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念佛叁昧論講記▪P12

  ..續本文上一頁到實相念佛。實相念佛時,你就離開了數位。念佛的名字,也是離開了數的名。你知道離開數的名號,名號不可以數量計,故終日念而未嘗念,所以整天念佛仍沒有念。這與《金剛經》的話一樣:我度盡了無量無邊的衆生,都入涅槃,而沒有一個衆生是我度的。這都是般若。即念離念,你掐數珠,也可以即念離念。那個是形式,主要是終日念而未著念佛之相也。“知離量之數”,念佛的時候,知道這個數是離量的,你念一個佛,就是念一切佛。

  這就把華嚴裏的兩個偈,一個有數,一個無量的原因說出來。一個就是簡簡單單普普通通持名;一個是心不動的持念。《彌陀要解》雲:“從事持達理持”,先就事念,不知不覺變成理念。離量離數,就是理念,也就是實相念,也即念實相。能念所念皆是實相,故雲“即凡心成佛心”,就你這個凡心成了佛心。

  【如隨好光明品雲:“如我說我而不著我,不著我所。一切諸佛亦複如是,自說是佛,不著于我以及我所”。】

  如隨好光明品中,佛說:“如我說我”,佛自己也說我,說法時說“我”,“我爲法王,于法自在”,我是法中之王,一切法中我自在無礙。說“我”,可是“而不著我”,他思想裏不像咱們似的,有個“我”。但是不可以沒有這個假名,不然怎麼說話呢?只好說我。說我,佛心中是離了我的。佛不著我,也不著我所,沒有什麼是屬于我的,這是我的財産、我的眷屬、我的房子、我的汽車、我的名譽、我的地位、我的官銜、我的個性;很多人把我的個性看得很高貴,其實這都是我、都是我所、都是我相,都要破,都要丟幹淨才好。“如我說我而不著我,不著我所”,一切諸佛都是這樣。都自說是佛,但不著于我,也不著于我是佛。若念佛人也是如此,不著于我,也不著于佛,這樣念就是念實相佛、實相念。所以,見佛是無量的。這不是說得很高玄了嗎?究竟怎麼下手呢?下面彭居士這一段說得很好。

  【然初入此門,必依乎數。日須克定課程,自一而萬,自萬而億,念不離佛,佛不異心。如月在水,月非水內。如春在枝,春非枝外。如是念佛,名字即法身,名字性不可得故。法身即名字,法身遍一切故。乃至報化不異名字,名字不異報化。亦複如是。】

  “初入此門,必依乎數”,你理解的應當高,真正下手的就應當很近,要真正做到。先要重視這個“必”字。是一定要,一定要依乎數量,不可說我隨意念,想念就念。有人說我老念;但現在做不到這點。說說容易,真要做到就難了。所以一定要管自己,規定了一個數。雖然告訴你以後離數,但先從數開始。一定要依乎數,“日須克定課程”,要有定課,一天是叁千、五千、一萬、五萬。(《彌陀要解》蕅益大師是從叁萬開始,叁萬、五萬、十萬)。

  咱們不拘多少,開始時,各人根據自己的心願與條件,訂一個課程。由一而萬,自萬而億。漸漸增加。念了,自己喜歡念,就願意擠出時間來念,就越念越多。這樣的話,“念不離佛”,我心中所起的念頭,都不離開佛了。到這就是好消息了。開始的時候,一定要依乎數,這麼念下去,越念越多,之後,就自然而然念了。現在許多朋友都能達到這境界,自己就念了,不要管著才念,就自然而然念起來了。就是熟了,就這麼發展下去,念頭就不離開佛了。

  我的老師夏蓮老就是這樣。他說:我或者念佛,或者觀想字種,或者結手印,或者想一句經文。跟人談話,手裏結著手印,不礙事。有的時候,想一句經文,絕大部分的時候能念。這樣就可以任何時間都不離開佛了。

  “念不離佛,佛不異心”,念不離佛,佛就跟你的心沒有兩樣了,你念念都是佛。這像什麼呢?打個比方,很好。“如月在水”,佛跟你的心,像月亮在水裏一樣。月在水,並不是月亮在水裏頭。不是心裏頭擺了一尊佛,如同一個實際的佛像在你的心裏。實際就同水裏頭出現月亮一樣。“如春在枝,春非枝外”,到春天,花都開了。如古人有一詩句,我很喜歡它富有禅機:“萬紫千紅總是春”。萬紫千紅都開了,這是什麼時候?這是春天嘛!我要看春光、春色,怎麼看?不就是從這些花枝上看。從花枝上見到春光、春色。春在枝上,不然怎麼說萬紫千紅總是春?春就在枝上。但從枝子裏頭,你找春,也找不著。念佛人就如同這個一樣。佛和你的心,如水與月,如春與枝。

  “如是念佛”,這麼樣念佛的話,“名字即法身”。所以說從事持達理持。念的是名字,持名。名字就是法身,念的是法身,那還不是理持啊?那還不是念實相佛啊?所以最高的菩薩的境界—-實相念佛的境界,就可在一個平常的人人能做的持名裏頭,讓你不知不覺達到一個最高深的境界。所以淨土宗的最勝方便就在此。不是任何其他佛教修行方法,什麼禅定啊,更不是氣功什麼所能比的。以上這種如月在水、如春在枝的殊勝的境界,真正念佛的人,偶而也會達到一下,老達到就成功了。

