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講記 第69集▪P2

  ..續本文上一頁不然你不容易察覺得到,甚至一輩子都察覺不到。有很多的獵人設下很多的陷阱,結果他自己又踩下去。你生命有什麼陷阱呢?你想過這個問題沒有?我們有一個很嚴重的陷阱,無理取鬧,你不要以爲你已經考上了秀才,其實你內在是兵,是土匪、是強盜。你表面上看起來是讀書人,你內在像強盜,是有理說不清,是沒有道理的,要不你怎麼有情緒?不然,你告訴我,你的情緒從哪裏來?就是你內在存有非理性,但是你不明白你的潛意識有非理性。有多少的陷阱呢?這就要透過禅修,要透過精進地去面對自己,你有什麼「缺點」你應該察覺,這比較簡單,但是你的生命有什麼「執著」你不見得會明白。就像你們過去執著物質,後來執著精神,你們現在執著真理,執著開悟成道,那都是一種執著。我不是叫你不要,不要跟執著是不太一樣,你不執著,你才能夠開悟成道。但是,你不明白你在執著,你能夠去察覺你自己嗎?不是那麼簡單。一個人能夠去察覺,才找出真正的原因,障礙他生命的原因,就是障礙他開悟的原因。你要了解真正是哪裏産生了障礙,接著才有機會像六祖大師所講的「改過必生智慧」,這叫「覺醒」。我先覺察,啊!我能夠改過,我覺醒了!

  

  了解生命的障礙有幾種方式,第一種是比較累的方式,就是把你生命的障礙物全部搬開,這很累,你生命的障礙,第一座叫喜馬拉雅山,第二座叫玉山,你就要像愚公移山,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拿著個鋤頭一直鋤一直鋤。這種方式是比較累的,就是你一一要去鏟除你心中的障礙,但是這種方式也可以開悟,你也可以選擇它。第二種方式就是六祖大師所講的,生命的障礙是什麼?「本來無一物,何處有障礙?」這種感覺就很快,就像我們在這邊上課,無論外面的車聲,還是我們裏面的聲音,如果你覺得無礙,聲音本身就不是問題。但是,如果你覺得有礙,聲音就會困擾你,所以有的人就是找出消除聲音的方式,這樣的方式一般都是很累的。所以我才講,六祖大師的這種修法最難懂,但是最輕松。鏟除生命的障礙這種方式最好懂,但是最不輕松,慢慢地鋤啦。我比較懶惰,選擇最輕松的方式。當你能夠覺醒了,你不就是個覺悟的人嗎?〔自心歸依覺〕,從今天開始,從你的覺察開始,趕快去覺察你的內在。爲什麼?比如你跟你另一半相處有問題,是你內在有問題。你跟你孩子親子有代溝,那是你內在有問題。你跟你主管同事不和,是你內在有問題。你跟所有的人在一起不和,都是你內在的問題。包括你跟你自己不和,你有沒有注意看你自己跟自己不和,不信你注意看你的臉型,左邊跟右邊不太一樣,因爲我們內心一直在抗衡、矛盾,我們不能夠平衡、不能夠化解,所以相由心生,看你的相也能夠察覺你的心到底甯不甯靜。

  

