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講記(57)
善知識!外離相即禅,內不亂即定;外禅內定,是爲禅定。
你要從第一個層次開始觀。現在看到這個茶杯,它是一個形成的原因還是已經形成的結果?結果。現在看到你的身體,也是結果。現在看到外面那棵樹,是一種結果。你的心也是一種結果。爲什麼?「我在生氣。」生氣已經産生,是一種結果了。原因是「你爲什麼生氣?」結果比較好觀察還是原因?結果。所以才會講「凡夫畏果,菩薩畏因。」菩薩智慧比較高,他能夠看出那個因;我們是事情已經發生了,才問爲什麼,或是該怎麼處理,我們就是凡夫。爲什麼請各位觀結果?因爲比較好觀察,但你這樣觀察,你的執著還是不能破。接著,就叫你觀察形成那個結果的原因,你要觀察這個原因就不簡單啰!比如,我叫你觀察那個境界,原則上先聽聲音。請問,爲什麼有風聲?以佛教的說法叫「因緣」,辟支佛要學十二因緣,那叫辟支佛的智慧,主因跟助緣合起來叫「因緣」,換成一般人的說法,就是因素和條件。這世間所有的一切形成一個現象,它一定不是只有一個原因的,如果你只講出一個原因是不對的,所有的東西都不可能單一而成立的。既然如此,光是從主因跟助緣就兩個了,但是這個助緣跟主因本身就由很多個條件形成,要把它分析得很詳細,需要一個智慧很高的人,一般人是沒有能耐的。我們用一個很簡單的概念,爲什麼有風?最少有叁個條件,因爲這叁個條件你才感覺到有風聲。一空氣,因爲風本身就是一種氣流,二摩擦,因爲風沒有聲音,它要撞擊、摩擦才有聲音,再加上你的耳朵聽力正常,請問,這叁個因素條件,氣流是常還是無常?無常。那物體和耳朵是常還是無常?無常。答案已經出來了,形成的原因本身就是無常,形成的結果怎麼會是常?比如說這個房子,鋼筋水泥瓷磚都是無常,怎麼可能這間房子會是常?!這樣的深度就更深,因爲你是從形成的原因來觀的,形成的結果你已經觀過了,但你還是沒有開悟,接著,你再觀更深一層,形成的原因本來就無常,從外面的境界去練習觀,不要複雜。你在聽聲音,你就觀察聲音怎麼來的,怎麼形成的,然後知道這些形成的條件本身就是無常的。
觀過之後,再觀你的身體,這在佛法的解釋就是四大,「地水火風」,有的再加個「空」,因爲沒有空不能夠組成,但一般都講四大,按醫學的原理來講就會講骨胳肢體。你仔細來觀,形成你身體的條件亦是無常。但是你不可以直接用這個概念說:「形成的條件亦是無常。」不可以這麼粗糙,而是你真正去思維:「它是什麼因素形成的?」你要一項一項去觀察,不可以籠統帶過,這樣沒有力量。接著:「我現在在生氣。」你要會分析主因是什麼。第一,你內在就是有生氣、瞋恨的種子。第二,什麼叫助緣?就是「那個人看起來很囂張。」我內在本身就是有生氣的種子,然後剛好遇到那個囂張的人的因緣,所以讓我氣起來。你不要小看這個分析,你光是有能力這樣分析,你的智慧已經很高了,所有的事情你都可以這樣分析。比如,這家公司爲什麼會倒?就是會有高明的專家做企業管理的來檢測這個公司的成敗,這不是需要很高的智慧嗎?比如,臺灣最近的觀光客爲什麼會減少?你只要找出原因就是有救。比如說:「高雄這幾年的人口爲什麼一直往外流動?」或:「高雄的水質爲什麼一直沒有辦法改善?」光是這一點如果你都能探討出來,你就可以變成世間的智者。你千萬要明白一個概念,你如果這樣做,學佛比別人更笨,你豈不是很可惜!你們有來聽課的人,回到你們家被你們家人氣得要命,你會不會很沮喪?你來學什麼的?按照因果的角度,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你有學就一定勝過沒學的,否則就是你白學。
以前我常常爲企業界上課,做新人的培訓,或老員工的在職訓練。新人常常會問我一個問題,他們到公司什麼都不懂,而且剛接觸産品,就要去賣給消費者,覺得有困難,這個概念是錯的。你什麼都不懂,指的是跟老一輩比,但是跟消費者比,你勝過他們。比如,這個茶杯怎麼做的?很簡單,你只要來我們公司上叁天的課,你就可以挨家挨戶去推銷,一般的消費者不會把你問倒,因爲你已經聽了叁天的課,而他沒有聽。你們佛法聽多久了,卻被沒有聽的人擊倒!好好地去檢測自己,肯定是學的不對,哪裏出了問題自己去找。你不覺得光是這個東西,你就會充滿很高的智慧?爲什麼「觀因緣」會證悟辟支佛?辟支佛的程度就是比阿羅漢高。
