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P9

  ..续本文上一页是居士林,居士不要气馁。当然,我们对出家大德一定要恭敬,但是居士也不是要自暴自弃自馁。五十三参的五十三位善知识里头,在家人是多数,有国王、有外道、有居士、还有妓女,都是在家人。真正的比丘、比丘尼,在五十三参里头是次多数的,多数是在家人。

  底下引了三位五十三参中的善知识。根据他们对善财的介绍,让咱们知道念佛报身、化身的功德。第一位介绍的是德云比丘。第二位是解脱长者,长者就是居士,年长、富有、德高称长者。还有裨瑟胝罗居士。三位中二位是居士,一位是比丘。此三位都是依念佛一门而得解脱。首先介绍德云比丘。

  【如德云言:“我得自在决定解力,信眼清净,智光照耀,普观境界,离一切障,善巧观察,普眼明彻,具清净行。往诣十方一切国土,恭敬供养一切诸佛,常念一切诸佛如来,总持一切诸佛正法,常见一切十方诸佛。”】

  德云比丘说:我得自在的解力,(我是比丘自称),而且是决定的解力;不是那些含含糊糊,自己也不大信得及,像是对又像是不对,不是决定的解力;而是自在的决定的解力。“信眼清净”,对于物质形色的鉴别靠眼,对于事理方面的取舍靠信,可信才取,不可信当然舍弃了。所以“眼”很重要。开悟之重要就在此。开悟了他就“具眼”了,他就有眼睛了。我们也称智慧为眼,般若如有目,不然就如盲。如盲而领了一群徒弟在一起修行,就是古人所说:“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一个瞎子领著一群瞎子,大伙一块入火坑。所以要具眼,眼很重要。参方需具参方眼,参善知识,得有参方的眼睛,否则你参访谁呀?看教要有看教的眼,看什么书,各种注解很多。现在书多得很,尽信书不如无书。什么书你都信,还不如没有书。所以学佛、看教、参访善知识,都需要有眼。

  德云比丘有决定的解,所以信眼就清净,眼睛很明很亮,明察秋毫,善能抉择,所以“智光照耀,普观境界、离一切障”。看一切境界,不于境界中发生障碍。不是现代所谓的眼通、透视。此指一切都能知道它的根本、照见五蕴皆空。不是透视眼,看到你肉身内部,这眼还是糊涂眼,五蕴对他一点也不空。“善巧观察、普眼明彻”,又是“眼”,用善巧来观察一切,普看一切,故名普眼。又极明彻。所见一切都是法身,没有不是法身的。于是所行没有不清净的,由于有清净信眼,故能“具清净行”。此一段就是念法身佛的境界。底下就念报化身佛了。

  “往诣十方一切国土”,到十方的一切国土去,去“恭敬供养一切诸佛”。“常念一切诸佛如来”,老在持念佛的名号与功德,于是“总持一切诸佛正法,常见一切十方诸佛。”这一段就是念报化身佛。这不是阿罗汉境界。阿罗汉不知他方佛,他只知道三千大千世界中有释迦牟尼佛。他方世界无量无边的佛,阿罗汉不知道。

  【我得自在决定解力以下,即念法身佛也。往诣十方以下,即念报化佛也。随顺法身,起于报化。法身无量,所感报化亦复无量。故下文云:“见于东方一佛二佛十佛百佛千佛百千佛,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如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

  “我得自在决定解力”以下,即念法身佛也。“往诣十方”以下,即念报化佛也。由于法身,流现报化身。法身无量,所感报化更是无量。德云比丘说:“见于东方一佛二佛十佛百佛千佛百千佛,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如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由于随顺法身,由法身就起了报身、化身,法身无量,所以它能流现报、化身亦无量。德云比丘到十方看佛。在东方,见多少佛?非是数量所能说得出来。东方如此,南西北方四维上下都是这样。

  【是名忆念一切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见法门。诸佛别无境界,唯以智慧光明,随顺众生而作佛事。】

  所以,常念报、化佛的功德,礼拜恭敬,忆念、赞叹、总持诸佛的法,这叫做“忆念一切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见法门”。这是个什么法门?就是忆念一切诸佛的境界。忆念:老记著。念:想念。亿念诸佛的境界和智慧光明。

  “诸佛别无境界”,诸佛另外没有什么境界,“唯以智慧光明,随顺众生而作佛事”,这又把刚才说的话重覆加深了。诸佛没有别的境界;唯一的就是用智慧光明,随顺众生而作佛事。适合众生的根器,你所需要的、你所能接受的、你所能修行的,来告诉你、教导你、接引你、为你作佛事。所以,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大方便都在其中。这就是因为是智慧光明。有这个智慧光明,就可以知道众生种种的根,可以因你的根而救度你,这是为什么?只为佛是大慈悲。既是大智慧、大慈悲,这么作不就是大愿力吗?菩提心是什么?就是大慈悲、大智慧、大愿力的结合。所以,我们要想成佛、要发菩提心。要求智慧、要增长我们的慈悲、要发大愿。三个融合为一,不是三个东西拼成的,而是融合成一体的。

