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講記 第59集▪P2

  ..續本文上一頁去看到商機,所以你可以適時的說:「我們公司剛好有這樣的産品,要不要試賣看看?」他一談說:「好啊!」你不就從送貨員變業務員了嗎?講下去,我們就要教企業管理了。所以「有佛法就有辦法」,你懂的話就好辦,這種東西有時候要教還教不來。爲什麼?他本身的態度很重要,如果存著:「我是你雇用的,我的工作就是這個,貨送到了就結帳,就這樣而已。」這樣未免太沒出息。所以說有用心、沒有用心就差很多。隨因緣怎麼樣,你都能夠去應對,接著,不該怎麼樣的,就不要去攀緣。

  

  第四個概念就是「善用心」,爲什麼不直接講用心呢?我們世間人只講用心,佛法加一個「善」字,大家的心都是拿來用的,不然你的心做什麼?!問題是你的心用得不好,你的心亂用,沒有事就用來煩惱。什麼叫善用?我們的心用來幫助別人,用來改善環境,用來做環保,用來啓發別人、教化別人,用來讓別人感動。一般人的心都沒有這樣,你跟他講話,他不理你,縱使表面上跟你講話,也是有一搭沒一搭的。奇怪,你爲什麼要這樣浪費彼此的生命?!你問他:「我們可不可以聊一些比較有意義、比較正面的話題?」他會講:「那你教我。」爲什麼?他自認他沒有辦法這樣聊。他有一顆心,你也有一顆心,他就是沒有辦法善用他的心。你現在隨便問一個人,聊天的目的是爲了什麼?一般人就說是爲了打發時間,打發時間的意思就是浪費生命。請問,你現在去買一只蠟燭,它的長度是十公分,你要不要買來就用刀把九公分剁掉,只留一公分來點?那你爲什麼這樣對待生命?你爲什麼不能夠全部燃燒你的生命?爲什麼一直在打發時間?這表示你在浪費生命,你不覺得忏悔或可恥嗎?「師父,不會啊!我所遇到的人都是這樣子啊!」難怪不覺得可恥,大家都這樣,真的沒有話說。真的,你到處看,真的都是這樣的人。不會用自己的心的人,等于不會展現自己生命的人。

  

   「一切都沒有障礙」,比如說你現在要買一幢房子,你希望建築物的格局要好,動線要順暢,格局是指建築物的主體,動線就是你擺設的家俱,活動起來可以很順暢。殘障人士到公共場所,我們希望爲他們創造一個無障礙的空間。請你爲自己創造一個無障礙的人生,從此你的心要無障礙,你的心不要排斥。我們的心對「不合己意」的就會生起排斥,不要生起這種概念,這種概念對你沒有幫助。和別人意見不合,我們潛意識會排斥;別人觀念跟我們不一樣,我們的潛意識也會排斥;別人的做法跟我們不同,我們的潛意識也會排斥。你注意,我們的潛意識就是這種樣子,我們每個人的內在都是這樣的。你觀察你的內心,你應該摒除這種觀念。沒有障礙的意思不是說認同對方的觀念,而是說:「你的觀念雖然跟我不一樣,但我的內心不會動怒。我也不會因此就像刺猬一樣地要保護自己和攻擊你,也不會輕視你。」但是我們內在的機製就是只要一不樣就會排斥,這樣就産生障礙了。六祖在《坐禅品》裏講「我此法門,無障無礙。」六祖開示坐禅,只要幾個字就講完了,你有什麼好障礙的?!

  

  最後一點,「常發願」。比如你在生活當中看到一個層面很無奈,你應該發願說:「我應該怎麼來幫助這樣的人?」比如說你有一天去非洲旅遊,你看到那一幕,你要常發願:「我要怎麼去幫助天底下這麼貧困的人?」你看到行動不方便的人,你要常發願:「我怎麼讓他們能夠做任何事情都好像有所助力呢?」看到問題能夠發願,想要去解決問題,能夠這樣發心的人,就是一個菩薩。談到這樣,你就覺得生活的行者的心既是平靜的,又是充滿了智慧和慈悲的,而且又是活潑玲珑自由自在的,假設沒有這些概念,他沒有辦法做成這樣的人。我們喜歡觀自在菩薩,你要明白觀自在菩薩是一個結果,你要學習怎麼樣達到觀自在菩薩的自在,你還是要從因地下手啊!所以我們不要只是羨慕,也不要只談結果,你應該好好去探討,具足什麼樣的因素條件,才能夠變成一個成功的、快樂的、有成就的人?你應該這樣去思維,對你的人生才有幫助,也才可以幫助更多的人。很多人意志消沈、充滿挫折,但是他們都不明白爲什麼失敗,他們只是一味地抱怨,或是産生錯誤的知見,然後求神問蔔,那只會讓他們更悲哀而已。但是你能夠把來龍去脈分析得很清楚,你的講話才會有說服力,你才會去觸動他,才會讓他真心地承認錯了,他承認自己錯了,才有機會覺醒,不知道錯,沒有辦法學習。

  

  你問我禅七要教什麼?你們到任何一個學佛團體,他教你的法門一定是固定的。比如你們去參加念佛就一定是念佛,叫你學止觀就是學止觀,數息就是數息。但教育的本質就是因材施教,也就是你們不是全部都只適合一個法門,也不是大家適合一個理論。「隨順根基」,就是說我會用第一天把叁種法門解釋清楚,讓你自己去選擇。怎麼選擇?你要透過第一天來練習,如果你過去有確定的法門,那你早就確定了,如果你還在抉擇,那你可以更清楚一點,讓你徹底地決定你要怎麼修。不要以爲決定很容易,很多修行的人,修了很久還沒有決定要選什麼法門。也因爲他對法門並沒有很了解,所以他過去聽人家說什麼他就學什麼,或他過去接觸哪個團體,那個團體教他什麼,他就順理成章學什麼,但跟他的內在有時候會有沖突。你們要知道,你們一定不是今天才來學佛,你在過去,在無始的生命過程中一定學過佛法。同理可證,你過去也一定修過行,如果你能夠和你過去所修的法門接上,那你這一生在修學當中更容易,這是很重要的關鍵。但你自己要練習才知道你最適合什麼法門,不可以一直聽這個課程,你們都把《六祖壇經》是當成來研究的,你們這樣讀佛法是不對的。讀《金剛經》的人,他一直在研究《金剛經》的內涵,他一直想要去了解《金剛經》在講什麼,這種人不是修行人。什麼是修行人?他是以這本經典來印證他修行的過程,是按照這本經典來對照修行的層次。這是一個過程,大家一定是先透過了解這本經典的內容,它到底在談什麼?懂了之後你才想要依這本經典的義理來修行。但我跟你講個最真實的,這本經典是拿來印證的,竅門就在這裏。

  

《六祖壇經講記 第59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