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念佛叁昧論講記▪P7

  ..續本文上一頁一切處沒有,如來境界也是如是,一切處沒有。一切處沒有,然而一切殊勝境界都出現了。所以,極樂世界常寂光,寂而常照。在寂,就什麼都沒有,但是,常照啊!出現種種的刹土。所以,理事無礙,在理上說,一切空寂;在事上說,可以爲度生,出現無量無邊的殊勝,種種的妙用。這才是佛的道理。引了經文,引了佛的境界的殊勝,一切處是如來,如來的境界如此的殊勝。

  【何以故?以自心智慧本無障礙故。無障礙智慧即如來境界故。】

  爲什麼這樣?因爲每個人的自心本來的智慧本來沒有障礙。沒有障礙的智慧就是如來境界。所以,我常說,佛就是智慧。這個話大家總覺得太簡單,實際是如此。根本就是智慧。不要談圓、頓教、華嚴等,我們就說唯識,這是大乘始教,這是共同的。衆生就是要轉八識成四智,把前五識、耳眼鼻舌身,轉成“成所作智”。咱們是前五識,佛就是成所作智。第六識是意識,咱們是意識,起分別,佛就成“妙觀察智”。第七識是末那識,咱們執我,老執持這個“我”,佛就轉爲“平等性智”,那就不是我了,平等了。第八就是阿賴耶識,佛就成爲“大圓鏡智”。在衆生就是八識;八識成爲四智,就是佛。

  所以這個智慧是根本。六度之中,般若如目,其余五度是瞎子。前五度離開了般若,都不能成爲波羅蜜,不能到彼岸,只是布施、禅定,不是布施波羅蜜,不是禅定波羅蜜。有了智慧,才是布施波羅蜜、禅定波羅蜜。無障礙智慧就是如來境界,所以佛的境界就是無障礙智慧。

  底下真實指出:念自性佛也就是實相念佛。

  【此名念自性佛,亦名自性念佛。】

  這樣就叫做念自性佛。念的佛就是自性佛,也就是咱們所說的實相念佛,(念自性,也就是禅宗扣自性而參,扣己而參。)一是在念實相,一是實相在念,“亦名自性念佛”,即是實相念佛。

  【自性念佛者,無佛外之念能念于佛。念自性佛者,無念外之佛爲自所念。】

  自性念佛是什麼?沒有佛外之念,能念佛。能念的這個念頭,就是佛。沒有佛以外的念頭能念佛。所以說是自性念佛。念自性佛,怎麼講?沒有自己心以外的佛,是自己所念的。你念的佛,就是你的自心,此念自性佛。這與夏老師《淨修捷要》講得一樣:“無量光壽是我本覺”。無量光、無量壽(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光、無量壽),是什麼?就是咱們的本覺。“起心念佛、方名始覺”。發了心來念佛,才開始覺悟。你念的是什麼?念的就是你自己的本覺。所以,始覺就合乎本覺了。所以我們修行始覺合本覺很重要。要有始覺,始覺需要合本,合乎本覺,始本不離就直趨究竟。究竟覺,就成佛了。

  【不入此門,所念之佛終非究竟。以不識法身自性故,將謂別有故。】

  不入這個法門,你所念的佛,終非究竟。爲什麼?因爲不認識法身自性故。此就是《彌陀要解》,所作的《資糧》六信中的“信自”。這個不信,信願行者,信願不具足。往生是決定于信願,念佛的深淺決定你的品位。所以,信願不足,念得再好也沒用。印光大師贊歎蕅益說:釋迦牟尼佛自己來給《阿彌陀經》寫個注解,也不能超過《彌陀要解》了。這個話非印老說不出,別人不敢講。此話很好,恰如其分。信願不具足,念佛念得如銅牆鐵璧,風吹不入,雨打不透,也不能往生。

  很多人都犯這毛病,就是想念,省事;但不去檢查檢查信願是不是夠。老貪戀世間,願是“欣厭”,厭離娑婆,欣慕極樂。老對娑婆世界留戀不舍,願就不足。六信,頂多能信事,有一個極樂世界,有一個阿彌陀佛,念佛能往生,信到這。六信中,信事、信理、信自、信他,你信事、信他。“他”信得很低。不是法身境界的佛,而是看成一個化現度衆生的佛,不是圓滿究竟的境界。當年在印度,有人見佛,只見黃面比丘;有人見佛種種光明、種種殊勝;有人見佛像塊黑炭;這就是他自己的心量。念佛人信他的心量,就像當年印度人把佛看成黑炭差不多。這樣念,信不足,願也不足,如蕅益大師的話,念得風吹不入,雨打不透,也不能往生。

  中國佛學院有學員告訴我:國清寺有一個和尚,他聽到什麼聲音、風聲、雨聲等等都是念南無阿彌陀佛,他佛號念得很好,結果他早上上吊,吊死了。所以,大家知道信、願不具足,不行。證明了蕅益大師的話。所以,我們大家要讀誦大乘提高自己的信願,也是發菩提心。《華嚴經》的話:“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爲魔業”。這一點很重要。

  不知道法身境界,不知道自己的自性,所想到的佛,就受自己心量的限製。不知道自性,就不能信自。“將謂別有故”;以爲佛是離開自性,另外有一個。所以常說:“心外求法,心外取法”,都是錯誤。

