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土,凡聖交參,或穢或淨。此土行人,以專念力,修諸功德,回向西方,惑業未斷,生同居土。欣厭既切,粗漏漸除,聞法增進,生有余土。若修圓教爲因,深達實相,以普賢行願,回向往生,便感得實報土。親承佛記,分證寂光。是故住權乘者,一切皆權。如法華化城,不外自心故。明實相者,一切皆實。如此經極樂,全具華藏故。】
教下分四土。第一是常寂光土,佛所居的地方,遍于一切,佛的境界。第二是實報土,是法身大士的境界。第叁是方便有余土,是阿羅漢、辟支佛所居的國土。第四是凡聖同居土,凡也居在這,聖也居在這。同居土,凡聖交參,凡也有,聖也有。
同居土:有的國土是清淨土,有的國土是穢土。穢土就是汙濁很髒的土,咱們這土就是同居穢土。丘陵、坑坎、垃圾、廁所。人心這麼惡,動不動就是殺,就搶劫,唯利是圖,這是穢土。極樂世界的同居土是淨土,不同在這。但都是凡聖同居,便利之處就在這,你雖是凡夫,你可以去。都是凡聖同居土,但是一個是汙穢的,一個是清淨的。
咱們地球上的人,“以專念力,修諸功德”,所以,必須得專念,總要把心念集中到一件事情,“專念”,不能東也念一點、西也念一點,什麼也不熟,問題一來就全垮了。要做到,旁邊一個炸彈爆炸了,煙已經冒了,馬上就要響了,馬上就要死了,在這個時候,你這一句咒,或你一句佛號,能念出來,這要心裏面有,才能成功。若一害怕,我的天啊!我的媽啊!完了。所以,要熟到這個程度,你不專一,怎麼能熟?危難來了,哎呀!我是念觀音菩薩好,還是念釋迦牟尼佛好,還是念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來救我吧!等你這一想,炸彈早就把你炸死,完了。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也行,觀世音菩薩也行,釋迦牟尼佛也行。但要養之于平日,才能用之于臨時。平日沒有這個鍛練,不是很熟,“不等想就來”,不到這個程度,到急的時候不管事。以專念的力量,修諸功德,回向西方。至于“惑業未斷”,還有很多惑業,仍是凡夫,就生同居土。所以,絕大多數咱們現在往生的人是屬于這一類,已經很難得了。
欣厭之心要切,欣慕極樂世界,厭離娑婆世界。對于娑婆世界的種種,進一退九,退緣這麼多,願意早點離開,但不是永遠舍棄它,往生之後,還可以再回來度衆生。所以,念佛偈“九品菩薩爲伴侶”,弘一大師和夏老師都改了
一下,改成“回入娑婆度含識”。不在極樂世界跟一些菩薩作伴侶,不回來了。要趕緊回來,見了佛之後,馬上回到這娑婆世界,來度衆生。念念不忘衆生啊!欣厭的很切,“粗漏漸除”,漏就是惑。叁惑(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之中,見思惑是粗的,見思惑慢慢就除掉了,聞法也增進了,這種情況可以生到方便有余土,超過凡聖同居土了。
如果你修圓教爲因,深達實相,“以普賢行願”,以十大願王的願做自己的願,回向往生,你就能生實報莊嚴土,菩薩的地方。生實報莊嚴土,要破無名,破一分無明,分證一分法身,也就是分證一分常寂光土。
“是故住權乘者,一切皆權”。好多情況,凡聖同居土,你還是凡夫的境界,你認爲一切還都是權(權指權巧方便,不是真實),有這些分別的時候,就是住權乘者,于是一切都“權”了。你生到那裏,都也成“權”了。可是要明白自心實相的人,一切都“實”啊!也就是法華所說的阿羅漢是化城(是權法),可是法華所說的化城,也沒有出自心以外,化城在哪?你不還是自心所現嗎?既然都是自心所現,“一切無如心真實”,這是布袋和尚的話。(咱們現在山門供彌勒菩薩,是一尊很胖的和尚,那是布袋和尚的像。布袋和尚是彌勒的化身。)這句話是布袋和尚的話,也就是彌勒菩薩的話,“一切無如心真實”。總而言之,一提到唯心淨土,這就好像不真實了。其實,人不知道,沒有再比心更真實的。化城也不外于自心,都“實”了。所以,一實就一切實。這也是華嚴的道理,“一真一切真,一位一切位”。都是超乎咱們的情見。像這個經的極樂世界完全具足華嚴的一切。試問怎麼能說淨土是權法?
