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認識菩提心▪P5

  ..續本文上一頁“希求”。希求是極爲普通的心行,我們每天都生活在種種希求中:希求可口的飯菜,希求豪華的住宅,希求舒適的環境等等,然後就會爲了滿足種種希求而努力奮鬥。同樣,佛道的修行也是從希求開始。所不同的是,我們現在希求的不是金錢地位、衣服飲食,而是無上菩提及利益一切衆生。因爲菩提心正是以無上菩提及利益一切衆生爲所緣境。當我們緣這兩點希求而付諸行動時,便開始踏上了成佛之道。

   所以,發心之後的首要問題便是發願,將菩提心轉化爲精進不退的願力。十方叁世諸佛的成就,正是我們修行的最佳榜樣:阿彌陀佛在因地名法藏比丘,因親近世自在王佛聽聞佛法而發無上菩提之心。希望成就莊嚴的佛國淨土,以此利益衆生。乃向世自在王佛請教。世自在王佛爲法藏比丘演示二百一十億諸佛刹土,使其了解這些國土中天人之善惡,國土之粗妙。法藏比丘觀看之後,以五劫思維,方形成極樂世界的藍圖及四十八願的構想。于是,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佛前發四十八大願,由此而有西方極樂世界及阿彌陀佛的成就。

   菩薩道的修行有大悲、大智、大願、大行四大內涵,其代表人物分別是大悲觀世音菩薩、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大行普賢菩薩和大願地藏菩薩。《地藏菩薩本願經》記載:地藏菩薩于不可說不可說久遠劫前,身爲大長者子。時有佛號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長者子見佛相好,千福莊嚴。因問彼佛:作何行願,而得此相?時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告長者子:欲證此身當須久遠度脫一切受苦衆生。時長者子因發願言:我今盡未來際不可計劫,爲是罪苦六道衆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因地藏菩薩于師子奮迅如來前發如此大願,曆經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仍以菩薩的身份出現,廣度衆生。

   此外,我們熟悉的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皆于因地發起廣大誓願。這些願力有著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利益一切衆生。對于凡夫來說,總是爲個人利益奔忙:我要成就什麼,我要得到什麼。但佛菩薩的願力是以利他爲核心,每一願皆從利益衆生出發。不論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還是藥師如來的十二大願,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無一例外。

   我們大家經常念誦的四宏誓願,正是對佛菩薩願力的高度概括。“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何等廣大的悲心和宏願。

   或許有人會覺得,那是諸佛菩薩的境界,我等凡夫如何能望其項背?我們要知道的是,諸佛初發心時亦未成就,也和我們一樣身爲凡夫。他們在發願之後,也並未立即成爲諸佛菩薩,而是曆經長劫修行,難行能行,方圓證菩提。他們若不曾邁出最初一步,如何能成就無上菩提?如果我們遲遲不邁出這一步,也將永遠停留于凡夫的身份。

   學佛,歸根到底就是學佛所行。諸佛菩薩的修行始于發願,我們亦當如是效仿,將對無上菩提和利益一切衆生的希求,作爲人生的根本目標。能否真切地生起這種殊勝希求,取決于我們的認識程度。倘若我們對此只有泛泛的認識,自然無法發起懇切殷重之心。唯有深深意識到這是生命的唯一出路,我們才能生起強烈的希求。

   但發願僅僅是修行的開始,如果發起後就不再憶念它、鞏固它,這一念心可能很快就會淡化甚至消失。因爲發願只是在我們的生命中播下了一顆菩提種子。與無盡生死中形成的凡夫心相比,它的力量實在是微不足道。如何令這顆種子的力量壯大呢?《略論》關于菩提心的修法值得我們借鑒。

   發菩提心,是修行中的頭等大事。因此,發心之時應有莊嚴的受持儀軌。行者在阿遮黎耶前,右膝著地,合掌而發其心念雲:“阿遮黎耶存念,我某甲,于此生及馀生,施性戒性修性所有善根,自作教作見作隨喜,以彼善根,如昔諸如來應正等覺及住地諸大菩薩,于其無上正等菩提如何發心。我某甲,亦從今時乃至菩提,于其中間于無上正等廣大菩提而爲發心。諸未度有情爲令得度,諸未解脫爲令解脫,諸未出苦爲令出苦,諸未遍入涅槃爲令遍入涅槃。”如是叁說。

   受持菩提心之後,爲令已發之願心恒不退轉,應晝夜各念誦“諸佛正法菩薩僧,直至菩提我皈依,以我所修諸善根,爲利有情願成佛”叁次,每次叁遍。

   通過受持儀軌和晝夜數次念誦的反複熏習,菩提心就會在生命中熏下堅固的種子。受持者越虔誠,受持氣氛越莊嚴,所熏種子的力量就會越強大。心行是需要因緣滋潤的,不斷憶念菩提願力,就是不斷爲我們所播下的菩提種子澆水。時刻執我,會使我執念念增長。同樣的道理,時刻憶念菩提心的殊勝,就會使菩提心的力量與日俱增。

   我們必須明確,發菩提心的行相是希求,所緣是無上菩提及利益一切衆生。若以財色名食睡爲希求、爲所緣時,便落入了凡夫心;若我們只願利益少數衆生或自己的親人時,也與菩提心差之甚遠了。所以,我們應時時告誡自己,以希求無上菩提和利益一切衆生爲人生唯一目標。

