不读华严不知道。

  过去为什么出现《华严经》,就是因为龙树菩萨,大智慧,有一天他觉悟了,觉知过去行为都不对,就出家了,很快的就把世间所有的佛经都搞通了。他就想,这佛教也不过如此,我都掌握了,我也可以当教主,再创个新教。所以一个人进步之后,往往会有叉路出现。龙王怜悯他,知道他的情况,请他到龙宫。有很多人不信,龙宫怎么能去?很多人还是唯常识论,不合常识的,他就不相信。对于华严、楞严都是从龙宫中取出来的,都是龙树菩萨的功德,他们不能信。龙树菩萨进了龙宫,读华严,这才真拜服了释迦牟尼佛。在龙宫华严经最少的一种,就是现在流通的八十卷,加上最后一品普贤行愿品,成八十一卷。

  读了华严,就“昭廓智境、穷诸行门”。他在许多的行门里头,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不取偏空”。空是对的,但阿罗汉证的是偏空,而不是第一义空。第一义空,空有不分,空即是有,有即是空。“而严国土”,他也要庄严佛土。不是依偏空而庄严佛土,就不是阿罗汉,而是大菩萨了。怎么能使得了根本智的人,不堕落成阿罗汉呢?华严正应此机。种种佛、种种功德、种种过程,让行者免于走上这一条弯路。免于作了阿罗汉之后,多少劫,还得发心,还得求菩提果。因为法华讲:那是化城,没有三乘法,只有一乘法。最后还是都得成佛的。他走了弯路,这样就让他走直路。

  【而初会中普贤三昧一品,正显佛华严全体。】

  初会之中有普贤三昧这一品,这一品正显明了佛华严的全体。佛是怎么样以他的功德来庄严他自己,最后成了究竟佛。这就是“佛华严”的意思。这一品就显现了“佛华严”的全体。

  【经明普贤菩萨,入一切诸佛毗卢遮那藏身三昧。】

  经里面说:普贤菩萨入一切诸佛毗卢遮那藏身三昧。这个三昧叫“毗卢遮那藏身”三昧,这里的藏身就是《大乘起信论》的如来藏,毗卢遮那藏身就是如来藏。

  【此三昧者,依于法界,称性遍周,一切刹尘,普身示现,教诸众生不舍尘劳,繁兴大用。】

  这个三昧依于法界为体,称法性,遍周一切,遍满一切,遍圆一切。“一切刹尘”,大为一佛刹土,小为一粒微尘,都“普身示现”。佛的身体都示现在里面,教导众生。不舍尘劳,而能兴起大用。此三昧是什么三昧呢?在一切佛土、一切微尘中,都可以现身,都可以教导众生,可知:这不是沈空滞寂了,而是“繁兴大用”。

  【随说世界成就品,说华藏世界品,以示净秽诸刹,一切唯心。唯能深入普贤愿海者,一切处无非佛土,一切时无非佛事。此三昧品贯彻全经,寻文自见。】

  世界成就品里说华藏世界是怎么样的世界呢?这个世界有香水海,有多少重世界,这个里头有清净刹土,也有浊秽的刹土。咱们这个世界就是秽土。丘陵、坑坎、有鬼畜和地狱,是一个不干净的国土,是秽土。极乐世界清净庄严,不但没有三恶道,连三恶道的名字都没有。一切都是微妙殊胜,是净佛土。华藏世界之中,有许多是净佛土,也有许多是秽佛土。

  因为众生种种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为什么众生生到净佛土呢?因为他心净,为什么我们在秽国土呢?因为我们的心还不净。但是我们希望很快就要到净国土去,赶紧要从不净变成净。一切都是唯心。

  “唯能深入普贤愿海者”,普贤十大愿王,深入到普贤十大愿王,就可以知道一切处无非佛土。佛学院的学生想去五台,参拜文殊。其实哪里不是五台?这,就是五台。哪儿不是文殊?你自己,就是文殊。

  所以纵横自在,大安乐。“一切时无非佛事”。所见一切皆法身,一切事究竟坚固,连颠倒执著都是佛的法身。还有什么不是佛的法身,哪一处不是佛事。所以,“举足下足无非道场”,你行走的地方都是道场。

  所以全在当人,全在你自己。你是什么见,你就是什么境界,你就有什么行动,也就是你的下场。没有任何人来管你,都是自主的。地狱是自己走去的,不是任何人拉去的。抱火柱,谁叫你抱的?是自己抱的。看成一个美女,赶紧过去,就抱。啊!烧死了。烧死了风一吹就活,可是这教训完全就忘了,再看还是美女,还要抱,又烧死了。所以,众生就是很顽固,千生万死,不能觉悟。不是佛责罚人让他入地狱。《地藏经》里,佛拜托地藏,众生有一毛一尘的善根,就别让他入地狱。所以我念《地藏经》看到释迦牟尼佛跟地藏菩萨给我们托情时,老流眼泪。

  此三昧品贯彻全经,可以称性遍周一切尘刹,度化众生,其中有净土、有秽土。能深入此愿海者,一切处无非佛土,一切事无非佛事。至于华严最后一品:入法界品(善财五十三参)。

  【至善财童子遍参知识。而德云比丘、解脱长者、裨瑟胝罗居士、俱以念佛一门而得解脱。】

  善财五十三参。咱们…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访美杂谈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