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念佛叁昧論講記▪P9

  ..續本文上一頁是居士林,居士不要氣餒。當然,我們對出家大德一定要恭敬,但是居士也不是要自暴自棄自餒。五十叁參的五十叁位善知識裏頭,在家人是多數,有國王、有外道、有居士、還有妓女,都是在家人。真正的比丘、比丘尼,在五十叁參裏頭是次多數的,多數是在家人。

  底下引了叁位五十叁參中的善知識。根據他們對善財的介紹,讓咱們知道念佛報身、化身的功德。第一位介紹的是德雲比丘。第二位是解脫長者,長者就是居士,年長、富有、德高稱長者。還有裨瑟胝羅居士。叁位中二位是居士,一位是比丘。此叁位都是依念佛一門而得解脫。首先介紹德雲比丘。

  【如德雲言:“我得自在決定解力,信眼清淨,智光照耀,普觀境界,離一切障,善巧觀察,普眼明徹,具清淨行。往詣十方一切國土,恭敬供養一切諸佛,常念一切諸佛如來,總持一切諸佛正法,常見一切十方諸佛。”】

  德雲比丘說:我得自在的解力,(我是比丘自稱),而且是決定的解力;不是那些含含糊糊,自己也不大信得及,像是對又像是不對,不是決定的解力;而是自在的決定的解力。“信眼清淨”,對于物質形色的鑒別靠眼,對于事理方面的取舍靠信,可信才取,不可信當然舍棄了。所以“眼”很重要。開悟之重要就在此。開悟了他就“具眼”了,他就有眼睛了。我們也稱智慧爲眼,般若如有目,不然就如盲。如盲而領了一群徒弟在一起修行,就是古人所說:“一盲引衆盲,相將入火坑”,一個瞎子領著一群瞎子,大夥一塊入火坑。所以要具眼,眼很重要。參方需具參方眼,參善知識,得有參方的眼睛,否則你參訪誰呀?看教要有看教的眼,看什麼書,各種注解很多。現在書多得很,盡信書不如無書。什麼書你都信,還不如沒有書。所以學佛、看教、參訪善知識,都需要有眼。

  德雲比丘有決定的解,所以信眼就清淨,眼睛很明很亮,明察秋毫,善能抉擇,所以“智光照耀,普觀境界、離一切障”。看一切境界,不于境界中發生障礙。不是現代所謂的眼通、透視。此指一切都能知道它的根本、照見五蘊皆空。不是透視眼,看到你肉身內部,這眼還是糊塗眼,五蘊對他一點也不空。“善巧觀察、普眼明徹”,又是“眼”,用善巧來觀察一切,普看一切,故名普眼。又極明徹。所見一切都是法身,沒有不是法身的。于是所行沒有不清淨的,由于有清淨信眼,故能“具清淨行”。此一段就是念法身佛的境界。底下就念報化身佛了。

  “往詣十方一切國土”,到十方的一切國土去,去“恭敬供養一切諸佛”。“常念一切諸佛如來”,老在持念佛的名號與功德,于是“總持一切諸佛正法,常見一切十方諸佛。”這一段就是念報化身佛。這不是阿羅漢境界。阿羅漢不知他方佛,他只知道叁千大千世界中有釋迦牟尼佛。他方世界無量無邊的佛,阿羅漢不知道。

  【我得自在決定解力以下,即念法身佛也。往詣十方以下,即念報化佛也。隨順法身,起于報化。法身無量,所感報化亦複無量。故下文雲:“見于東方一佛二佛十佛百佛千佛百千佛,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刹微塵數佛。如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複如是” 。】

  “我得自在決定解力”以下,即念法身佛也。“往詣十方”以下,即念報化佛也。由于法身,流現報化身。法身無量,所感報化更是無量。德雲比丘說:“見于東方一佛二佛十佛百佛千佛百千佛,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刹微塵數佛,如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複如是”。由于隨順法身,由法身就起了報身、化身,法身無量,所以它能流現報、化身亦無量。德雲比丘到十方看佛。在東方,見多少佛?非是數量所能說得出來。東方如此,南西北方四維上下都是這樣。

  【是名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法門。諸佛別無境界,唯以智慧光明,隨順衆生而作佛事。】

  所以,常念報、化佛的功德,禮拜恭敬,憶念、贊歎、總持諸佛的法,這叫做“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法門”。這是個什麼法門?就是憶念一切諸佛的境界。憶念:老記著。念:想念。億念諸佛的境界和智慧光明。

  “諸佛別無境界”,諸佛另外沒有什麼境界,“唯以智慧光明,隨順衆生而作佛事”,這又把剛才說的話重覆加深了。諸佛沒有別的境界;唯一的就是用智慧光明,隨順衆生而作佛事。適合衆生的根器,你所需要的、你所能接受的、你所能修行的,來告訴你、教導你、接引你、爲你作佛事。所以,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大方便都在其中。這就是因爲是智慧光明。有這個智慧光明,就可以知道衆生種種的根,可以因你的根而救度你,這是爲什麼?只爲佛是大慈悲。既是大智慧、大慈悲,這麼作不就是大願力嗎?菩提心是什麼?就是大慈悲、大智慧、大願力的結合。所以,我們要想成佛、要發菩提心。要求智慧、要增長我們的慈悲、要發大願。叁個融合爲一,不是叁個東西拼成的,而是融合成一體的。

