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衆生成就我們菩提心的因緣,本著感恩心去做。而在做事時,隨時調整心行,念念不忘是爲利益一切衆生而做。在菩提心沒有成就之前,這樣做確實會有些難度,但只要我們有信心,並堅持不懈地練習,這一心行就能得到鞏固。久而久之,菩提心就能自然運行起來。
學員:菩提心與正見的關系如何?
法師:發起菩提心之後,見就有了用武之地。無論是中觀見或唯識見,都能指導我們調整心行,幫助我們將附在菩提心上的雜質一一剔除。強調發菩提心的重要性,決非否定教理的作用。但我們必須明確的是,不可將談空說有作爲修學目的。
在學佛過程中,正見極爲重要。知見不正,修行必然無法提高。禅宗也很重視見的作用,所謂“只貴子見地,不貴子行履”。當然,這個見不僅是聞思的見,更是心行的見。心行上的見若是沒有擺正,即使每日精進苦修,未必能成正果。反之,見若是擺正了,搬柴運水、語靜動默皆爲無上妙行。
所以說,見和菩提心是一體不二的。見需要一個著力點,才能發揮其功用。發起菩提心之後,見就找到了著力點。
學員:如何看待五種姓?如果一個人注定了是無種姓,是否還能發菩提心?
法師:唯識宗將種性歸納爲聲聞、緣覺、菩薩、無種性和不定種性五種。按唯識的說法,種性已決定了將來的成就。若是不具備菩薩種性,成佛必定無望。若是具備菩薩種性,生命起點就高于聲聞。
衆生雖然是平等的,但無始以來的積累,確實造就了生命起點的不同。有些善根深厚,有些障深慧淺。有些生來具有菩薩傾向,熱心于社會公益事業;有些則天性冷漠,對社會漠不關心。但從緣起看世間,我們不應將這些傾向理解爲固定不變的。所以,我個人比較傾向一切衆生皆可發起菩提心,皆可培養起菩薩種性,但因爲起點不同,難易程度會有所不同。對于那些樂于助人、充滿悲憫之心的人來說,菩提心和其性情較爲相應,發起來相對容易。而對于那些性情冷漠、孤僻的人來說,發心的難度自然大得多。但只要努力並切方向正確,最終都能獲得成就。
學員:應當如何抉擇利他行?比如吃不完的餅幹,應該喂魚還是和乞丐結緣?有人說,喂魚不會造業。但也有人傾向于布施乞丐,因爲人身難得,比魚離成佛更近。
法師:從菩提心的教法來說,等到把人救度完之後才開始對魚慈悲,本身就是不對的。如果這樣的話,菩提心永遠無法圓滿。衆生是幫助不盡、救度不完的,何時才有成就的一天?所以,關鍵不在于度化的客觀結果,而在于面對每個衆生時都充滿慈悲,決不舍棄其中的任何一位。不論對于動物還是人,都應具有平等無別的悲心,這樣的心行才是圓滿的。若心中還有高低之分,最後所成就的只能是不平等的心,是凡夫心。而平等的心,才是諸佛菩薩的慈悲心。發心是什麼,最後成就的就是什麼,這一點必須牢記在心。
另外,利他還有智慧。象這樣的情況,究竟誰更需要?怎樣分配更合理?有了智慧,自然就知道如何抉擇。恒順衆生,並非衆生需要什麼就給什麼,更不是順著衆生的欲望和貪、嗔、癡行事,必須考慮對衆生是否真正有益,以此作爲取舍標准。所以,在菩提心的實踐中,首先發心必須純正,然後再以智慧進行抉擇。
學員:請問學習中觀和發菩提心的關系?
法師:性空見,是菩提心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爲菩提心所具有的無相、無我、無所得等特征,皆屬性空見的範疇。若是沒有這些認識,菩提心必然發不到位,也根本無法圓滿。但這並不是說,需要在菩提心之外另立性空見。叁藏十二部典籍和一切修行法門,都可彙歸于菩提心,並在修學菩提心的過程中找到位置。所以說,菩提心是佛法的核心。
當然,菩提心還要落實到生活中去檢驗。每一種負面情緒的生起,都是因爲對衆生的抵觸,由此喚醒不愉快的心靈頻道,反之亦然,這是心行的運作規律。如果菩提心發到位,具有無相、無我、無所得的特征,便能容納一切衆生,進一步,就能對一切衆生生起慈悲之心。
學員:菩提心應如何落到實處?
法師:我們的心行雖然屬于凡夫心,但即使在這個層面,若有上乘的用心方法,也是可以觸及本覺的。首先,必須找到心行的立足點。凡夫心的立足點是分別、執著、有限,這就需要我們去調整,向平等、無相、無限靠攏。當然,做起來確實有一定難度,因爲凡夫心的力量很大。但是,不要預存菩薩道很難、成佛很難的心態,這種畏難情緒是發心的極大障礙。事實上,每種心行力量都是培養起來的。聚沙能夠成塔,是因爲點滴的積累;愚公能夠移山,是因爲不懈的努力。其中還有個關鍵是,必須真切認識到菩提心的重要性,認識到這是學佛的唯一出路。否則,不要說救度衆生,自顧尚且不暇。基于對自身生命的負責及對衆生的慈悲,我們別無選擇,唯有全力以赴地做。
發菩提心成就的先例不是沒有,恒河沙數諸佛都是這麼走過來的。
《認識菩提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