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要時常憶念生命在呼吸間,這樣才會對死亡保持警覺,不再貪戀安逸的生活。
如果我們真正意識到無常是那麼迫切,意識到無常就在眼前,還敢散亂、妄想、追名逐利嗎?還有時間去忙這些身外之事嗎?我們就會自覺地“如救頭燃”般精進,並時時保持對修行的緊迫感,不敢有絲毫松懈。如果我們的心恒常處于一級戒備狀態,修行就很容易相應。
出離心的發起,是出家修行的基礎。那麼,究竟是要出離什麼呢?就是對生死的出離、對世間的出離、對五欲六塵的貪著的出離。真正的出離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外在的出離,一是內在的出離。外在的就是世間的五欲六塵,內在的就是對五欲六塵的貪著及由貪著引起的凡夫心。所以說,我們要出離的不僅僅是環境,更是自身的凡夫心。事實上,出離環境的目的,正是爲了出離對環境的貪著及由此引起的凡夫心。我們只有擺脫了凡夫心,才可能契入空性、解脫煩惱。
出離凡夫心,首先不能對世間有絲毫貪著之心,這是關鍵所在。阿含教法告訴我們,在認識上應以觀苦爲第一要領。苦是宗教出世解脫的基礎,觀人生是苦、觀一切是苦,進而認識無常、空、無我,這是發起出離心的幾個基本認知。
而在行爲上,則應依戒、定、慧修行。我們無始以來養成了貪嗔癡等種種串習,每種煩惱串習都在設法主宰我們。我們必須通過戒的力量來阻止它,不讓煩惱有可乘之機。所謂定,即通過某個特定境界將心安住其上,比如修數息觀、不淨觀,將心安住在數息或觀想不淨的境界上,使煩惱妄想不再産生作用。然後再修習無常觀、無我觀引發無漏智慧,將煩惱執著徹底鏟除。
所以說,發起出離心之後必須懂得怎樣保持,並使它的力量不斷壯大,直至最終獲得成就。否則的話,即使發起了出離心,不久也會被凡夫心取而代之。當我們發起猛利的出離心時,凡夫心會暫時避一避。但只要我們稍稍松懈,它立刻會卷土重來。我深深體會到,修行必須像勇士般精進,否則很難有重大突破。當然,用心上的勇猛精進並不是非常強烈的作意。雖然開始時需要強烈的作意,但更主要的是指不松懈。如果長時間過份猛烈地作意,不但容易疲倦,還會落入作意的誤區中。所以關鍵在于懂得怎麼用心,否則用錯了力,勇猛精進也會出問題的,所謂欲速則不達。
發起出離心的最終目標是解脫生死,依八正道而成就。在現代社會,修行的確比較困難,因爲整個社會的誘惑太多,出家人的事務也太多。對于多數人來說,開始修行時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所以對環境的要求非常嚴格。過去的出家人多半隱逸于山林,過著純粹的出家生活,除了需要極少一點資養色身的衣食外,主要精力都用于修道。相比之下,我們今天的修行環境確實很嚴峻,修習解脫道的難度要大得多。
所以,今天的修行可能要采用一些比較猛利的方法。換句話說,就是時間短、見效快,立馬就能截斷衆流。在佛教的修行中,確實就有這樣的方法,可以讓我們在較短時間內上路。而且在上路之後,立刻使我們保持在無念、無住、無所得的狀態中。在今天,我們有必要尋找這些比較猛利的用心方便,修行才能更有把握。如果像古人那樣,必須坐上十年、二十年才有些起色,今天的人肯定修不起來。因爲我們沒有這樣的環境,我們在修行中取得的一點點進步,往往還抵不上環境對我們造成的傷害。
盡管不少人每天會拿出兩小時或更多時間來念佛、修行,但其余的十幾個小時往往還是在念貪嗔癡。我們用作意培養起來的正念之力還非常弱,根本抵擋不住生命無始以來的串習。這就是很多人雖然也在修行,但煩惱習氣依然如故的原因所在。
如果修行是建立在凡夫心的層面,出現這樣的現象再正常不過。因爲我們現在培養起來的正念是建立在意識層面,想以此抵擋無始以來形成的煩惱妄念,雙方力量如此懸殊,怎麼可能取勝呢?就像以嬰兒和壯漢搏鬥一般,結果是不言而喻的。認識到修行的心行規律,我們也就很容易理解,爲什麼很多人的修行都無法達到預期效果。
2、菩提心
出離心只是修行的基礎,進而還要發起菩提心。出離心的發展有兩種情況:一是強烈的個人出離,只追求個人涅槃,屬于趣寂聲聞;一是從出離心開始,然後回小向大,發起菩提心。出離心是對世間貪著的出離,正是菩提心建立的基礎。而菩提心所具有的無住、無所得的特征,與出離心也是相應的。兩者的區別是在于能否推已及人,由個人解脫進而希望利益衆生,共證菩提。
菩提心的發起具備兩個內涵:一方面是廣泛利益衆生,一方面是追求無上佛果。兩者是否存在先後的順序呢?在發心過程中,我們究竟應以利益衆生爲先,還是以成佛爲先呢?是爲了成佛才去度衆生,還是爲了度衆生才成佛呢?在這個問題上有一些不同的觀點。
對于大多數學佛者來說,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我要成佛”,然後爲了成就佛果而去利益衆生。也就是說,度衆生是爲了“我”的成佛。所以,菩薩在利益衆生的過程中,不是將自己視爲衆生的恩人,而是將衆生視爲自己的恩人。這是因爲,唯有利他才能使我們成就慈悲品質和菩提資糧。《普賢行願品》告訴我們:“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華果,以智慧水饒益衆生,方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明確指出了佛菩薩和衆生的關系,以衆生作爲成就慈悲的重要增上緣。
