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認識菩提心▪P2

  ..續本文上一頁,爲利益一切有情而學佛的,實在是少之又少。如果在發心之後繼續緣于對一些外在現象的貪執,沒能在目標上有更高的提升,最後成就的可能都是貪著之心、我法二執。這是在發心中的第一種誤區現象。

   當然,從貪著入門也並非絕對不可。《維摩經》曰:“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也就是說,先以某種方便使人們對佛教産生興趣,然後逐步對其進行引導。比如澳洲的一些道場,便免費爲大家提供素食。很多人到寺院來並不是對佛教有興趣,是奔著免費素菜而來。但他們到寺院的次數多了,漸漸對佛教産生了感情,然後聽聽講座、讀讀佛教書籍,認識也會有所提高,最終轉入正確的發心。所以說,如果不是停留在貪著的基礎上,而能通過聞思經教來樹立正見,並以正見爲指導,“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那麼,盡管是從貪著開始,最終卻能放棄貪著,同樣可以成就解脫。

   2、發心過程中誤入凡夫心

   第二種誤區現象,是從正確的發心開始,的確是爲追求解脫或成就佛道而學佛。但這種發心是否就能持續下去?是否就能保持永久的純正性呢?

   我們知道,發心只是一個開始,只是一念的力量。而這個剛剛生起的正念像嬰兒一樣,力量非常微弱。相反,凡夫心的力量卻非常強大,因爲它來源于無始以來的生命洪流,其力量往往比我們想象的更強勁。只有當我們發起強烈的出離心和菩提心時,凡夫心才會暫時退避一下。就像貓出現時,老鼠就知趣地躲進洞裏。

   但我們的心不會總是處在這樣的狀態,尤其是當我們做事的時候。我們住持道場、管理寺院,免不了要應酬複雜的人際關系;到各地弘法、開設講座,也免不了和各種類型的信徒打交道。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往往就忘記了當初的發心,甚至將事業的成就當作修行目的。事實上,我們發出離心或菩提心去做事,最終所要成就的正果是解脫,是無上菩提,事業只是其中的一個副産品。

   遺憾的是,多數人在做事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忽略了自己的初心,逐漸背離了最初的目的。尤其在事業有了一定規模之後,我們甚至也會像世俗人那樣,希望這項事業越做越大,希望這項事業超過別人,而忘記了修行人應以怎樣的心態來做事。于是乎,所有的凡夫心都回來了。隨著事業的發展,對事業的貪著也在成正比地增長。事業開展得越大,對事業的貪著之心就越強。雖然從事的是佛教事業,但和從事世俗事業的心行運作規律是一樣的。

   無論是對佛教事業的貪著,還是對世俗財富的貪著,兩種貪的本質並沒有什麼區別。當然,弘揚佛法或護持道場能利益很多人,它所成就的福德,和貪著世間名利成就的果報截然不同。但我們必須認識到,兩者在主觀上所成就的貪著之心沒有絲毫不同。就像在我們眼睛裏,無論是放上金子還是沙子都同樣有害。

   很多做事的人,包括護法、弘法乃至修行的人,因爲在知見上沒有過關,對做事應該持有的心態不能正確認識,所以在發心過程中不自覺地落入了凡夫心。這種情況在佛教界還比較普遍,雖然在客觀上成就了一番佛教事業,但也在主觀上成就了典型的凡夫心。事業發展到相當規模之後,甚至形成了山頭主義、本位主義、宗派觀念。其實,這些都是我執的表現。因爲我執也在隨著事業一起成長,到最後和修行完全是兩碼事了。表面看起來事業很輝煌,弘法的影響也非常大,但我執和貪著之心也在與日俱增。

   明白這個道理極其重要,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可能都沒注意到這一點,所以接二連叁地栽了進去。我也是因爲近期思考菩提心的問題,才發現了這個道理。雖然道理很簡單,但意義非常重大。尤其是對同學們來說,因爲我們現在開始把握還來得及。如果我們能發起猛利的菩提心,並調整好自己的心行,在做事過程中就不會被事業所轉。

   或許有人會說,既然做事會做出那麼多問題來,還不如事不關己、高高挂起。但這樣就不能利益一切衆生,也就不可能成就佛道。我們知道,菩提心的修行是非常積極的。如果我們不做事,菩提心根本無法調動起來,佛菩薩所具備的品質根本無法成就。所以,必須通過修利他行來積累成佛的資糧。關鍵是在于,要以正確的發心來做事,並始終保持這份發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利益衆生的同時,在自身成就佛菩薩一般的品質。

   我們應該感到幸運,能在學佛初期就了解到發心的誤區。當然,僅僅了解還遠遠不夠。如果不掌握用心的要領並付諸實踐,即使知道也是白搭,因爲凡夫心的力量太大了。所以,我們必須結合佛法中上乘的用心方法,在心行的訓練和調整上下一番苦功,否則,明白了道理也會照掉不誤。

   自我詭計多端,它會尋找各種借口來調動我們的凡夫心。我們的內心世界中有無數頻道,有時我們明明打開的是這個頻道,卻會被另一個信號更強的頻道搶占。我們平時打開電視時也會遇到類似的現象。自我不僅信號強大,而且隨時都在伺機而動。在我們的內心深處,每種心所都像心靈的一個頻道,有的力量比較弱,有的力量比較強。哪種心所的力量最強,就會當仁不讓地主宰我們。其中最危險的就是我執之心,因爲它是無始以來形成的。所以,修行中最大的敵人就是我執,一旦徹底摧毀我執之後,其它煩惱也就迎刃而解了。

