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講記(69)
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二足尊。
【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覺〕而不〔迷〕,你用心覺察,自然就邪迷不生。〔覺〕性生起,〔迷〕就會消失,就像電燈打開,黑暗就會消失,它們兩個是不會並存的。【少欲知足,】這四個字我們從以前講到現在。什麼樣的人會快樂?我們常常說〔知足〕的人會快樂,所以說〔知足〕常樂,這句話是大家常講的。但是我們內心爲什麼不知足呢?因爲我們潛意識是貪,貪的更深的一層意思就是不足、就是缺乏,我們內心總是覺得少了什麼。你爲什麼不快樂?「師父,因爲我少了錢。」你現在中到樂透,你爲什麼不快樂?「師父,因爲我少一個愛人。」現在有錢有愛人,你爲什麼不快樂?「師父,我少一個知心人。」愛人不知心嗎?愛人不見得知心,真是可怕。現在有金錢有愛人,又有知己,爲什麼不快樂?「師父,我肚子疼。」按照這樣的模式下去,人生根本是地獄,根本沒有辦法解決問題。你不要想一想之後人生變成地獄,這樣越想越辛苦。你不要說:「師父,我以前不痛苦,自從禅修之後,我越來越痛苦。」爲什麼?「因爲我看到我的苦,讓我苦不堪言。」你這樣修我會害怕,我不是要讓你這個樣子,我是要讓你看得更徹底,你才能過關,而不是說看一半,或看表面,然後把你錯誤的觀察當成正確的觀察。這樣的觀察不深入,你沒有再看下去,所以你會誤會。就好像有的人問:「奇怪,我坐這麼久了,怎麼不會很舒服?我看你坐得很舒服。」如果跟那個人講怎麼坐才會舒服。誰對?這兩個人都不對。打坐是在研究怎麼坐比較舒服嗎?我告訴你怎樣會比較舒服,躺著就好了,或者去叁溫暖,更舒服。我常常聽到很多人在探討這個問題,你有沒有察覺到你的內在?你靜靜回家思維,到底缺少什麼?缺少人家關心,缺少有人愛,缺少有人了解,這樣缺太多了吧!接著你開始會抱怨,會怨天尤人,覺得很無奈,甚至覺得人生很灰暗。實際上我們內心沒有增加什麼,也沒有減少什麼,但每個人的心就是有這種錯覺。
你學了佛法之後,不可以當人家痛苦時,跟他說世間都是假的,人家失戀,你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失戀?」你會跟人家說:「不要想太多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所以大家都比下。你要知道,有一些話不是真理,只是一種安慰,你不要把安慰的話當成真理,那樣講不能解決問題。理事都要談,理跟事都要懂。所以我說,如果你覺得苦,苦就存在,很真實;如果覺得內心很貧乏,你就很貧乏;如果覺得自己很可憐,你就很可憐;我們的內心真的是這種狀態。我們很多人的潛意識裏都覺得缺少了愛,都增加了恨。這是真相嗎?不是,這是你創造的,是你的想象所創造的,你何苦去創造這樣生命的狀態來折磨自己呢?
所以,六祖大師講的那一句話讓我很感動,每次只要想到我的生命少了什麼,我就馬上提起「何其自性,本來具足。」我早就具足了一切,爲什麼我的腦袋一直覺得我少了什麼?我真的沒有少。你要去感動、要去改變、要去覺醒。這要符合什麼條件?第一,你總是認爲生命是很匮乏的、很貧瘠的,你要觀察到這是陷阱。第二,你要去察覺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第叁,還好,你讀過佛法,所以你才能夠找到答案,它本來就圓滿本、來就具足了。你沒有這些條件,你能夠解決這些問題嗎?少一個都不能夠。你說佛法在哪裏?我送你一本佛經,但問題是沒有察覺你的問題,你看佛經也看不懂。爲什麼?佛法是藥,如果你查不出病因,那個藥等于沒有用。你要先察覺你的病因,有了佛法的藥,才能夠藥到病除。很多人學習佛法,只管學習這本經典在講什麼,但是他沒有看到他自己,所以如果你察覺到讀佛法不得力、不受用,就一定是沒有反觀自己的內在。
光是這個問題,你可以去問很多人,你看他們怎麼回答。「生命缺乏什麼」這樣的問題,不見得每個人都能夠察覺,他也不能夠察覺到他居然有這樣的潛意識。是人家跟你講開,你才覺得有道理。你覺得有道理得到一分,我跟你講我得到九分,因爲這個有道理不是我聽來的,是我自己察覺的,所以我很感動。我給你一分感動,你得到一分的感動。還是要靠你自己,你的問題自己挖掘、自己解決,這樣效果很快。聽課是要來,但是不要懶得思考,你們來聽課專心聽課,沒有聽課的時間要好好地思維、察覺、修正、改過,這樣進步是很快的。如果我能夠察覺到我生命什麼都不缺,我自然就能夠〔少欲知足〕了,不明白這種道理的人一定會壓抑。欲望不要這麼多啦!壓抑是痛苦的,內在是瞋恨的,壓抑只會讓你內在更不滿足,壓抑,你不會得到什麼。