  【入此門時,一念功德,過于虛空,無有限量。】

  能入了這個法門的話,念一句,功德就過于虛空沒有限量。《無量壽經》也講:你如果達到一念淨信,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往生極樂世界。這是很殊勝的事情。慈舟老法師講《無量壽經》,做了個科判,他特別提出一個“一心叁輩”。九品叁輩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慈老很了不起的事,他提出一心叁輩。那不就是這個限量了,就是一念淨心、一念淨信,皆得往生。

  一種是不入此門、一種是入此門。再引證古德的話。黃檗,臨濟的師父。目前中國禅宗都是臨濟的兒孫。臨濟向黃檗問法,叁次問法,叁次遭痛棒。後來到大愚禅師處開悟了。叁頓棒子打得好。黃檗是一個了不起的禅宗大德,他有一部書“黃檗傳心法要”,是很好的書,佛教徒都應該看。“學道(此道非道教之道,是指佛道)人迷自本心,不認爲佛,于是向外求覓,(向外去找佛),曆劫尋求,永不成道。”又雲:“著相修行,以求功用”。你著了相,在那裏修行,要求得到某種功用;現在有人貪境界、求功用,想學功能,都落在此話中;其結果爲“皆是妄想、與道相乖”,跟道是相反的。這是黃檗的話。

  唐朝高麗國的普照禅師開示:“不覺自性”,“若言心外有法”,一個人不知道有自性,就說心外頭有佛,有佛在自心以外,自性之外還有法。“堅持此行,欲求佛道者”,“縱經塵劫”,“燒身煉臂、敲骨輸髓”,(燒身燒臂供養,把頭骨腦髓拿出來供養),“刺血寫經、常坐不臥”,(晚上坐不倒單,有人練不倒單,無濟于事。不從心裏頭解決問題,都是從外面事相上著手。)“一食卯齋,乃至轉讀一大藏經,修種種苦行”,這種人怎麼樣呢?能修種種無量的苦行,怎麼樣呢?“如蒸沙作飯。(把沙子蒸了來作飯。)這些話很堅決,很明白,很透徹。“只益自苦爾”,只是增加自己受苦。所以說,“不入此門”不行啊!就是這個道理。

  這是第一段,這一段也就是談《彌陀要解》的“信自”,也就是四種念佛的念實相佛,實相念佛,所謂“理念”。

  【二念佛功德,出生諸佛報化者。】

  由于念佛,念即憶念之意,憶佛念佛,憶念佛的功德。佛有無量無邊功德,出生諸佛的報身佛、化身佛。佛有叁身:法身、報身、化身。法身是最高的。成就了法身,就是最高的成就。從佛的法身出現報身、化身。剛才說念佛的法身,是佛叁身中最高的、最根本的。底下怎麼圓滿呢?還要念佛的報身、化身。因爲佛現報身、現化身,正是爲了救度我們。報身有自受用身與他受用身。他受用身就是爲了利他,化身更是這樣。化身分兩種:一種是應身,像釋迦牟尼佛,正式成佛的化身。還有一種化身,如魚籃觀音,化成漁家的女孩子,籃子裏還有條魚,由于貌美,求婚的男子很多,她就陸續拿出《心經》、《普門品》和《法華經》,並說:“誰能先背誦,我就跟誰結婚”。用這變化身來救度衆生。

  淨土法門四種念佛: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持名,我們都知道。觀像,是看阿彌陀佛像,眼睛裏看著像,心裏頭也是這個像,這也是一種念佛方法。觀想念佛呢?(密宗很重觀想,就完全用心想念佛像和境界),《觀經》詳講此法。一步一步的練習,日觀、水觀、一步步上去。所觀的,就是報佛的依正境界。

  而我們現在爲什麼不大力提倡《觀經》,實因衆生是很困難。《觀經》告

  訴我們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六十萬億條恒河的沙子的由旬,由旬是長度單位,一由旬約吾人四十裏,所以佛有多高?念佛贊唱:“白毫宛轉五須彌”,此根據《觀經》而來。白毫是旋轉圈的,有五座須彌山大。太陽是圍著須彌山轉的,咱們圍著太陽轉。想想須彌山有多大?佛眼如四大海水,這個心量與凡夫相較,我們的心量很粗、很小、很狹隘,觀不出來。又雲: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不是叁十二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所謂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化身的相貌。但是報身就不一樣,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中有八萬四千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對念佛衆生攝取不舍。

  阿彌陀佛放光作什麼?十方世界念佛衆生,佛光都會攝受;而且不舍,不放棄我們,不舍離我們。所以說,我念佛時,就是佛念我時。爲什麼你能念佛,就因佛也正在念你,正在攝受你,你能念佛還有什麼畏懼?應該是無所畏懼,因爲佛常放光在攝受;而且阿彌陀佛派二十五位大菩薩隨時隨地護持你。所以,就沒有魔障。這一點大家要堅決的相信。

  這就是觀報身。《無量壽經》裏說:上輩往生之人,臨壽終時,阿彌陀佛,與其聖衆,現在其前。就是報身佛來接引。中輩的人,阿彌陀佛化現其身,化身來接引。報佛、化佛隨著衆生的修行,都來救度攝受。所以,第二要念佛的功德,出生諸佛的報化身。《觀經》觀阿彌陀佛的報身如此的偉大、如此的相好、如此的光明、如此的慈悲。報身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有八萬四千光明。光明作什麼?攝受我們,真太慈悲了。所以,要念佛的報化。

  《往生論》中五念法門,即五種念佛:禮拜、贊歎、作願、觀察、回向,都是念佛。觀察包括觀想,憶念佛的功德,觀像…

《華嚴念佛叁昧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訪美雜談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