   如何在發心過程中避免凡夫心的狀態,是修行非常重要的環節,發心要領亦在其中。仔細分析起來,我們的內心世界十分複雜,即使在行善時,也很難保證是純粹的利他之心。當然,利他心應該是有的,同時我執也肯定會有的,乃至貪著心、是非心都很難避免。我們會分別應該利益哪些人,不該利益哪些人等等,其中有著很多界限。可見,我們即使在行善時,凡夫心同樣會隨之啓動。若不及時引起警惕的話,凡夫心往往會逐漸占據主要地位,並最終取代當初的利他心,那我們所成就的也只能是凡夫心。如果我們所發的是純粹的利他心,才有可能成就佛菩薩的慈悲品質。

   《金剛經》和《普賢行願品》告訴我們,真正的發心應該具備覺悟、利他和無限、無所得的特征。我們必須以此爲標准,時時檢查並調整自己的心行。我們首先要認識到發心的誤區,才有可能准確地發起菩提心,進而掌握佛法修行的要領。佛法雖然有各大體系,如大乘有唯識、華嚴、法華、涅槃、中觀般若。但我們若能在修行上找到核心和要領,就會發現,所有大乘經論是在不同層面爲我們提供幫助。唯識關于心理分析及對心靈運作規律的闡述,對我們認識如何發心幫助很大。佛法的究竟處是殊途同歸,契入和修證的方法雖然不同,但歸結到根本上是相通的。

  叁、如何正確發心

   佛法的叁藏十二部典藉,都是圍繞我們的心性展開,是在幫助我們解讀心性。如果我們不了解自己的心靈,不了解心靈的種種誤區,勢必無法正確地發心。

   佛教雖然也關心世界,但關心世界的最終目的,還是爲了解決心性問題。因爲我們的許多煩惱,都是因爲對世界的錯誤認識而引起。世界和我們的心,究竟是一還是二?在一般人的眼中,心是心,世界是世界,二者似乎沒有太大的關系。因爲我們認爲心與世界爲二,從而使心落入二元對立的執著中。

   在我們的修行中,有兩個最大的敵人,即能執和所執。關于能執和所執,唯識宗爲我們闡述得非常清楚:遍計所執正是我們使生命從無限狀態陷入有限的開始。當我們超越遍計所執時,就能從緣起現象的當下契入空性。真理的世界因爲我們的這種執著,就成了凡夫的世界。如果我們能認識到唯識學中關于唯心的道理,直接就可以從這樣的認知中契入空性。因爲一切現象都是心的顯現,和心是一體的,這是我們學習唯識必須了解的基本理念。

   古往今來,各種宗教層出不窮,佛陀在世時就有九十六種外道。爲什麼其它宗教不能開大智慧、契入空性呢?原因就在于認識上的錯誤,因爲他們把不是真理、不是空性的東西當作諸法的真實相。從究竟意義上來說,他們是在不同程度上停留在我、法二執中,執著于某一種我,或某一種法,所見到的並不是事物的本來面目。

   對心性的正確認識,于修行來說至關重要。只有了解到這一層面,我們才能明確知道發心應該從哪裏開始。正確的發心主要有兩種,即出離心、菩提心。

   1、出離心

   什麼是出離心?很多人發心出家時,迫切地想從家裏走出來,迫切到一天都等不及了,那一刻的心態就是出離心。世間的家庭離異,雙方都迫不急待地想要分手,一心只盼著越快解決越好;再或者,我們在某地呆得厭倦了,厭倦得不想再看一眼,多呆一天都是折磨,那種極其迫切希望分手或離開的心,也是出離心。至于出到哪裏,當然是另一回事了。這裏,只是以此說明希求出離的心態。

   我們不妨反省一下,自己出家學佛、追求解脫,是否時刻保持著這份出離心?很多人剛出家時可能會有,但時間長了,出家生活逐漸演變爲另一種生活方式,不過就是換個地方過日子。這並不奇怪,從心理學上說,人有一種習慣性的麻木。對于某種狀態熟悉了,就會逐漸失去感覺。

   我們平常看到死人,尤其是身邊的親人去世,馬上會提起對死亡的警覺。但那些殡儀館的工作人員,把屍體扔到電爐裏,可能和一般人燒老虎竈差不多。這種事一般人多半不敢做,把一個曾經活生生的人推進去化成灰燼,的確是件很難下手的事。但他們每天都要面對那麼多冰冷僵硬的屍體,對死亡不會再有任何恐懼和警覺。再比如,每個病人對自己的病情都看得很重,但醫生每天要治療一批批病人,病人自己認爲再重要的病,在醫生眼裏也不過是千萬患者中的一例,不會引起和病人同樣的重視。這些都屬于習慣性麻木。

   出家生活對我們很多人來說也是一樣。出家時間長了,很容易把寺院當作過日子的環境,只想著營造一個把日子過好的氛圍。所以,佛陀告誡比丘們…

《認識菩提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