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很強烈的磁場、很強烈的善意。但是感應道交不是單方面的,若子逃逝,隨憶何爲?你整天所想的就是你現在這些塵勞的事情,你的色身怎麼樣?你的感受怎麼樣?你有怎麼樣的妄想出現。你的心都在這個五蘊身心裏面不斷地活動,當然你來生只好在叁界再創造一個五蘊,因爲你整天憶念你的五蘊嘛!所以身爲兒子,離家出走,從今以後你再也不去憶念母親了,母親對你的憶念是不能産生感應的。反過來說,身爲兒子能夠不斷地憶念母親,就像母親憶念兒子一樣,那麼這個時候,母子之間的關系,生生世世就能夠相逢在一起了。這個意思就是說,阿彌陀佛他在過去的無量劫當中,經過五劫的思維,成立了四十八願;然後再用塵點劫的六波羅蜜的善法,把四十八願産生一種生命的力量,用他的六波羅蜜把這個願力填滿,變成一個有真實功德、有真實救拔力量的四十八種功德力存在法界當中,他不斷地對衆生釋放善意。但是我們沒有相對地去憶念佛陀,那四十八願等于沒有效果。
很多人都問我說,到底有沒有阿彌陀佛的存在?這個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很難講。你不相信他,對你來說就不存在嘛!你不憶念他,對你來說就是沒有嘛!所以阿彌陀佛到底有沒有存在?這個是你決定的嘛!你問我,我怎麼知道?我怎麼知道對你來說有沒有存在呢?你相信他的存在,你不斷地憶念他,對你來說就是有存在嘛!所以這個佛陀跟衆生的憶念,你看這個人他就是容易跟本師釋迦牟尼佛感應,他就,诶,觀世音菩薩他沒念幾聲,他就跟觀世音菩薩感應。我告訴大家,事出必有因,生命沒有一件事情是偶然出現的,不可能!诶,你說他念幾聲,那你知道他前生念多久啊?念多少聲了?那當然我們過去也不知道,從現在開始。也就是說,你今天要下定決心往生極樂世界,你就必須要仰仗佛力。那麼這個時候你對阿彌陀佛的憶念就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了。這個憶念包括兩種:第一個信心的憶念,第二個用願力來憶念。其實我們很多人只會用信心來憶念彌陀,但是有些人對往生的意願不高,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他相信阿彌陀佛會救拔你,救拔我,但是他大部分念佛只是在消業障、增福慧,那這樣子阿彌陀佛的聖號對我們的救拔只僅于現實的安樂。你必須對阿彌陀佛釋放兩種信息:第一個,信仰歸依的心,第二個往生的心。那麼阿彌陀佛就給你兩種功德,包括今生的安樂,包括來世的往生。所以你用什麼心態來釋放出你的佛號,那麼阿彌陀佛給你的反作用的功德力,就是你釋放信心跟釋放願力,就會有不同的效果。你完全沒有憶念,阿彌陀佛在你生命當中就等于是不存在。這個地方就把感應道交這個彼此間的心靈的互動先作一個說明。
好,我們先休息一下,再往下說明。
【28】第四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八面,丙二、功德利益。
淨土宗的特點,它是一個本尊相應的法門,也就是一種他力解脫的法門。我們來世的解脫,也包括今生的安樂,其實是彌陀所加持我們的。那麼我們要做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想盡任何辦法,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做這件事情。那麼感應道交這當中你要做兩件事:第一個是應無所住,第二個是生其心。我們一般的生命都是跟我們眼前的五蘊身心感應,因爲你不斷地憶念它,不斷地執著它,所以你來生只好再出現一次。那麼現在我們必須要對五蘊的執取要先放下。在憨山大師說,爲什麼我們一定要,修念佛的人一定要修般若法門呢?我專心念佛就好,我直接轉念念佛就好,把對五欲的執取直接,不要透過般若,直接就這樣轉過去,對五欲的執取把它轉到佛號去,就可以了,爲什麼要加一個禅觀在裏面?憨山大師說,你做不到的,你做不到的,因爲五蘊對我們是非常熟悉的境界,我們在叁界打滾得太久,每一次的生命都有一個五蘊身心,對我們來說這件事情太過熟悉了,太熟悉了。我們對我們的色身的執取,對我們內在的感覺、感受,對我們一時的想法太熟悉了,這種事情太熟悉了,連做夢都能夠知道它的存在。所以你假設沒有經過般若法門的破執,你根本轉不過去。換句話說,憨山大師說,假設沒有修般若法門來破執,臨命終有兩種情況:第一個,對叁界五蘊身心世界的貪著的念頭現前,也可能你佛號的力量也現前。但是不幸的是,我們對于身心世界的執取是熟境界,佛號是生境界,結果就隨五蘊身心而流轉,因爲它勢力強大,強者先牽。所以我們在生起憶佛念佛之前,要先把我們經常習慣性在五欲流轉的那些心,把它找回來,不要再這樣下去了,這個會創造生死業力的。