【能離財色,】當我們清清楚楚之後,自然就能夠〔離財色〕。欲望不止〔財色〕這兩個字,有時候經典只是跟你說個代表性的名詞。但是,〔財色〕已經包涵很多,人爲〔財〕、爲〔色〕身敗名裂,小至家庭離散,大至國家毀滅,兩個字已經包括世間一切的欲望。【名二足尊;】兩足指的是人,〔二足尊〕意思就是說佛是人中最尊貴的人,所以叫世尊,這是從現象來解釋。從道理來解釋,這〔二足〕是指福慧圓滿的人。利益自己的人有智慧,利益別人的人有福報,真正利益自己的人就是覺悟的人,真正幫助別人的並不是只有表面上的幫助,最究竟的方法就是幫助別人了解他自己,這樣的事情是最困難的。你幫助別人食物衣服糧食醫藥,事實上都不是很困難。但是你要幫助一個人了解他自己,實在是太困難。就像我們是牛,牽著另一頭牛,你自己這一頭牛都不能夠扭轉乾坤了,你又想去扭轉那一頭牛,那不是鬥牛?你是度化衆生還是傷害衆生?離財離色跟福慧有什麼關系?〔離財〕的人有福,跟你的觀念不一樣,你的觀念都是招財進寶,所以過年都要貼福啦、財啦。爲什麼我講的正好相反?我用一句最簡單的解釋,不會被錢綁的人才是最有福氣的人。我們常常被錢綁,你有什麼福氣?你的心能夠享什麼清福?從一出生就是爲了錢,一直到死亡,可憐!人生這樣真的是很無奈。你思考一下,不要被錢綁,跟不要賺錢不一樣。我上課分明講得很清楚,但是你們的筆記我看起來很可怕。要好好地賺錢,但是不要被錢所綁,才是有福報。〔離色〕的人有智慧,世間什麼最苦?爲情所困最苦,你再也不被這些情色所困,那不是最有智慧嗎?情色如同毒蛇猛獸、夜叉修羅,你應該離開,不然你一定會葬身在這裏。不只佛家這樣講,儒家也是說:「百善孝爲先,萬惡淫爲首。」六祖解釋說,能離開〔財色〕的人自然就能夠福慧圓滿,這就叫做〔二足尊〕。六祖大師的解釋跟別人真的是不一樣,他都是從內在講起,從修行的角度來講佛法,所以這麼震撼人心、直指人心。
就像禅修的第六天,每個人都接受嚴刑拷打,只要答不出來,就要去排隊,重來。有的同學排隊排了六、七次才過關,有的同學走過來,還沒走到一半,我就叫他:「回去,我看你的樣子就不行。」連問都沒有問就叫他回去重排。他說:「師父,您都沒有問,就叫我回去。如果您給我口試,我答不出來,我回去才心甘情願。爲什麼師父還沒有問,就叫我回去?」」我說:「我看你的樣子就知道你還沒有准備好。」嚴刑拷打當中都有一個問題,「請問,是誰在聽《六祖壇經》?」心在聽。我不會跟你硬拗,但是這並沒有標准答案。誰在歸依自性叁寶?你的心在歸依自性叁寶。要注意,自心歸依自性,這是個很重要的概念,「我的心歸依我的佛性」。什麼是佛?覺。但是,到底是覺什麼呢?沒有學佛法的人,和迷的人,任何人都有「覺知」,就像個小孩子一樣,這是熱的茶,小孩子碰一下,手就縮回去,或是你被電觸到,馬上縮回去,這種直覺的反應就是一種覺知,這個誰沒有?這個就是佛性。佛性事實上時時刻刻在你生命中展現,只是你沒有察覺到,這是佛性的作用。覺知每個人都有,就好像現在政府發叁千六百元的消費券,你拿冥幣去買人家難道不知道嗎?每個人都會判斷,這就是覺知,連沒有修行的人也有、也會。但是,我們一般人生命活得很粗糙,他就是活在覺知。他爲什麼沒有智慧?這就是第二個,你要「覺察」,更深地去覺察。覺察什麼?你有沒有覺察你的過失呢?有沒有覺察你的執著,你生命的陷阱?不然誰要幫你察?你自己要去覺察你自己,別人是沒有辦法幫你覺察的,縱使別人有辦法幫你,你也是不會服氣。就好像你的缺點,人家指正你,就好像說你的是非一樣,所以別人告訴我們的,我們一般不但不會接受,甚至會惱羞成怒。我們不但不會感恩別人,甚至會對別人産生瞋恨,說:「噢,你都看我不順眼。」我們的心是這樣想的,所以我們不要讓別人來告訴我們,別人告訴你的,你不會有很深的感動。我常常跟很多人講,如果世間的人,你講道理給他聽,他能夠聽,那早就世界大同了。不是你講道理人家就會想聽,所以六祖大師常跟我們講要「只見己過,不論人非。」這就是一種覺察。你有沒有常常覺察到你自己呢?大家想要去了解自己,這也要從覺察開始。要改變自己,想明心見性,都是要覺察。你能夠深深地去覺察你自己嗎?你自己內心到底在想什麼?或是人生的這條路,你爲什麼走到這個樣子?到底問題又出在哪裏?
要去覺察你的過失是比較簡單的,要去覺察你的陷阱是很困難的。爲什麼?陷阱是埋在地裏面,路上的一些小障礙你是很容易看到的,這叫你的缺點,但陷阱是藏在裏面。什麼叫陷阱?比如說,「姜是老的辣。」「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講的都是前人的經驗,但是,別人的經驗不見得是正確。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很可怕,萬一你把錯誤的經驗當成正確的經驗來教導別人,這就可怕,這叫陷阱。你的個性比較急躁、比較好管閑事,這叫缺點,容易觀察。但是你要觀察你的陷阱,需要很有覺性,…
《六祖壇經講記 第69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