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众生成就我们菩提心的因缘,本着感恩心去做。而在做事时,随时调整心行,念念不忘是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做。在菩提心没有成就之前,这样做确实会有些难度,但只要我们有信心,并坚持不懈地练习,这一心行就能得到巩固。久而久之,菩提心就能自然运行起来。
学员:菩提心与正见的关系如何?
法师:发起菩提心之后,见就有了用武之地。无论是中观见或唯识见,都能指导我们调整心行,帮助我们将附在菩提心上的杂质一一剔除。强调发菩提心的重要性,决非否定教理的作用。但我们必须明确的是,不可将谈空说有作为修学目的。
在学佛过程中,正见极为重要。知见不正,修行必然无法提高。禅宗也很重视见的作用,所谓“只贵子见地,不贵子行履”。当然,这个见不仅是闻思的见,更是心行的见。心行上的见若是没有摆正,即使每日精进苦修,未必能成正果。反之,见若是摆正了,搬柴运水、语静动默皆为无上妙行。
所以说,见和菩提心是一体不二的。见需要一个着力点,才能发挥其功用。发起菩提心之后,见就找到了着力点。
学员:如何看待五种姓?如果一个人注定了是无种姓,是否还能发菩提心?
法师:唯识宗将种性归纳为声闻、缘觉、菩萨、无种性和不定种性五种。按唯识的说法,种性已决定了将来的成就。若是不具备菩萨种性,成佛必定无望。若是具备菩萨种性,生命起点就高于声闻。
众生虽然是平等的,但无始以来的积累,确实造就了生命起点的不同。有些善根深厚,有些障深慧浅。有些生来具有菩萨倾向,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有些则天性冷漠,对社会漠不关心。但从缘起看世间,我们不应将这些倾向理解为固定不变的。所以,我个人比较倾向一切众生皆可发起菩提心,皆可培养起菩萨种性,但因为起点不同,难易程度会有所不同。对于那些乐于助人、充满悲悯之心的人来说,菩提心和其性情较为相应,发起来相对容易。而对于那些性情冷漠、孤僻的人来说,发心的难度自然大得多。但只要努力并切方向正确,最终都能获得成就。
学员:应当如何抉择利他行?比如吃不完的饼干,应该喂鱼还是和乞丐结缘?有人说,喂鱼不会造业。但也有人倾向于布施乞丐,因为人身难得,比鱼离成佛更近。
法师:从菩提心的教法来说,等到把人救度完之后才开始对鱼慈悲,本身就是不对的。如果这样的话,菩提心永远无法圆满。众生是帮助不尽、救度不完的,何时才有成就的一天?所以,关键不在于度化的客观结果,而在于面对每个众生时都充满慈悲,决不舍弃其中的任何一位。不论对于动物还是人,都应具有平等无别的悲心,这样的心行才是圆满的。若心中还有高低之分,最后所成就的只能是不平等的心,是凡夫心。而平等的心,才是诸佛菩萨的慈悲心。发心是什么,最后成就的就是什么,这一点必须牢记在心。
另外,利他还有智慧。象这样的情况,究竟谁更需要?怎样分配更合理?有了智慧,自然就知道如何抉择。恒顺众生,并非众生需要什么就给什么,更不是顺着众生的欲望和贪、嗔、痴行事,必须考虑对众生是否真正有益,以此作为取舍标准。所以,在菩提心的实践中,首先发心必须纯正,然后再以智慧进行抉择。
学员:请问学习中观和发菩提心的关系?
法师:性空见,是菩提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菩提心所具有的无相、无我、无所得等特征,皆属性空见的范畴。若是没有这些认识,菩提心必然发不到位,也根本无法圆满。但这并不是说,需要在菩提心之外另立性空见。三藏十二部典籍和一切修行法门,都可汇归于菩提心,并在修学菩提心的过程中找到位置。所以说,菩提心是佛法的核心。
当然,菩提心还要落实到生活中去检验。每一种负面情绪的生起,都是因为对众生的抵触,由此唤醒不愉快的心灵频道,反之亦然,这是心行的运作规律。如果菩提心发到位,具有无相、无我、无所得的特征,便能容纳一切众生,进一步,就能对一切众生生起慈悲之心。
学员:菩提心应如何落到实处?
法师:我们的心行虽然属于凡夫心,但即使在这个层面,若有上乘的用心方法,也是可以触及本觉的。首先,必须找到心行的立足点。凡夫心的立足点是分别、执著、有限,这就需要我们去调整,向平等、无相、无限靠拢。当然,做起来确实有一定难度,因为凡夫心的力量很大。但是,不要预存菩萨道很难、成佛很难的心态,这种畏难情绪是发心的极大障碍。事实上,每种心行力量都是培养起来的。聚沙能够成塔,是因为点滴的积累;愚公能够移山,是因为不懈的努力。其中还有个关键是,必须真切认识到菩提心的重要性,认识到这是学佛的唯一出路。否则,不要说救度众生,自顾尚且不暇。基于对自身生命的负责及对众生的慈悲,我们别无选择,唯有全力以赴地做。
发菩提心成就的先例不是没有,恒河沙数诸佛都是这么走过来的。
《认识菩提心》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