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講記(59)
善知識!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善知識!迷人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與道違背;若著心著淨,卻障道也。
【善知識!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不見人之是非、]口。[善惡、]身。[過患,]意。[即是自性不動。]坐禅的意思不是坐在那邊身不動,而是叫我們心要不動,但是一般人不會修,他坐禅的時候坐在那邊身不動心動,起坐、下課就開始講是非。真正會修的人,不是這個意思。請你把關鍵字畫起來,你就覺得很有趣。前面說〔見〕,後面說〔不見〕,這叫圓滿,我們一般人是見就見,不見就不見。什麼叫圓滿的概念?〔但見〕就是有,〔不見〕就是空。〔但見一切人時〕,就是你可以看得到一切現象,比如說有人吵架、打架、做壞事,看得很清楚,〔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我們一般人不是這樣,我們只要抓住人家的小辮子,就開始批評批判。你做壞事被批評批判,你表面上能接受,做好事被批評批判,你就不甘願,覺得還是做壞事被批評比較情願,這就是陷阱。你要不就幹脆不做,那也被批判。怎麼辦?很簡單,你就想那是他的問題,不是我的問題。別人批評我,假設他不對,是他的問題,我爲什麼要將他的問題變成我的問題?我沒有問題,是他有問題。這樣不就好了嗎?但現在是他有問題,他批判你之後,你也有問題,那就兩個人都有問題。有智慧的人爲什麼有智慧?他清清楚楚看到世間所有的東西。他見到因緣比你清楚,但是他的心不動,這個〔不見〕就是他心不動。爲什麼?因爲心原是妄,動什麼?空就是不執著,就不會産生分別對待,不會産生對立的概念。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他不會去說人家是非。
【善知識!迷人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與道違背;若著心著淨,卻障道也。】六祖所講的〔不動〕不是身不動,而是心不動。你不是想修道嗎,怎麼跟道違背?![若著心著淨,卻障道也。]如果你去執著那個心,心就是用,執著淨,淨就是體,反而會障礙你悟道。坐禅品是《六祖壇經》裏最短的一品,但你要想做到,以現在的功力幾乎是等于零。我們現在做不到,但是我們不可以放棄。我們應該怎麼樣做?我們要爲《坐禅品》做一個結論。這也是影響很多人的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之所以這麼多知識份子,或古代的大儒,對中國的禅宗這麼向往,就是因爲這些禅師徹徹底底把禅落實到生活,所以傳到現在叫生活禅。但現在已經變成一個口頭禅,會的人很少,一般人的只會在蒲團上坐。生活禅才是真正的修行。爲什麼?一天二十四個小時,請問修行要修多少個小時?要二十四個小時都修才對,這個概念事實上沒有很困難。但是現在變成是,比如說他一天可能修兩個小時,比如說早課一個小時,晚課一個小時,總比沒有修好啦,但如果他把這樣就當成修行,這樣是不對的。早課跟晚課是生活的全部,還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一部分。你學東西怎麼能夠學一部分呢?!生命是全方位的。那怎麼修呢?「師父,你的意思就是說不要早晚課嗎?」你誤會了,比如說早課,是早上六點做到七點,晚課是下午四點做到五點,難道是叫你把那兩個小時抽掉嗎?我不是這個意思。既然早課是五點到六點,難道六點到七點吃早餐這段不用修嗎?「吃早餐怎麼修?難道是一邊吃早餐一邊念阿彌陀佛嗎?」你不用笑,事實上五點到六點你在做早課的時候,你的潛意識真的認爲你是在修行,但是到六點結束之後,唰地一下,輕松了起來。你自己的內在應該不會騙自己吧?!你有沒有感覺?騙自己要騙到什麼時候?接著七點到八點,假設你運動一下,或你打掃一下,難道這段時間不用修嗎?假設現在八點准備去上班,假設你公司需要二十分鍾的車程,你八點半准時上班,難道開車塞車的這段時間不用修嗎?然後到公司上班,那八個小時,難道不用修嗎?回家的路程難道不用修嗎?吃晚飯時不用修嗎?洗澡時不用修嗎?看電視時不用修嗎?看報紙時不用修嗎?難道教導孩子或跟家人聊天時不用修嗎?或者是家人都去睡覺了,然後你才感覺到:「啊,我終于把一天的事情都忙完了,我現在可以好好地修行了。」這樣是不對的。我以上所講的幾乎是每個人的內在,這怎麼叫生活禅?!如果你的感覺是:「我做早課是一種修行。」請你將這一個小時的感覺維持到其他的時間,無論你做什麼事情,都像在做早課一樣地恭敬,你就是在修行,你就是個修行人。聽起來好像很難,但是如果叫你每個小時時時刻刻都對人家畢恭畢敬,好像更困難;如果你覺得每個小時都是無常的,你也不需要出什麼力,也不需要故意怎麼裝,這樣比較自然,這叫做平常心。說到平常心你就搖頭,沒有辦法,因爲你總是「得失心」。得什麼?去上班撿到一百塊叫「得」;失什麼?爲了撿那一百塊,上班遲到,被公司扣兩百塊,損失一百。你要了解生活禅,但很多人不了解,生活禅就是生活的行者,就是在生活中修行的人,這種人很難找,這才叫〔道〕,才叫自然。自然就是〔道〕,我們人已經失去了自然,所以不能悟道,反而與道違背。