【方山著論時,行願末卷未至此方。故于淨土一門,辄生分別。卻與經文互相乖剌。須知從真起幻,即幻全真,生滅俱離,自他不二,一念圓融,普周法界,方爲一乘中道了義。】
在方山棗柏著論時,在唐初,(行願品到的時候是武則天時代,中間經過兩個皇帝)。末卷沒來,所以,他所根據的不是全部的華嚴。于是就跟其他經文就有沖突的地方。以他那麼高的智慧和水平,眼睛能放光,老虎給他找路,但經不到全,他著的論還是不能圓滿。所以,要知道“聖言量”十分重要。
要知道,“從真起幻,即幻全真”。所以,楞嚴先是破妄顯真。後來就會妄歸真,即妄即真,幻也就是真。就好像波跟水似的。咱們起種種幻相,是水上生了波了。但是波是什麼呀?波的本體不就是水嗎?所以,到這個地方,幻跟真,從他們的本體來說,就不是兩件事了。有了波,波就有大波、小波,種種的波。但這都是幻相,本體都是真。到了本體上,生滅就離了,自他也不二。這個波和那個波看起來是兩個波,這有一個波,那有一個波,不是兩個波嗎?其實,它一樣,都是水,它們同是一個體,相連著的。波和波也不都是相連一體的水嗎?北海,這一個波,那一個波,兩個不都是北海的水嗎?波水不二,所以自他也不二。波起水也無生,波滅水亦無滅,所以就離生滅了。一念圓融之心,就遍滿法界,這才是一乘中道了義的教。底下又解釋方山的功勞。
【且方山吃緊提唱,唯在十住初心即成正覺。然依教诠判,正大不易。何則圓信位中,見思惑盡,並斷塵沙,進入圓住,豁破無明,證無生忍,位齊別教初地。若依自力,譬彼群氓,驟希寶位。即謂本來是佛,不落階梯,亦賴善巧方便,始能克證。何如行願末卷中說:以深信心,持誦十大願王,一刹那中,往生極樂,住不退轉,從凡夫地,創發信心,橫超直入,至圓至頓,無比無倫。幸遇完經,因緣非淺,衣珠故在,客作徒勞。奉勸高流,同心信受。】
方山著論的功勞,就是要提倡“十住初心即成正覺”,剛開始踏上第一個位子,就成佛了。就是華嚴的話,“一位一切位”。他著華嚴論要緊的就是講明這個問題—初住就成佛。教下這樣說就不容易。初位,圓教初住是到什麼水平?見惑、思惑都盡了,塵沙惑開始也去掉一些,進入到圓住,疑雲破了,主要是無明破了,無生法忍開始證了,相當于別教的初地。天臺宗判教,判爲四教:藏、通、別、圓。別教是專講大乘的,別教的初地菩薩等于圓教的初住。
不要說成佛不成佛吧,就說到了圓教初住,或說別教初地吧!如果依靠自己的力量,達到別教的初地菩薩,圓教的初住,就譬如一個普通老百姓突然上升皇帝寶座一樣。縱然你說本來是佛,初住又有什麼?可是你知道,你如沒有善巧方便,不能證得,你還就是你啊!所以,這個很不容易,達到圓教初住談何容易。你雖然有所理解,不能證到,還是落空。
何如行願品末後說,有深信心,念十大願王,你在一刹那之間就往生極樂世界。到了極樂世界,你就不退轉了,都是阿裨跋致。從凡夫的地位,你有了信心,這一下子,就不退轉了,就是阿裨跋致。真是“至圓至頓”!念佛法門是圓中最圓的,頓教中最頓的。有人批評我寫的東西,贊歎淨土宗太過了。其實,我都是根據古人說的。不但是圓教,圓教中最圓的,頓教中最頓的。你就看這個,一刹那就往生極樂世界,就是不退轉了。現在我們幸而遇到完經,有了普賢行願品補進去,華嚴就完整了,咱們能夠遇著了。“因緣非淺”,是很深的因緣,如衣服裏的寶珠都在,咱們都發現了,不必徒勞,枉受其他的辛苦。奉勸諸位高明之士,咱們都同心信受這個法門。
【又問:隋僧靈幹作華藏觀,臨終見大水彌滿,華如車輪而坐其上,但得直趣華藏,何須更觀彌陀。】
修華嚴觀,生華藏世界,何必要去極樂世界呢?
【答:華藏世界,有十不可說佛刹微塵數香水海,有十不可說微塵數世界種安住。一一世界種複有不可說佛刹微塵數世界,西方極樂亦在其中。首楞嚴雲:“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今靈幹所生,其爲極樂淨土邪,其爲余方淨土邪,俱未可知。然則但觐彌陀,即是直趣華藏。前有善財,後有龍樹,如斯軌轍,千聖同行。不遵佛敕,自困多歧,是則名爲可憐憫者。】
答曰,靈幹所生何處,未能肯定。然而,只要往生得見彌陀,就是直生華藏世界。往生極樂世界,“前有善財”,華嚴經善財童子,普賢菩薩教他生極樂世界,前有善財這樣一個大德。“後有龍樹”,今天是龍樹菩薩聖誕,因緣很好,這裏提一下龍樹。龍樹菩薩是印度人,是中國佛教八宗的祖師。中國佛教分十宗。有二宗是小乘,成實宗、具舍宗,此二宗爲小乘。其余的八宗都以龍樹菩薩爲祖師。最奇特的,他是禅宗的祖師,傳衣缽的。密教的祖師、唐密、東密都是修龍樹菩薩傳的法。他在印度打開一個鐵塔,進去親見金剛薩埵,金剛薩埵親見傳授他的法。今天是龍樹菩薩聖誕,大家很有緣。
龍樹菩薩往生,釋迦牟尼佛給他懸記,將來五百年後有個龍樹菩薩,往生極樂世界。可見這是一個千聖同行的軌轍。“不遵佛敕”,不遵佛的命令,自困于歧路之上。“是則名爲可憐憫者”。佛這樣大慈悲剖心瀝血的教導,你不能相信,真是可憐憫的人。底下又舉一例。
【更以近事征之。宋明州草庵道因修圓頓教觀。晚主延慶。乾道叁年四月十七日。別徒衆曰:“華嚴世界,洞徹湛明,甚適我懷,今將行矣”。乃令舉所述彌陀贊曰:“無邊刹海海涵空,海空全是蓮花宮;蓮宮周遍遍空海,空海獨露彌陀容。阿彌陀佛不生滅,難覓難拈水中月;絕非離句如是身,如是感通如是說。我與彌陀本不二,妄覺潛生忽成異;從今掃盡空有塵,父子天然兩…
《華嚴念佛叁昧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