所以這個禅觀的思想就是把心帶回家,這個心老是在五欲裏面跑,遲早要壞事的,臨命終肯定要顛倒的。所以禅觀是無住,以無住爲住,先把在五蘊身心的心慢慢地收回來、慢慢地收回來,當然這不是一天兩天,但至少你要給自己一個方向,就是我年紀越大的時候,我這念心一定要對外境的執取要慢慢收回來。我們不可能說,你平常對五蘊身心很執著,臨命終的時候突然間不執著,沒有這回事情,不可能有這種事情!你這棵樹平常往東邊在倒,它怎麼突然間起床的時候跑到西邊去了?不可能有這種事情!你一定是慢慢調整的,習慣性的東西你要慢慢調整。所以佛陀要我們從五欲裏面抓出來,拉回來,剛開始有一點強人所難,但是你要勉強自己,因爲這是你唯一的道路。所以先求無住,然後生起憶佛念佛的心,肯定成功。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好,那麼前面是把心帶回家,禅觀是把心帶回家;那麼淨土的人,是從家裏面再重新出發,往淨土方向走去。一個是把心帶回家,一個是重新出發。我們看淨土的功德利益,有兩種:一個是現世的安樂,一個是來世的解脫。看第一段的經文:
【29】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澫益大師說,這段的經文等于是說出了整個淨土宗最重要的心地法門,都在這裏面。若衆生心,這個衆生當然指的是我們這種生死罪惡凡夫,我們這念心夾帶了無量無邊的煩惱,無量無邊的罪業。但是沒關系,你不要執著它,我們講過,不要跟它走在一起,跟它保持距離,讓它慢慢地沈澱下來。一個有志于求生淨土的人,你一定要跟你的煩惱的心、罪業的心保持距離,不要再隨順它了,心常覺照,不隨妄轉。然後呢,在無住的基礎之下做兩件事——憶佛、念佛。我們先講念佛。念佛是一種止——安住的一種念力,當然這個佛號在念佛當中,它主要是靠音聲來攝持我們這念心,就是你要“一句彌陀念誦聽”,你在心中要産生一個歸依的心念,然後透過嘴巴的讀誦來創造音聲,最後你再聽回去。所以打佛七也好,打佛叁也好,剛開始你只有做一件事情——聽你的音聲,你的心就跟著你的音聲走。對了,你每一個動作都要聽到你的音聲,這個就是念佛,把心安住在你的佛號的音聲。所以在整個打佛七當中,剛開始你就是創造一個音聲,然後把你的生命投進去。念到最後你身心世界不存在,只有一句佛號,法界一聲。
這個念佛主要是一種安住的止,那麼憶佛這個是關鍵了,就是平常的觀照。我們平常除了念佛以外,要不斷地憶念彌陀的功德,當然彌陀的本願功德了。憶念彌陀本願功德,這個地方善導大師講得就很清楚了。善導大師在講四十八願的時候,他講到往生的叁資糧: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善導大師把這個至心信樂有詳細的發揮。那麼至心信樂在整個善導大師的開示當中,他解釋成爲“順從本願”,就是我們一個罪惡凡夫,你時時刻刻每一個念頭要歸順在彌陀本願的座下。比方說,你必須把你生命的功德,我爲什麼能夠創造善業?我爲什麼能夠拜佛?你要不斷地觀想這是阿彌陀佛本願的攝受。你爲什麼能夠有今生的福報?你也要觀想這是彌陀本願的攝受。我們在往生淨土的人,避免去思考自我意識,诶,我自己有這個善業,那就完了。那你就是活在自我意識嘛!那你這個叫順從本願?不是。你順從自己,順從自我嘛!那表示你還有力量來面對生命嘛!那你這個算是什麼一心歸命通身靠倒?那個叁歲的小孩子他沒辦法站,整個身體靠在阿彌陀佛的身上。所以憶佛的意思就是,你不斷地憶佛,你的心跟佛的心是永遠同在一起的。我現在爲什麼還能夠走路?因爲彌陀的本願攝受。爲什麼我能夠拜佛呢?答案只有一個:是阿彌陀佛本願對我的攝受。所以印光大師說,你必須要即衆生心,投大覺海,你必須要把你的身心世界全部地、毫無保留地投入到彌陀的本願功德海當中,這樣子叫作順從本願。善導大師講出一個標准:你如果認爲你業障深重,你不能往生——抗拒本願!你還活在自我意識,表示你沒有完全投入到大覺海。你認爲你福報不夠,不能往生——抗拒本願!你沒有真正地憶念佛陀。所以這個憶念這個憶字,要以善導大師的解釋,就是有順從的意思,順從。你必須把你的身心世界毫無保留地跟彌陀的本願結合在一起,而且是你平常就要有這種心態。所以我們這樣子講,我們的心跟阿彌陀佛的心要能夠心心相印、感應道交,最大的障礙是什麼?自我意識是非常可怕的。我們捏造一個自我,然後以自我爲中心,那你很難跟彌陀感應道交,因爲你活在自我意識當中。所以禅觀它要破的就是幫你掃除這個障礙,這個五蘊身心,照見五蘊皆空,我空法空。五蘊裏面它只是一個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一個暫時的水泡、暫時的假相,沒有真實的自我,你很容易順從本願。修般若法門的人,要我們順從本願非常簡單,因爲我們知道我們身心沒有一個常一主宰的我。所以我們在念佛的當中,除了你一個佛號以外,你的歸依的心、一心歸命的心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你用什麼心態來念佛?你必須把你的生命完全投入到彌陀的本願海當中,那麼依止這樣的心情把佛號提起來。
【30】
那麼這樣有什麼好處呢?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禅淨雙修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