我剛才談過觀境界和身體,形成的原因是無常,你們都能夠認同,卻沒有人開悟,所以我不得不講第叁個。你現在看到的就叫現在,有現在就必然有過去跟未來。現在是什麼?我們人相當地矛盾,他現在不好,他一直希望能變得更好;第二個矛盾,就是「我現在很好」,不希望改變成不好,這真是矛盾。一個「現在」的概念,假設會變,就是全部會變,哪有說你自己一顆心各自表述,那就是你自己矛盾的概念。「我現在活著,擔心死亡。」因爲你希望能夠一直活著,也就是現在能夠成爲永恒,或希望你的愛人永遠都在身邊,或希望你現在的財富都不要縮水。要開始觀,請問,過去是常還是無常?爲什麼是常?如果過去是常,怎麼會有「過去」這個名詞呢?就已經過去了嘛!那未來是常還是無常?如果你聽不太清楚,明天是常還是無常?因爲明天也會變成昨天,未來也是無常。你過去很貧窮是無常,你未來很富貴也是無常;你過去很健康是無常,你未來身體會越來越不健康也是無常。所以你不要得意忘形,只要好好地過,健康不健康,你都好好地活著,貧或富,你都安身立命地過著。現在引證,既然過去、未來是無常,那現在怎麼有可能是常?!既然昨天、明天是無常,今天怎麼可能是常?你這一輩子怎麼可能是常?不能成立嘛!所以,這一段叫「叁世亦是無常。」《金剛經》有一段話「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所以不要一直談過去,也不要一直期望未來,亦不要執著現在。這幾個名詞都可以讓你有覺性生起,這樣人的心才會快樂,才會完全清清淨淨,不再有很多的包袱。你過去有很多怨恨、無奈,或是你自己的內疚感,「無常」的概念可以讓你釋懷。「未來」說得好聽,叫夢想也好,理想也好,妄想也好,都是無常。那「現在」哪有常?時時刻刻都在變,現在怎麼會常?!透過這樣的觀察,會讓你對無常有更深的體認,以此類推,有更多的方法自己去想,這樣觀才有機會開悟。它不是理論,只是因爲你過去都不願這樣去觀察,所以佛教你「無常」這個概念,你不能夠明白,你不能夠走入你的生命,你不能夠受益,不能夠感動,不能觸動,所以你永遠是執著的、固執的、頑固的。一個有智慧的人,一定能通權達變,無常的智慧就是變,很高深的智慧。
我們七天的禅修每天要觀一個,不是七天全部觀。但要注意,原則上心要淨才容易觀,所以在佛法裏面,修行有兩個字,光是談「止觀」就是一個方法。止觀是一個因,修成叫定慧,是一種結果,「止」就是將你的心擺在一個地方。你要靜靜來觀察「諸行無常」,不妨先利用半個小時,好好念一句佛號,讓自己的心有止,透過這句佛號讓自己的心有止有定,半個小時後,讓自己好好觀「諸行無常」。按照次第觀,不要跳,修行不要騙自己,說不定你觀到幾個你就開悟了。因爲你現在是在聽課,表面上你會錯覺你沒有開悟,因爲你沒有觸動完全沒有感覺。所以先念佛,修止,接著觀無常,兩個都要平衡。爲什麼?我們講第叁品是《定慧品》,講的是定慧等持,那個等就是均等,定跟慧兩個要均等,簡單地說,戒定慧都要均等,要平衡發展,這樣才不會出狀況。有定力了,接著你才容易觀察得出來,才能夠觀得深入,如果沒有定力你可能一觀下去就打瞌睡。不然,沒有觀,在那邊亂想,想「無常無常無常…」,這樣效果很差,這就代表你不懂得方法,所以你才會是這個樣子。我們七天禅修的課,就是一節課念佛一節課坐禅,這樣輪流,動靜動靜相間,你說止觀也可以,說禅淨也沒有關系,反正對你有幫助比較重要。
[外禅內定,是爲禅定。]只要你能夠不去執著現象,那就叫〔禅〕。事實上內外是一體的,不執著外面的現象,你的內心自然就不亂了,就叫〔定〕。六祖大師所說的定,就是不要被境界所影響。比如說你看到一些高僧大德,修行到一定程度坐在那邊入定了,那個定跟六祖大師所說的定是不一樣的,六祖大師所講的定就是佛陀說的真正的定,就是說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刻刻,無論上班、下班,無論遇到順境、逆境,好事、壞事,你的內心都不被影響,佛法講的就是這個〔定〕,這樣的〔定〕才能夠跟生活結合。不然,你在那邊打坐,比如說,現在是周休二日,我想我要好好地入定,結果禮拜六一坐下去結果就入定了,入定到禮拜一上班也還在定,等到出定後去公司就被開除了。有時候老和尚的入定是因爲他本來就在深山,他入定不會影響生活,但是當他來到紅塵當中,跟一般人一樣,他該怎麼樣還是要怎麼樣。反而很多人欣賞入定,或想透過修行學習入定,這不是真正佛所講的定。不是要去追求什麼境界啦、神通啦!簡單地講,那些對人生並沒有什麼意義。
《淨名經》雲:「即時豁然,還得本心。」《菩薩戒經》雲:「我本元自性清淨。」善知識!于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淨名經》]即《維摩诘經》。[即時豁然,]當下開悟,當你什麼時候不執著,就在不執著的那一刹那當下就開悟了。[還得本心。]找回你自己本來的面目。[我本元自性清淨。」]上面的本心跟下面的本性意思是一樣的。你要注意《壇經》,本心、本性有時候是同樣的意思,也就是說你本來的心是清淨的,這是真實的。這個清淨不是你修來的,修來的清淨一…
《六祖壇經講記 第57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