  爲什麼說“名字即法身”?因爲名字離開法身,沒有另外的自性。爲什麼“法身即名字”?因爲法身遍一切。既然遍一切,法身當然也就遍在名字裏頭。不但法身和名字如此,報化身也是如此。報化身和名字也沒有兩樣,名字和報化身也沒有兩樣。一句名字,佛的法身、報化身都有了。底下又引《華嚴經》。《華嚴經》,從廣來說,是經中之海;從深來說,是經中之王。

  【故如來名號品,謂一如來名號,與法界虛空界等。隨衆生心各別知見,則知世間凡所有名,即是佛名。隨舉一名,諸世間名無不攝矣。】

  如來名號品說,一個如來名號,與法界相等,與虛空界相等。虛空無量無邊,我們好理解。虛空有邊嗎?虛空之大是不可思議。咱們地球是太陽系的一員,太陽系是銀河的一個成員,銀河又是更大的一個天體的成員。這樣天體一層層大上去,沒有邊。你看這有多大?咱們看到銀河,就遠得不得了,太陽就近了。銀河只是一個很基層的單位,基層單位,還有上級,上級還有上級,沒頭。虛空有多大?法身就遍滿虛空。“隨衆生心各別知見”。衆生心量不同,所見不同,而有種種事物和名字,但法身遍一切。所以世間所有的名字,都是佛名,因爲一切皆法身。一切的名字,都是法身的名字,都是佛的名字。“隨舉一名,諸世間名無不攝矣”,所以,一名就可以攝無窮無盡的所有名字。

  【又如毗盧遮那品稱引古先諸佛,各各不同,而一以毗盧概之。以一切諸佛皆有毗盧藏身故,古今不異故。】

  《華嚴經》毗盧遮那品稱引古先諸佛,種種願力不同、國土不同,但可以舉出一個毗盧遮那佛來概括。因爲一切佛都有毗盧遮那藏身,跟毗盧遮那的法身是同一的。一切佛“古今不異”,古和今沒有兩樣,所以,古佛和今佛,一個毗盧遮那佛可以概括。

  【如是念佛,持一佛名,全收法界。全法界名,全法界收。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亦非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十方叁世,當念無余,不曆刹那,成佛已竟。】

  這樣念佛,念一個佛名,就全收法界。所以我們念佛,我們心量就大了。整個法界、整個虛空,都攝在你的一念之中。“全法界名、全法界收”,因爲所念的一個名字就是全法界的名字,當然就收了全法界。念這一句不是過去,不是現在,也不是未來,就超乎時間了。也不是四維上下,十方了,超乎空間了。離開空間、離開時間,這麼念佛的話,十方叁世的一切,都在你的一念,就全都在內了,沒有剩下。“不曆刹那”,不要再經過刹那,一彈指是六十刹那。不經過刹那,已經成佛了。所以說淨土宗是至圓至頓的法門。大家都念佛,都是淨土宗,但能這麼信的很少。大家自問一下,過去是不是這麼信的?能這麼信的人很少。信最要緊了。而頓法呢,至圓至頓之法,能這麼念的話,不要再經過刹那,(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一彈指六十刹那。)就是一彈指吧,我們說它六十倍,都不需要經過,成佛就已經全部大功告成。

  【四念毗盧遮那佛,頓入華嚴法界者。】

  華嚴法界就是一真法界,也就是華藏世界。一真法界,一真,是大圓滿的境界。頓入,是“頓”啊!我們都講圓頓之法,不是那麼一點一點爬的方法,直截了當的。念毗盧遮那,怎麼說要念毗盧遮那呢?毗盧遮那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天臺宗和法相宗說毗盧遮那代表法身,盧舍那佛代表報身,釋迦牟尼佛是化身。天臺也是圓教,現在這麼說的人很多。至于華嚴宗呢?釋迦牟尼佛是化身,沒有不同。但把毗盧遮那和盧舍那說是一個名字,而有廣略的不同。總之,都是說,毗盧遮那的化身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

  這個就是我們要憶念我們的本師。所以,我們這一切都不能忘本。我們的本師是極殊勝。我們一般只相信釋迦牟尼佛是尼泊爾的太子,出家了,後來成道了,後來滅度了。這是化身所顯現的,這只是一個小片段。真正釋迦牟尼佛,就僅僅是這樣嗎?華嚴經裏,釋迦牟尼佛成佛以來,不知道多少劫多少劫早已成佛。王子出家成佛,這是示現。釋迦牟尼佛何嘗涅槃呢?就咱們世間人智者大師念法華經藥王菩薩焚去兩臂的時候,他親見靈山一會,俨然未散。佛在靈山說法的法會,還在那說呢!至于這種生滅,是因凡夫有生滅見,見的就是生滅。

  【如世主妙嚴品,十方諸大菩薩及天龍神鬼所說諸頌,各出自證法門,以如來果地發人信解,令入念佛叁昧。】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十方諸大菩薩及天龍神鬼所說的種種頌,都是說出自己怎麼證的法門。勸導大衆最後都是要成佛,以如來果地的妙覺,來啓發尚在因地的衆生,令大衆生信得解,證入念佛叁昧。華嚴也就是讓大家入念佛叁昧。

  【自是說如來現相品,以及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各有十方諸大菩薩及諸世主說偈贊佛。而十地品每曆一地,必曰不離念佛念法念僧。是知諸位階次雖殊,莫不以念佛爲其本行。佛佛道同,舉一毗盧,攝無不盡。】

  如來現相品,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各有十方的諸大菩薩、諸世主都說偈子贊佛。十地…

《華嚴念佛叁昧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訪美雜談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