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P20

  ..续本文上一页土,凡圣交参,或秽或净。此土行人,以专念力,修诸功德,回向西方,惑业未断,生同居土。欣厌既切,粗漏渐除,闻法增进,生有余土。若修圆教为因,深达实相,以普贤行愿,回向往生,便感得实报土。亲承佛记,分证寂光。是故住权乘者,一切皆权。如法华化城,不外自心故。明实相者,一切皆实。如此经极乐,全具华藏故。】

  教下分四土。第一是常寂光土,佛所居的地方,遍于一切,佛的境界。第二是实报土,是法身大士的境界。第三是方便有余土,是阿罗汉、辟支佛所居的国土。第四是凡圣同居土,凡也居在这,圣也居在这。同居土,凡圣交参,凡也有,圣也有。

  同居土:有的国土是清净土,有的国土是秽土。秽土就是污浊很脏的土,咱们这土就是同居秽土。丘陵、坑坎、垃圾、厕所。人心这么恶,动不动就是杀,就抢劫,唯利是图,这是秽土。极乐世界的同居土是净土,不同在这。但都是凡圣同居,便利之处就在这,你虽是凡夫,你可以去。都是凡圣同居土,但是一个是污秽的,一个是清净的。

  咱们地球上的人,“以专念力,修诸功德”,所以,必须得专念,总要把心念集中到一件事情,“专念”,不能东也念一点、西也念一点,什么也不熟,问题一来就全垮了。要做到,旁边一个炸弹爆炸了,烟已经冒了,马上就要响了,马上就要死了,在这个时候,你这一句咒,或你一句佛号,能念出来,这要心里面有,才能成功。若一害怕,我的天啊!我的妈啊!完了。所以,要熟到这个程度,你不专一,怎么能熟?危难来了,哎呀!我是念观音菩萨好,还是念释迦牟尼佛好,还是念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来救我吧!等你这一想,炸弹早就把你炸死,完了。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也行,观世音菩萨也行,释迦牟尼佛也行。但要养之于平日,才能用之于临时。平日没有这个锻练,不是很熟,“不等想就来”,不到这个程度,到急的时候不管事。以专念的力量,修诸功德,回向西方。至于“惑业未断”,还有很多惑业,仍是凡夫,就生同居土。所以,绝大多数咱们现在往生的人是属于这一类,已经很难得了。

  欣厌之心要切,欣慕极乐世界,厌离娑婆世界。对于娑婆世界的种种,进一退九,退缘这么多,愿意早点离开,但不是永远舍弃它,往生之后,还可以再回来度众生。所以,念佛偈“九品菩萨为伴侣”,弘一大师和夏老师都改了

  一下,改成“回入娑婆度含识”。不在极乐世界跟一些菩萨作伴侣,不回来了。要赶紧回来,见了佛之后,马上回到这娑婆世界,来度众生。念念不忘众生啊!欣厌的很切,“粗漏渐除”,漏就是惑。三惑(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之中,见思惑是粗的,见思惑慢慢就除掉了,闻法也增进了,这种情况可以生到方便有余土,超过凡圣同居土了。

  如果你修圆教为因,深达实相,“以普贤行愿”,以十大愿王的愿做自己的愿,回向往生,你就能生实报庄严土,菩萨的地方。生实报庄严土,要破无名,破一分无明,分证一分法身,也就是分证一分常寂光土。

  “是故住权乘者,一切皆权”。好多情况,凡圣同居土,你还是凡夫的境界,你认为一切还都是权(权指权巧方便,不是真实),有这些分别的时候,就是住权乘者,于是一切都“权”了。你生到那里,都也成“权”了。可是要明白自心实相的人,一切都“实”啊!也就是法华所说的阿罗汉是化城(是权法),可是法华所说的化城,也没有出自心以外,化城在哪?你不还是自心所现吗?既然都是自心所现,“一切无如心真实”,这是布袋和尚的话。(咱们现在山门供弥勒菩萨,是一尊很胖的和尚,那是布袋和尚的像。布袋和尚是弥勒的化身。)这句话是布袋和尚的话,也就是弥勒菩萨的话,“一切无如心真实”。总而言之,一提到唯心净土,这就好像不真实了。其实,人不知道,没有再比心更真实的。化城也不外于自心,都“实”了。所以,一实就一切实。这也是华严的道理,“一真一切真,一位一切位”。都是超乎咱们的情见。像这个经的极乐世界完全具足华严的一切。试问怎么能说净土是权法?

  【方山著论时,行愿末卷未至此方。故于净土一门,辄生分别。却与经文互相乖剌。须知从真起幻,即幻全真,生灭俱离,自他不二,一念圆融,普周法界,方为一乘中道了义。】

  在方山枣柏著论时,在唐初,(行愿品到的时候是武则天时代,中间经过两个皇帝)。末卷没来,所以,他所根据的不是全部的华严。于是就跟其他经文就有冲突的地方。以他那么高的智慧和水平,眼睛能放光,老虎给他找路,但经不到全,他著的论还是不能圆满。所以,要知道“圣言量”十分重要。