  【此念佛人亦複如是。由信解具足故,能入佛智慧。由觀行具足故,能見佛光明。智慧光明不從人得,唯藉緣因得顯發故。】

  念佛人也是如此。由于你信解具足,一部《華嚴經》講的就是“信、解、行、證”。具足信解,最重要。首先是個“信”字,所以信字上,我們必須要深入。深入這個信,還有一個很要注意的事,就是要“破疑”。《金剛經》贊雲:“破疑生信、絕相超宗、頓亡人我解真空”。破疑:有疑惑要把它破掉,不要聽任它存在。要主動,要作努力。那些地方有懷疑,要把它破除。破疑,疑與信是對立面,疑破了,信就生長了。

  所以,信解二者,有時是不解不能信,有的時候是不信不能解;這兩個可以互相促進。因爲你信了,你就可以理解了。因爲你理解了,你就真信了。就這麼循環,這麼增長。信一點,多理解一點;多理解一點,更信一點;更信一點,更深入理解一點。這就對了。信解具足的時候,就怎麼樣?就入佛智慧。就進入到佛的智慧,不要小看它。

  “由觀行具足故”,你的作觀、你的行持具足,你就可以見佛光明。“智慧光明,不從人得”。智慧光明不是別人給你的。“唯藉緣因得顯發故”,智慧光明是靠緣因,才能夠顯發。

  “緣因”二字又是一個名詞。我們講叁因佛性:正因佛性、緣因佛性、了因佛性。此處“緣因”,即緣因佛性之“緣因”。正因佛性就是衆生本有的佛性。譬喻像木頭裏有火。古人鑽木取火後,人才吃熟東西。木中有火,譬喻人中有佛性,就是正因佛性。

  什麼叫緣因佛性呢?木頭有火,這桌子爲什麼不自己燒起來?必須得鑽,它才出火。所以要有緣因,這“緣”字,要有外緣。所以就是“修德有功、性德方顯”。你本來有性德,你必須修德有了功效,你本來的性德才顯現。所以依靠緣因。

  緣因鑽而火出,達到目的了,火出來之後,木頭也燒光了。一切了了,了因佛性。此譬喻很好。木中有火,是正因佛性。鑽木取火,緣因佛性。火出木頭也燒完了,了因佛性。這才究竟。

  此處說明,智慧光明不是誰給你的,是靠了緣因。緣因也可能由于某人的啓發、某人的幫助。但是,總之最後是通過你自己。這個緣因,靠緣因,你得修,修德有功,就能顯發性德。

  【下文又開諸大菩薩叁七念佛門。盡于十方叁世及一一毛端量處,念念佛出世,念念佛說法,念念佛滅度。一以自心無邊智行而爲其體,本具叁身。一念相應,名爲念佛叁昧。入此叁昧門,即能遍攝一切諸叁昧門。】

  十方:空間。叁世:時間。一切時間,一切空間,每一個小小毛頭裏,一念一念都有佛出世,一念一念都有佛說法,一念一念都有佛示現滅度。所以小的說法從來沒有間歇,衆生只是不聞。這一切,十方叁世甚至一個小毛端的地方都有,一念一念間都有佛出世,一念一念之間都有佛說法,一念一念之間都有佛在滅度。都是以咱們的自心及其所有無邊的智慧和行持爲本體。

  “本具叁身”,咱們一個人本來成佛,此《圓覺經》的話。本來就具足叁身,這就根據圓覺,本來成佛。一般說本具法身,修了之後,才能成就報身、現化身。《圓覺經》、《華嚴經》、最高的圓頓教,則言叁身本具。“一念相應”,自己的心念與此本具者一念相應,這才是密宗所謂母子光明會的正確含義。

  相應是什麼意思?打個比方,一臺電視機把它調好了,發射臺的節目就傳到你這裏來了。調好了,就是你的電視機與發射臺相應了。調不好,什麼也沒有。沒有相應,慢慢調,不著急,電視機沒有壞,壞了則一點聲音、一閃光亮也沒有,電視機沒壞,發射臺也在發射,就是沒相應。一但相應了,什麼節目都來了,相隔萬裏如在目前。

  一旦相應,這叫什麼,叫念佛叁昧。你本身就具有叁身的佛,你現在能夠念念之間相續,有一念跟本身的叁身佛相應,就開始入念佛叁昧。

  念佛叁昧爲什麼殊勝呢?“入此叁昧門,即能遍攝一切諸叁昧門”。華嚴講了無量無邊的叁昧,只要入了念佛叁昧,這些叁昧都攝在裏頭。不需要像王龍舒居士,自說的,在念佛號,還要念多少多少億阿彌陀佛,因爲華嚴的道理一就是多。一念相應,念一佛就是念多佛。入一個叁昧,就遍攝一切叁昧。所以,我說過我們研究這個,華嚴,經中之王。《華嚴經》講念佛,講種種叁昧,念佛叁昧是叁昧中的王。所以這是王中之王、寶中之寶。我們要重視。

  以上是德雲比丘的無上開示。下面是第二位解脫長者對善財的說法:

  【又如解脫長者言:“我入出如來無礙莊嚴解脫門”。】

  解脫長者講我能夠入什麼呢?又是一個法門,他能夠進入“出如來無礙莊嚴解脫門”,也即進入這個叁昧,如來沒有障礙不能局限,無有窮盡的莊嚴與解脫的法門。

  【“見十方各十佛刹微塵數如來,彼諸如來不來至此,我不往彼。我若欲見安樂世界阿彌陀如來,隨意即見。我若欲見旃檀世界金剛光明如來、妙香世界寶光明如來、蓮花世界寶蓮花光明如來、妙金世界寂靜光如來、妙喜世界不動如來…

《華嚴念佛叁昧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訪美雜談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