即使我們具備佛菩薩一樣的慈悲品質,這顆種子也必須通過廣泛利益衆生才能成熟。而且必須是純粹的利他心。只有當發心達到這個份上時,才能引發我們內在的慈悲品質。如果其中還夾雜著凡夫心,只能成爲調動慈悲心的前奏,甚至有可能“差之毫厘,失之千裏”。同時,我們還必須使發心積累到一定的量上,才能使菩提心完全啓動。這個訓練可能要通過百次、千次、萬次、乃至千萬次的重複。我們要每天這麼想、這麼做,通過不斷的心靈模擬和訓練來強化它。一旦發心的質和量都圓滿了,我們也就和佛菩薩無二無別了。
但若是我們始終本著這樣一種心態,只是將度衆生作爲成佛的方便,慈悲心是很難圓滿的。因爲我們的目標在于“我要成佛”,有這個“我”在,很難保證在度化衆生時是純粹的利他心,甚而還會有利用衆生之嫌。
所以我覺得這種說法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在于,當我們度化衆生時,可以明確知道自己爲什麼要利益衆生:因爲“我要成佛”就必須利他。而弊端則在于,未能真正對衆生生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只是像生病必須吃藥一樣,將利他當作成佛的途徑和手段。如果停留在這樣一種心態,慈悲心的純度肯定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另一種觀點則是,“爲利有情願成佛”。也就是說,修行不是以成佛爲目的,只是爲了更好地度化衆生。就像同學們來到研究所進修,目的不是爲了取得一個文憑,而是爲了將來更好地弘法利生,荷擔如來家務。如果我們一切都是爲了衆生,沒有夾雜絲毫其它成分,這種發心更容易達到佛菩薩的發心標准。當我們這樣發心時,佛菩薩的品質在我們的生命中已經産生作用,我們當下就和佛菩薩無二無別了。這也就是《華嚴經》所講的“初發心即成正覺”,換句話說,修行的開始和最終結果在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
在《華嚴經·初發心功德品》中,對于菩薩初發心功德有著詳細的闡述。由此我們可以了解到,發心發到位時,功德之大簡直超越了我們的想象。這是因爲,菩提心就是成佛之心!
那麼,如何發起菩提心呢?或許有人會覺得很抽象,事實上,它有很多具體的操作方法。發菩提心的內涵是什麼?就是我要度衆生、我要成佛。這種“我要成佛”的心理指向,和“我要吃飯”的心理狀態是一樣的,只是所緣的對象不同。當然,其中還有程度和純度的差別。比如“我要吃飯”,有可吃可不吃和非常想吃的區別。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心行和“我要成佛”的心行也是相通的。
問題在于,我們想吃飯時會很著急,想成佛時卻並沒有那麼迫切。因爲日常生活中的發心和“我要成佛”的發心,畢竟還有區別。我們想要吃飯的話,馬上就可以吃飯。但想要成佛的話,怎麼才能成就呢?相對來說會顯得比較難。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正是因爲我們不能真正認識到成佛的意義。所以,我們發心時還要有一個所緣的境,也就是佛果的功德。《華嚴經》等很多經論裏,都有大量經文來說明佛果的功德。只有當我們認識到佛果功德的殊勝,認識到人生的意義在于成就佛果,才有可能發起強烈的菩提心。
在我看來,整個大乘經典闡述的修行方式,從菩薩的願力到菩薩戒,及大乘華嚴、般若的見地,所有這一切都是圍繞菩提心的成就而展開。只有通過發菩提願、持菩薩戒、行菩薩道,才能使菩提心開花並最終結果。所以說,菩提心既是修行中的一個著力點,也是最終所要成就的結果。如果不發菩提心的話,我們的修行就無法找到紮實的立足點。
四、菩提心的殊勝
我們已經了解到,學佛的正確發心是發菩提心。但在佛教界,不少人僅僅將發心作爲口號,卻不曾付諸行動。原因何在?我想,應該是對菩提心的重要性缺乏認識。
就我個人而言,過去對菩提心的認識也很膚淺。雖然時常會提到發心,可也和很多人一樣,並沒有真正落實到行動中。自從接觸《華嚴經·初發心功德品》後,被菩提心的力量所震撼。回顧多年所學,並進一步翻閱大乘經論,才深切意識到發菩提心的意義所在。
1、菩提心的殊勝
和許多大乘經典一樣,《初發心功德品》亦以校量的方式來闡述發心功德。經中運用了十一個比喻,分別爲:利樂衆生喻、速疾步刹喻、知劫成壞喻、善知勝解喻、善知諸根喻、善知欲樂喻、善知方便喻、善知他心喻、善知業相喻、善知煩惱喻、供佛及生喻。
本品主講者爲法慧…
《認識菩提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