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菩薩,當機者爲天帝釋。經文開篇,天帝釋即向法慧菩薩詢問:菩薩初發心功德究竟多大?法慧菩薩首先是以利樂衆生喻進行說明,經文大意爲:假使有人以一切樂具(能爲衆生帶來利益安樂的物質資生用品),供養十方世界中多達十阿僧祇的衆生,曆經百劫;然後教化他們修習十善道,以此法供養曆經千劫;然後教化他們修習四禅,長達百千劫;然後教導他們修習四無量心,長達億劫;然後指導他們修習四無色定,長達百億劫;然後指導他們依解脫道修行,令得須陀洹果,長達千億劫;然後又指導他們修行,令得斯陀含果,長達百千億劫;然後指導他們安住阿那含果的修行,長達那由他億劫;然後指導他們阿羅漢果位的修行,長達百千那由他億劫;然後又教化安住成就辟支佛道的修行。
法慧菩薩運用這一系列比喻說明之後,反問天帝釋:佛子!你看此人功德有多大?天帝釋答言:此人功德實非凡人可以想像,唯有佛陀才能知曉。
法慧菩薩接著說:此人功德雖不可思議,但比之于菩薩初發心功德,卻不到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百千分之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之一。換言之,菩薩初發心功德超過以上功德的百倍、千倍、百千倍、優波尼沙陀倍。優波尼沙陀是梵語的數量單位,爲最大的數量詞。
接著,法慧菩薩又連續演說十個比喻,層層遞進,以此校量菩薩初發心的功德。在這十個比喻中,後後功德勝于前前。故每一喻皆以“且置此喻”作爲開端,舍置前前,更舉後後,以此標舉菩薩初發心功德之殊勝難思,至高無上。
了解到初發心的殊勝功德,我們在心向往之的同時,或許也會産生一絲疑惑:菩薩初發心爲何具有如此功德呢?菩薩初發心究竟與凡夫、二乘人的發心有何不同呢?針對這一疑問,法慧菩薩進一步作出說明:
天帝釋!一切諸佛初發心時,不僅以一切資生用具供養十方世界中一切衆生;也不僅教化衆生修習五戒、十善,修習四禅、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並幫助他們獲得須陀洹、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初發心菩薩並不以此爲滿足,更在此基礎上,發心令如來種性不斷並傳播到所有世界,發心度化一切衆生成就佛道。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菩薩初發心與凡夫、二乘人發心的根本區別,在于前者是以無限之心行廣大善行,而後者卻是有限的。此處所說的有限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數量有限,盡管“十方十阿僧祇”這個數字已大得難以想象,但畢竟還是有限的;二是成就有限,無論是以資生用具令衆生獲得安樂,還是指導他們成就聲聞四果乃至辟支佛道,皆是有限有上的果位,非爲無限無上的佛果。
從有限的發心出發,度化有限的衆生,成就有限的果位,最終成就的功德必然是有限的。再多的有限相加,不過是更多、更大的有限,絕不能和無限相比。而菩薩初之發心,是以無限的衆生爲利益對象,以無限的佛果爲成就目標。
或許有人會感到不解:衆生如微塵般數不勝數,諸佛菩薩可能度盡嗎?久遠劫來,已有無量諸佛成就佛道,若諸佛皆須度化一切衆生後方證菩提,爲何還有無數衆生沈溺于生死輪回之中?衆生並未度盡,而諸佛已然成就,此又作何理解?
我們要知道,菩薩發心度化一切衆生成就佛道,並不意味著要等衆生全體成佛之後,功德才能圓滿。如是如此,恐怕無人能成就佛道。因爲衆生是無限的,而佛菩薩之出世度衆生,還需因緣具足。唯有衆生自身的善根福德因緣成就了,佛菩薩才有能力度化他,否則也是枉然。
如果菩薩發心度脫一切衆生,並在修行中逐漸成就這一發心,那麼,當他能對一切衆生生起無限、平等的慈悲時,也就圓滿了諸佛所具有的心行和品質,當下便與佛無二無別了。反之,若在其心目中還有一個衆生被厭棄,菩薩就不能圓成無上佛果,因爲他的慈悲心還不徹底。
在教界廣爲流傳的《普賢行願品》,正是普賢菩薩爲我們成就諸佛無量功德所提供的修行捷徑。《行願品》的核心內容爲普賢十大願王: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叁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衆生,十者普皆回向。從以上內容看,似乎也很平常,多數佛教徒都不會感到陌生。然而在《普賢行願品》中卻被尊爲“願王”,原因何在?