假設你剛好過年時去大陸,大陸放年假時的流動人口是全世界流動人口最多的,當你到火車站要搭火車,連站的位置幾乎都沒有。你現在尿急,要走到化妝室去,問題是沒有辦法讓你走到那邊,因爲人很多,你擠都擠不過去。怎麼辦?爲了面子,也要忍著。我跟你講,虛雲老和尚,他的聲名遠播,他太了不起了,有一次他到一個地方去,下火車時信徒密密麻麻,擠得老和尚動彈不得,但他們不知道老和尚尿急,大家五體投地一直拜。虛雲老和尚只好向後轉,面對鐵軌尿尿,這是真實的故事。如果他爲了面子,想:「爲了這一泡尿,我的聲名就毀了。」虛雲老和尚才不會這麼想,一個修行人,他該怎麼做就怎麼做,不然你叫他怎麼辦?所以我說修行一定要自然,自然一定要符合生活,生活就是時時刻刻,能夠時時刻刻才是真正有覺知覺性的人。你一天到晚在翻農民曆,屬虎的要怎麼樣,屬牛的要怎麼樣,一月要注意什麼,七月、十二月要注意什麼?這叁個月要特別注意,其他九個月都可以放輕松,我跟你這樣說,你覺得很荒謬、很好笑,但你還是在看農民曆。你看什麼?你時時刻刻都要注意。你七月會犯小人,十二月會得貴人?我現在得罪你,就是我犯小人,我得罪你,就會造成自己的障礙。請問,你現在當模特兒,難道到了伸展臺才要好好地注意怎麼走,平常到植物公園散步你就不注意嗎?你不注意,我怕你跌到水溝裏,或扭到腳了。你不要欺騙你自己,時時刻刻都要注意,這才叫覺知。佛就是覺,佛是一個覺悟的人,他很清楚,時時刻刻清清楚楚。生活禅,請你保持你的心這麼清楚,這是生活禅的基本條件。你開始應該覺得慚愧,也應該反省,我們的人生都很散漫,只覺得有些東西比較重要,所以比較注意;這種注意反而是一種繃緊、緊張和障礙,那不叫覺知;事情過去之後就松懈、散漫,這樣的態度是很有問題的。
例如,掃地掃完了,好好地擦佛桌,之後,再好好地擦神位,既然都一樣,請你的心都保持一樣。你現在說都一樣,你回到家裏就完全不一樣,你回答都是正確的,但你的生活完全不是這個樣子,你的內心世界一定有輕跟重,大跟小。現象界事實上是有輕重與大小,但你要以平常心去應對,這個心是一樣的,你要這樣去訓練你自己,你才可以談你是個生活的行者。如果人家問你怎麼修行,你就笑笑跟他說:「每天的生活,就是我修行的方法。」你現在找不到幾個人會這樣跟你講修行。但你不要把我的話抄起來背起來,遇人就說,遇到內行的人,考你一下就有問題了。我講的幾個基本概念,一,你要時時刻刻有覺知;二,所有的東西都是一樣的重要;第叁,你的心從頭到尾都要保持平等。平常心就是平等的心,這樣你就不會變來變去。這是基本的心態。
我們接著談幾個概念:一,從今之後,遇到任何的事情,就是不執著;二,從今之後,不攀緣,什麼叫不攀緣?如果你不明白不攀緣,你可以先明白隨緣;第叁個就叫隨因緣。我怕你對隨緣的解釋太簡略而亂用,所以我詳細地講一下。什麼叫隨因緣?隨著每天生活的變化,而應對。這句話是不是有講等于沒有講?我再解釋一下:「該怎麼樣,就怎麼樣。」該做的事情要去做,不該做的事情不要做。請問,你這個禮拜,有沒有該做的事情去做?看到地上有垃圾也不撿,看到小狗被車子撞到也不送去醫院。這句話很簡單,事實上是很困難的。該做的事情,你第一沒有去做,第二,不見得有能力去做,第叁,有的人連該做的事情也不見得知道。比如說,我是老板,你是送貨員,麻煩你把這些東西送到瑞成書局。你送完再做什麼動作?就直接回公司了?難怪你這一輩子都做送貨的。你說:「我送貨的,我就是去送貨。」怎麼不學一下?請問,送貨員可不可以兼服務員?可以再兼業務員,也可以再兼公關…。有很多事情你要用心學習,用心過你的人生。用心的人,他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不該做你去做就叫做「攀緣」,該做的你去做就叫做「隨緣」,隨那個因緣去面對、去處理,你把這兩個概念分清楚,一般人很難適當的拿捏。當我們去送貨的時候,遇到什麼條件,什麼情形,比如說剛好看到瑞成書局的小姐在搬東西,搬不動,我們看到了就說:「小姐,我替你搬。」你說替她搬是攀緣還是隨緣?對嘛,是隨緣。在送貨過程當中,請你不要當啞巴,貨送到時,請你好好的應對、好好地講話。你不要小看這叁、五分鍾,你講話應對得體,人家還會欣賞你:「這家公司的送貨員水准都那麼高,這家公司是可以配合的。」或者說,送貨送到那邊去,你可能看到商機,老板不見得跑…
《六祖壇經講記 第59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