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坛经讲记 第59集▪P2

  ..续本文上一页去看到商机,所以你可以适时的说:「我们公司刚好有这样的产品,要不要试卖看看?」他一谈说:「好啊!」你不就从送货员变业务员了吗?讲下去,我们就要教企业管理了。所以「有佛法就有办法」,你懂的话就好办,这种东西有时候要教还教不来。为什么?他本身的态度很重要,如果存着:「我是你雇用的,我的工作就是这个,货送到了就结帐,就这样而已。」这样未免太没出息。所以说有用心、没有用心就差很多。随因缘怎么样,你都能够去应对,接着,不该怎么样的,就不要去攀缘。

  

  第四个概念就是「善用心」,为什么不直接讲用心呢?我们世间人只讲用心,佛法加一个「善」字,大家的心都是拿来用的,不然你的心做什么?!问题是你的心用得不好,你的心乱用,没有事就用来烦恼。什么叫善用?我们的心用来帮助别人,用来改善环境,用来做环保,用来启发别人、教化别人,用来让别人感动。一般人的心都没有这样,你跟他讲话,他不理你,纵使表面上跟你讲话,也是有一搭没一搭的。奇怪,你为什么要这样浪费彼此的生命?!你问他:「我们可不可以聊一些比较有意义、比较正面的话题?」他会讲:「那你教我。」为什么?他自认他没有办法这样聊。他有一颗心,你也有一颗心,他就是没有办法善用他的心。你现在随便问一个人,聊天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一般人就说是为了打发时间,打发时间的意思就是浪费生命。请问,你现在去买一只蜡烛,它的长度是十公分,你要不要买来就用刀把九公分剁掉,只留一公分来点?那你为什么这样对待生命?你为什么不能够全部燃烧你的生命?为什么一直在打发时间?这表示你在浪费生命,你不觉得忏悔或可耻吗?「师父,不会啊!我所遇到的人都是这样子啊!」难怪不觉得可耻,大家都这样,真的没有话说。真的,你到处看,真的都是这样的人。不会用自己的心的人,等于不会展现自己生命的人。

  

   「一切都没有障碍」,比如说你现在要买一幢房子,你希望建筑物的格局要好,动线要顺畅,格局是指建筑物的主体,动线就是你摆设的家俱,活动起来可以很顺畅。残障人士到公共场所,我们希望为他们创造一个无障碍的空间。请你为自己创造一个无障碍的人生,从此你的心要无障碍,你的心不要排斥。我们的心对「不合己意」的就会生起排斥,不要生起这种概念,这种概念对你没有帮助。和别人意见不合,我们潜意识会排斥;别人观念跟我们不一样,我们的潜意识也会排斥;别人的做法跟我们不同,我们的潜意识也会排斥。你注意,我们的潜意识就是这种样子,我们每个人的内在都是这样的。你观察你的内心,你应该摒除这种观念。没有障碍的意思不是说认同对方的观念,而是说:「你的观念虽然跟我不一样,但我的内心不会动怒。我也不会因此就像刺猬一样地要保护自己和攻击你,也不会轻视你。」但是我们内在的机制就是只要一不样就会排斥,这样就产生障碍了。六祖在《坐禅品》里讲「我此法门,无障无碍。」六祖开示坐禅,只要几个字就讲完了,你有什么好障碍的?!

  

  最后一点,「常发愿」。比如你在生活当中看到一个层面很无奈,你应该发愿说:「我应该怎么来帮助这样的人?」比如说你有一天去非洲旅游,你看到那一幕,你要常发愿:「我要怎么去帮助天底下这么贫困的人?」你看到行动不方便的人,你要常发愿:「我怎么让他们能够做任何事情都好像有所助力呢?」看到问题能够发愿,想要去解决问题,能够这样发心的人,就是一个菩萨。谈到这样,你就觉得生活的行者的心既是平静的,又是充满了智慧和慈悲的,而且又是活泼玲珑自由自在的,假设没有这些概念,他没有办法做成这样的人。我们喜欢观自在菩萨,你要明白观自在菩萨是一个结果,你要学习怎么样达到观自在菩萨的自在,你还是要从因地下手啊!所以我们不要只是羡慕,也不要只谈结果,你应该好好去探讨,具足什么样的因素条件,才能够变成一个成功的、快乐的、有成就的人?你应该这样去思维,对你的人生才有帮助,也才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很多人意志消沉、充满挫折,但是他们都不明白为什么失败,他们只是一味地抱怨,或是产生错误的知见,然后求神问卜,那只会让他们更悲哀而已。但是你能够把来龙去脉分析得很清楚,你的讲话才会有说服力,你才会去触动他,才会让他真心地承认错了,他承认自己错了,才有机会觉醒,不知道错,没有办法学习。

  

  你问我禅七要教什么?你们到任何一个学佛团体,他教你的法门一定是固定的。比如你们去参加念佛就一定是念佛,叫你学止观就是学止观,数息就是数息。但教育的本质就是因材施教,也就是你们不是全部都只适合一个法门,也不是大家适合一个理论。「随顺根基」,就是说我会用第一天把三种法门解释清楚,让你自己去选择。怎么选择?你要透过第一天来练习,如果你过去有确定的法门,那你早就确定了,如果你还在抉择,那你可以更清楚一点,让你彻底地决定你要怎么修。不要以为决定很容易,很多修行的人,修了很久还没有决定要选什么法门。也因为他对法门并没有很了解,所以他过去听人家说什么他就学什么,或他过去接触哪个团体,那个团体教他什么,他就顺理成章学什么,但跟他的内在有时候会有冲突。你们要知道,你们一定不是今天才来学佛,你在过去,在无始的生命过程中一定学过佛法。同理可证,你过去也一定修过行,如果你能够和你过去所修的法门接上,那你这一生在修学当中更容易,这是很重要的关键。但你自己要练习才知道你最适合什么法门,不可以一直听这个课程,你们都把《六祖坛经》是当成来研究的,你们这样读佛法是不对的。读《金刚经》的人,他一直在研究《金刚经》的内涵,他一直想要去了解《金刚经》在讲什么,这种人不是修行人。什么是修行人?他是以这本经典来印证他修行的过程,是按照这本经典来对照修行的层次。这是一个过程,大家一定是先透过了解这本经典的内容,它到底在谈什么?懂了之后你才想要依这本经典的义理来修行。但我跟你讲个最真实的,这本经典是拿来印证的,窍门就在这里。

  

《六祖坛经讲记 第59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