《普賢行願品》出自《華嚴經》,其修行立足于華嚴境界之上。這一點,主要表現在每一願的開端和總結。如“禮敬諸佛”,其始爲:“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其終爲:“虛空界盡,我禮乃盡;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如是乃至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衆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禮敬諸佛”,似乎多數學佛者都會。但一般人從狹窄的凡夫心出發,禮敬的內涵亦很狹窄。而在普賢菩薩之廣大行願中,是以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一切諸佛作爲禮敬對象,並且不是禮敬一天、一年乃至一生,而是盡未來際永不間斷。縱使海枯石爛、虛空界盡,亦恒常依普賢行願修持禮敬法門。
其余九願的境界,皆亦如是。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普賢行願之所以被尊爲願王,關鍵就在于它立足于無限,以無限之心行無限善行。禮敬諸佛是以一切諸佛爲所緣,度化衆生同樣是以一切衆生爲所緣,並且都是盡未來際。在對象上是無限的,沒有任何一個衆生被排除在外;在時間上也是無限的,既沒有停息之時,也沒有結束之日。
依《華嚴》的見地發心、修行,是以無限爲起點,而“無限”二字,正是菩薩初發心功德不可思議的關鍵所在。依有限的發心,即使做再多的利生事業,成就終歸還是有限。若欲成就佛果的無量功德,必須建立于無限的發心之上。我們知道,任何一個數字乘以無窮大之後,結果必然是無窮大。同樣的道理,以無限之心修持善行,所行雖然有限,所獲乃是無限。所以,若初發心菩薩以無限之心行利生事業,便能于念念中成就無限功德,圓成佛道資糧。
2、菩提心是入大乘門
如何區分大乘與小乘?很多人都以爲,學習大乘經典便是大乘行者,學習小乘經典便是小乘行者,卻極少從自己的發心進行考量。漢傳佛教爲大乘佛教,因而,中國佛教徒多以大乘行者自居,似乎這一身份的獲得是理所當然的。
何爲大乘?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略論》中說:“此中佛說有波羅蜜多乘及密乘二種,除彼更無馀大乘矣。然此二由何門而入耶?唯菩提心是。此于身心何時生起,雖其他之任何功德未生,是亦住入大乘;若何時與菩提心舍離,則縱有通達空性等功德,亦是墮入聲聞等地,退失大乘。”這裏,以菩提心作爲衡量是否大乘的標准。唯有發起菩提心,方爲大乘行者。反之,即使證得空性,成就種種功德,也只是自度的聲聞行者。
菩提心與空性慧爲佛法修行的兩大內涵,如鳥之雙翼,缺一不可。《略論》雲:“如是無上菩提心者,是佛苗因中如種子之不共因,通達空性之慧者,如水糞等,是叁種菩提之共因也。”明確告訴我們:空性慧乃成佛之共因,而菩提心則爲成佛之不共因。所謂共因者,即叁乘聖者皆依空性慧而成就,爲叁乘修行之母。所謂不共因,是因爲叁乘之中,唯有佛道的修行中才必須具備菩提心。換言之,發起菩提心之後才是真正的佛子,是合格的大乘行者。
但在漢傳佛教的傳統中,似乎更重視空性慧的成就。教下行者通過數十年的學習,主要是爲了獲得正見,並依此修習止觀,最終契入空性、成就空性慧。宗下更極爲重視見性,以見性作爲修行的根本目標,似乎見性便可囊括修行的一切。或許是因爲對空性慧的特別偏重,所以,雖有不少大乘經教都在強調六度四攝的菩薩行,但並未引起四衆弟子的普遍重視,將之落實于真修實履的更不多見。
菩薩行是菩提心的具體實踐。事實上,因爲忽略了大乘佛教建立的基礎——菩提心,相當一部分人的行持早已落入小乘乃至人天乘。既沒有慈悲衆生的濟世情懷,更沒有舍我其誰的擔當精神。他們也許從未思考過:作爲一個大乘行者,究竟應當成就怎樣的品質?這一流弊,使得漢傳佛教更接近于超然出世的解脫道,而非積極利生的菩薩道。
五、菩提心的種類
菩提心是成就佛道之心,是利益一切衆生之心。佛果的無上菩提,正是菩提心的圓滿成就。關于菩提心的種類差別,在大乘經論中有各種不同的說法。簡要地說,可以歸納爲兩類: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1、願菩提心
所謂願菩提心,是將菩提心轉化爲願力。學佛首先要發願,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立志。“志當存高遠”,志向越高,成就也就越大。發菩提心不是空洞的口號,怎樣才能體現我們的菩提心?最基本的表現方式就是發願。
《瑜伽師地論·菩薩地·發心品》說:“複次菩薩最初發心于諸菩薩所有正願。是初正願普能攝受其余正願。是故發心以初正願爲其自性。又諸菩薩起正願心求菩提時,發如是心,說如是言:願我決定當證無上正等菩提,能作有情一切義利,畢竟安處究竟涅槃,及以如來廣大智中。如是發心定自希求無上菩提,及求能作有情義利,是故發心以定希求爲其行相。又諸菩薩緣大菩提,及緣有情一切義利,發心希求,非無所緣,是故發心以大菩提及諸有情一切義利爲所緣境。”
這段經文包括了發心的自性、行相、所緣。發心的自性指菩薩最初發起的正願,即“願我決定當證無上正等菩提,能作一切義利,畢竟安處究竟涅槃”。這是以發菩提心的自體爲希求無上菩提及利益一切衆生的願力。願菩提心代表著佛道修行的開始,也是修習菩提心的初級階段。
願菩提心是一種願望,作爲一種心行,它有著自身的特征,也就是…
《認識菩提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