  【此念佛人亦复如是。由信解具足故,能入佛智慧。由观行具足故,能见佛光明。智慧光明不从人得,唯藉缘因得显发故。】

  念佛人也是如此。由于你信解具足,一部《华严经》讲的就是“信、解、行、证”。具足信解,最重要。首先是个“信”字,所以信字上,我们必须要深入。深入这个信,还有一个很要注意的事,就是要“破疑”。《金刚经》赞云:“破疑生信、绝相超宗、顿亡人我解真空”。破疑:有疑惑要把它破掉,不要听任它存在。要主动,要作努力。那些地方有怀疑,要把它破除。破疑,疑与信是对立面,疑破了,信就生长了。

  所以,信解二者,有时是不解不能信,有的时候是不信不能解;这两个可以互相促进。因为你信了,你就可以理解了。因为你理解了,你就真信了。就这么循环,这么增长。信一点,多理解一点;多理解一点,更信一点;更信一点,更深入理解一点。这就对了。信解具足的时候,就怎么样?就入佛智慧。就进入到佛的智慧,不要小看它。

  “由观行具足故”,你的作观、你的行持具足,你就可以见佛光明。“智慧光明,不从人得”。智慧光明不是别人给你的。“唯藉缘因得显发故”,智慧光明是靠缘因,才能够显发。

  “缘因”二字又是一个名词。我们讲三因佛性:正因佛性、缘因佛性、了因佛性。此处“缘因”,即缘因佛性之“缘因”。正因佛性就是众生本有的佛性。譬喻像木头里有火。古人钻木取火后,人才吃熟东西。木中有火,譬喻人中有佛性,就是正因佛性。

  什么叫缘因佛性呢?木头有火,这桌子为什么不自己烧起来?必须得钻,它才出火。所以要有缘因,这“缘”字,要有外缘。所以就是“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你本来有性德,你必须修德有了功效,你本来的性德才显现。所以依靠缘因。

  缘因钻而火出,达到目的了,火出来之后,木头也烧光了。一切了了,了因佛性。此譬喻很好。木中有火,是正因佛性。钻木取火,缘因佛性。火出木头也烧完了,了因佛性。这才究竟。

  此处说明,智慧光明不是谁给你的,是靠了缘因。缘因也可能由于某人的启发、某人的帮助。但是,总之最后是通过你自己。这个缘因,靠缘因,你得修,修德有功,就能显发性德。

  【下文又开诸大菩萨三七念佛门。尽于十方三世及一一毛端量处,念念佛出世,念念佛说法,念念佛灭度。一以自心无边智行而为其体,本具三身。一念相应,名为念佛三昧。入此三昧门,即能遍摄一切诸三昧门。】

  十方:空间。三世:时间。一切时间,一切空间,每一个小小毛头里,一念一念都有佛出世,一念一念都有佛说法,一念一念都有佛示现灭度。所以小的说法从来没有间歇,众生只是不闻。这一切,十方三世甚至一个小毛端的地方都有,一念一念间都有佛出世,一念一念之间都有佛说法,一念一念之间都有佛在灭度。都是以咱们的自心及其所有无边的智慧和行持为本体。

  “本具三身”,咱们一个人本来成佛,此《圆觉经》的话。本来就具足三身,这就根据圆觉,本来成佛。一般说本具法身,修了之后,才能成就报身、现化身。《圆觉经》、《华严经》、最高的圆顿教,则言三身本具。“一念相应”,自己的心念与此本具者一念相应,这才是密宗所谓母子光明会的正确含义。

  相应是什么意思?打个比方,一台电视机把它调好了,发射台的节目就传到你这里来了。调好了,就是你的电视机与发射台相应了。调不好,什么也没有。没有相应,慢慢调,不著急,电视机没有坏,坏了则一点声音、一闪光亮也没有,电视机没坏,发射台也在发射,就是没相应。一但相应了,什么节目都来了,相隔万里如在目前。

  一旦相应,这叫什么,叫念佛三昧。你本身就具有三身的佛,你现在能够念念之间相续,有一念跟本身的三身佛相应,就开始入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为什么殊胜呢?“入此三昧门,即能遍摄一切诸三昧门”。华严讲了无量无边的三昧,只要入了念佛三昧,这些三昧都摄在里头。不需要像王龙舒居士,自说的,在念佛号,还要念多少多少亿阿弥陀佛,因为华严的道理一就是多。一念相应,念一佛就是念多佛。入一个三昧,就遍摄一切三昧。所以,我说过我们研究这个,华严,经中之王。《华严经》讲念佛,讲种种三昧,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的王。所以这是王中之王、宝中之宝。我们要重视。

  以上是德云比丘的无上开示。下面是第二位解脱长者对善财的说法:

  【又如解脱长者言:“我入出如来无碍庄严解脱门”。】

  解脱长者讲我能够入什么呢?又是一个法门,他能够进入“出如来无碍庄严解脱门”,也即进入这个三昧,如来没有障碍不能局限,无有穷尽的庄严与解脱的法门。

  【“见十方各十佛刹微尘数如来,彼诸如来不来至此,我不往彼。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如来,随意即见。我若欲见旃檀世界金刚光明如来、妙香世界宝光明如来、莲花世界宝莲花光明如来、妙金世界寂静光如来、妙喜世界不动如来…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访美杂谈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