  你是不是從今天開始用你的這顆〔心〕來〔歸依覺〕?!就是好好地察覺,察覺出來後,不可以只停留在察覺。我事實上也常常遇到這樣的人,他常常可以講出他自己的問題,但是他不願意去改變、不願意去解決,他停留在察覺。他察覺到自己是一個卑鄙的小人,然後就不再學了。既然你是小人,何不變成君子呢?既然你是君子,何不變成聖賢呢?你說:「師父,聖賢之後,變成什麼人?」聖賢之後,就變成正常人,你們不要緊張,只是恢複到正常。你們不要以爲爬得越高,就會越寂寞。很多人都怕成就太高,爬得太高,爬到金字塔的頂端,結果你是法老王,世間上的人都不了解你,你的心最孤獨最寂寞。世間很多的理論這樣教你,誰願意這樣學?我才不願意這樣學。哪裏有學到最後,說:「啊,世間的人紛紛擾擾,只有我這個人最寂寞。」我不想學那個最寂寞。原來爬到最高就要繞回來,就叫做平常,這樣不就是「和其光同其塵」嗎?這樣就是「人在紅塵,心不染塵。」 這才是個覺者!不是修到最後說:「別人都不了解我。」不是這個意思。你自己在研讀佛經,原則上不可以只有這樣的白話解釋,這樣不能夠談到你真正想要突破的地方,就像自心歸依覺,你不可以解釋說是自心要歸依覺悟,你這樣講,你也是不會。有的人讀佛經,爲什麼沒有感覺?他並沒有把他真正的問題跟佛法融合,你不可以這樣讀佛法。佛經所講的每一句話都是針對你自己,從這個角度來探討,是很容易感觸跟感動的。就像如果你沒有被佛經感動過,你要了解佛法是很困難的,就像你沒有被自己感動過,你想要去了解自己,那就像隔一道牆,是不能夠突破的。當你看到的這句話,你是不是能夠深入去了解它?爲什麼說禅那又叫靜慮?就是靜靜地思維。「自心歸依覺」,你就應該生起:「我怎麼歸依覺呢?」的想法。你自己要去探討,去思維。「對,我也是要覺啊,但是我就是覺不了。」不是你覺不了,你要思維,之後你一定能夠找出理論跟方法。

  

  覺的人〔邪迷不生〕,這裏面的邪迷不生重點擺在〔迷〕字,迷跟覺剛好是相對的概念。我們不是迷,就是邪,不是邪,就是染。我們先從這叁個字來談,「邪迷染」,又叫「知情欲」,「知」可以作「智」,這叁個字是心理學裏描述一個基本的人格內在,我們掉入一個陷阱,讓我們今天不能夠覺悟,才不能夠生起正見,不能夠清清淨淨,才會被卡住。我們從歸依覺,覺而不迷這個迷字開始來談,我們說「你迷失了」,這個迷指的就是我們對事情著迷了,所以叫執迷不悟。你明明是不對,但是爲什麼要執迷不悟呢?比如說你明明知道這個人不能愛,但是你爲什麼要愛呢?你明明知道這是不好的,你爲什麼要做呢?這叫迷。內心世界是屬于情感層面的,是個人的感情世界,我們會對感情著迷。迷什麼?你想想看,有些東西難道你不知道它不好嗎?吸毒的人也知道毒品不好,他也知道很多事情不該做,但是爲什麼還要執迷去做呢?他迷于事相,以外在的角度叫事物,或是對人,對物,內在就是感情的層面。大家今天不會覺,一定有掉入這個層面。都是以你的感情在作祟,所以你不能覺。

  

  聽各位同學分享禅修的經驗,我也談一個簡單的概念。你們來上課是想透過上課能夠領悟到一些東西,但是很少人會因爲上課而領悟到東西,因爲你上課所得到的都是知識,禅修是透過實踐而領悟,這不太一樣。你聽課變成知識,跟你實際去領悟的落差是很大的,所以你聽到很多同學怎麼地感動,聽是聽,但是你不能夠領會。一樣的道理,說心跟大腦到底有什麼差別,講一年也沒有辦法懂,除非你現在就去做。什麼叫用生命去過人生?你去做一遍不就得了嗎?!你馬上就懂了,跟一直上課一直講,講好幾年還是不會懂。就好像剛才同學講到「用心生活」,這四個字到底誰會懂?誰能夠用心生活誰就懂,坦白地講,只有開悟的人才會用心生活,其他的人都沒有能力。不要說有禅修,你才有機會練習,那平常就沒有機會練習了嗎?原則上,這個機會是要你自己創造的,事實上,生活就是一種練習。很多同學不明白在生活當中怎麼練習禅修,或他不明白生活就是修行。離開生活根本沒有修行可言,禅修雖然很好,但是你不可以期待禅修。而是說你在禅修的這幾天,你終于懂了,懂「我在行住坐臥,動靜語默,日常生活當中,我都知道怎麼修行了。」但是有時候你又會遺忘,比如說參加過禅修的同學,經過一周兩周叁周,越來越生疏。什麼叫熟練?熟練就是要變成一種生活,而不是說:「我現在修一下什麼叫用心生活,我再複習一下,看一下筆記。」呼吸還要看筆記嗎?就是要這個樣子,你才能夠真正地去明白。

  

《六祖壇經講記 第69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