  要知道,“从真起幻,即幻全真”。所以,楞严先是破妄显真。后来就会妄归真,即妄即真,幻也就是真。就好像波跟水似的。咱们起种种幻相,是水上生了波了。但是波是什么呀?波的本体不就是水吗?所以,到这个地方,幻跟真,从他们的本体来说,就不是两件事了。有了波,波就有大波、小波,种种的波。但这都是幻相,本体都是真。到了本体上,生灭就离了,自他也不二。这个波和那个波看起来是两个波,这有一个波,那有一个波,不是两个波吗?其实,它一样,都是水,它们同是一个体,相连著的。波和波也不都是相连一体的水吗?北海,这一个波,那一个波,两个不都是北海的水吗?波水不二,所以自他也不二。波起水也无生,波灭水亦无灭,所以就离生灭了。一念圆融之心,就遍满法界,这才是一乘中道了义的教。底下又解释方山的功劳。

  【且方山吃紧提唱,唯在十住初心即成正觉。然依教诠判,正大不易。何则圆信位中,见思惑尽,并断尘沙,进入圆住,豁破无明,证无生忍,位齐别教初地。若依自力,譬彼群氓,骤希宝位。即谓本来是佛,不落阶梯,亦赖善巧方便,始能克证。何如行愿末卷中说:以深信心,持诵十大愿王,一刹那中,往生极乐,住不退转,从凡夫地,创发信心,横超直入,至圆至顿,无比无伦。幸遇完经,因缘非浅,衣珠故在,客作徒劳。奉劝高流,同心信受。】

  方山著论的功劳,就是要提倡“十住初心即成正觉”,刚开始踏上第一个位子,就成佛了。就是华严的话,“一位一切位”。他著华严论要紧的就是讲明这个问题—初住就成佛。教下这样说就不容易。初位,圆教初住是到什么水平?见惑、思惑都尽了,尘沙惑开始也去掉一些,进入到圆住,疑云破了,主要是无明破了,无生法忍开始证了,相当于别教的初地。天台宗判教,判为四教:藏、通、别、圆。别教是专讲大乘的,别教的初地菩萨等于圆教的初住。

  不要说成佛不成佛吧,就说到了圆教初住,或说别教初地吧!如果依靠自己的力量,达到别教的初地菩萨,圆教的初住,就譬如一个普通老百姓突然上升皇帝宝座一样。纵然你说本来是佛,初住又有什么?可是你知道,你如没有善巧方便,不能证得,你还就是你啊!所以,这个很不容易,达到圆教初住谈何容易。你虽然有所理解,不能证到,还是落空。

  何如行愿品末后说,有深信心,念十大愿王,你在一刹那之间就往生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你就不退转了,都是阿裨跋致。从凡夫的地位,你有了信心,这一下子,就不退转了,就是阿裨跋致。真是“至圆至顿”!念佛法门是圆中最圆的,顿教中最顿的。有人批评我写的东西,赞叹净土宗太过了。其实,我都是根据古人说的。不但是圆教,圆教中最圆的,顿教中最顿的。你就看这个,一刹那就往生极乐世界,就是不退转了。现在我们幸而遇到完经,有了普贤行愿品补进去,华严就完整了,咱们能够遇著了。“因缘非浅”,是很深的因缘,如衣服里的宝珠都在,咱们都发现了,不必徒劳,枉受其他的辛苦。奉劝诸位高明之士,咱们都同心信受这个法门。

  【又问:隋僧灵干作华藏观,临终见大水弥满,华如车轮而坐其上,但得直趣华藏,何须更观弥陀。】

  修华严观,生华藏世界,何必要去极乐世界呢?

  【答:华藏世界,有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香水海,有十不可说微尘数世界种安住。一一世界种复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西方极乐亦在其中。首楞严云:“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今灵干所生,其为极乐净土邪,其为余方净土邪,俱未可知。然则但觐弥陀,即是直趣华藏。前有善财,后有龙树,如斯轨辙,千圣同行。不遵佛敕,自困多歧,是则名为可怜悯者。】

  答曰,灵干所生何处,未能肯定。然而,只要往生得见弥陀,就是直生华藏世界。往生极乐世界,“前有善财”,华严经善财童子,普贤菩萨教他生极乐世界,前有善财这样一个大德。“后有龙树”,今天是龙树菩萨圣诞,因缘很好,这里提一下龙树。龙树菩萨是印度人,是中国佛教八宗的祖师。中国佛教分十宗。有二宗是小乘,成实宗、具舍宗,此二宗为小乘。其余的八宗都以龙树菩萨为祖师。最奇特的,他是禅宗的祖师,传衣钵的。密教的祖师、唐密、东密都是修龙树菩萨传的法。他在印度打开一个铁塔,进去亲见金刚萨埵,金刚萨埵亲见传授他的法。今天是龙树菩萨圣诞,大家很有缘。

  龙树菩萨往生,释迦牟尼佛给他悬记,将来五百年后有个龙树菩萨,往生极乐世界。可见这是一个千圣同行的轨辙。“不遵佛敕”,不遵佛的命令,自困于歧路之上。“是则名为可怜悯者”。佛这样大慈悲剖心沥血的教导,你不能相信,真是可怜悯的人。底下又举一例。

  【更以近事征之。宋明州草庵道因修圆顿教观。晚主延庆。乾道三年四月十七日。别徒众曰:“华严世界,洞彻湛明,甚适我怀,今将行矣”。乃令举所述弥陀赞曰:“无边刹海海涵空,海空全是莲花宫;莲宫周遍遍空海,空海独露弥陀容。阿弥陀佛不生灭,难觅难拈水中月;绝非离句如是身,如是感通如是说。我与弥陀本不二,妄觉潜生忽成异;从今扫尽空有尘,父子天然两…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访美杂谈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