   2、行菩提心

   發願之後,必須將之付諸于修行實踐。整個菩薩道的修行,都屬于行菩提心的範疇,內容主要爲六度四攝。六度爲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進度、禅定度、般若度。經論中亦有十度之說,即在六度之外加上方便度、願度、力度、智度。四攝爲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從名稱上看,菩薩行似乎並沒有多少奇特之處。從人天乘到解脫道的修行中,都有這些內容。那麼,菩薩道的六度四攝,其不共之處又在哪裏呢?關于這個問題,《辨中邊論·無上乘品》提出了十二種最勝,以顯示大乘行者所修六度的殊勝。

   十二種最勝的內容是:菩薩修習六度終不欣樂一切世間榮華富貴,志向廣大(廣大最勝);以無數劫的時間修習(長時最勝);普爲利樂一切有情(依處最勝);回向無上正等菩提(無盡最勝);認識到自他平等(無間最勝);于一切有情所修善法深生隨喜(無難最勝);以虛空藏等叁摩地爲依(自在最勝);無分別智之所攝受(攝受最勝);在勝解行地上品忍中發起(發起最勝);在極喜地中成就勝義菩提心,發起無漏行(至得最勝);第八地(等流最勝)乃至佛地(究竟最勝)圓滿。

   關于菩薩道的修行,在法相唯識學的本論《瑜伽師地論·菩薩地》中有更爲詳盡的闡述。其中又分施品、戒品、忍品、精進品、靜慮品、慧品、攝事品,對六度四攝的修行差別進行了廣泛而細致的闡述。其中的“戒品”,即大家所熟悉的《瑜伽菩薩戒》,由玄奘叁藏單獨譯出,在佛教界廣泛流傳。

   《瑜伽菩薩戒》的內容,可分爲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叁大部分。攝律儀戒,是菩薩所受的七衆別解脫律儀,偏向于止惡,止一切惡,無惡不止。攝善法戒,謂身口意所作善法及聞思修叁慧,著重于修善,修一切善,無善不修。饒益有情戒,指菩薩修習的一切利他行,如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等。菩薩道的核心爲利他,從利他中圓滿菩提果實。

   《瑜伽菩薩戒》依六度四攝建立菩薩的行爲規範。整個戒律的內容爲四重四十叁輕。其中,依障布施度建立的有七條,依障持戒度建立的有七條,依障忍辱度建立的有四條,依障精進度建立的有叁條,依障靜慮度建立的有叁條,依障慧度建立的有八條,依障四攝建立的有十一條。針對我們在行菩薩道過程中容易産生的種種障礙,一一製訂相應措施。我們若能依《瑜伽菩薩戒》檢驗自己的心態,調整自己的行爲,就能將菩薩道的修習落實在日常生活中,而不僅僅停留在口號之上。

   我們特別要注意的是,六度的修行中,般若度是根本所在。所謂“五度如盲,般若如導”。如果不是在般若慧的觀照下修習,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可能只是世間善行。若不能以智慧擺脫凡夫心的作用,最終成就的,可能也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唯有在般若的指導下修習,布施等善行才能成爲佛道的資糧。因此,在修習六度的過程中,依聞思樹立的無我、空的正見,對六度行的提升是不可或缺的。

   般若與方便,爲菩薩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如《略論》所說:“方便與慧隨學一分不能成佛。”《大日經》亦雲:“彼一切種智,是從大悲之根本生,是從菩提心之因生,是以方便而到究竟。”佛果的無上菩提具有悲和智兩種品質。佛陀所成就的大慈大悲,是以菩提心爲因,通過布施等利他方便行獲得成就。如果不發菩提心,即使像聲聞行者那樣成就空性慧,也只能使個人得到解脫,不能圓滿無上菩提。

   行菩提心的修習,是建立在願菩提心的基礎上。依願菩提心而有菩薩行,並通過六度四攝行的修習使菩提心得到增長。我們最初所發起的菩提心,只是世俗菩提心,力量還很微弱。如果我們心靈中的這顆菩提種子未能得到呵護和養育,或許很快會枯幹。唯有全心全意地照料它,爲它創造良好的成長空間,及時地補充養分,種子才能成長爲參天大樹。

   所以,我們發菩提心之後,還要受持菩薩戒,修習六度四攝。這些廣大的菩薩行,正是菩提心的最佳養料。不斷修習六度四攝,菩提心才能得到鞏固,才能早日圓滿。

  六、菩提心的發起因緣

   如何才能發起菩提心呢?菩提心之根本爲利他。但這個“他”,並非我們心目中特定的“他”,亦非我們喜愛的親人朋友,而是一切衆生。利益一切衆生,絕非易事。若是關起門來,在內心想象著利益一切衆生,相對還比較容易。因爲其中沒有具體的衆生,不會涉及那些我們討厭的人。但現實中的衆生形形色色,其中可能有相當一部分是我們不喜歡乃至痛恨的,是平時避之尤恐不及的。但佛法告訴我們,應對一切有情生起平等心,即使是我們的冤家仇人,即使他們曾經一而再、再而叁地損惱我們,都要毫無芥蒂地平等對待。不僅如此,還要進一步對他們生起感恩之心,感恩他們成就我們的修行。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的確困難…

《認識菩提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