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講記 第73集

  六祖壇經講記(73)

  

  善知識!既歸依自叁寶竟,各各志心,吾與說一體叁身自性佛,令汝等見叁身了然,自悟自性。總隨我道:「于自色身,歸依清淨法身佛;于自色身,歸依千百億化身佛;于自色身,歸依圓滿報身佛。」

  

  【善知識!既歸依自叁寶竟,各各志心,吾與說一體叁身自性佛,令汝等見叁身了然,自悟自性。】沒有學佛的人會覺得不容易懂。一身就一身,還有〔一體叁身〕?在原始佛教並沒有這樣談,到後面大乘佛教開始這樣講。但原則上不是一跟叁的問題,而是從叁個角度來談內涵的問題,就好像一件事情我們可以從很多角度來談的意思,問題就只是一件事情。一樣的道理,衆生皆有佛性就是一件事情,但是這件事情就從叁個角度去展現。

  

  【總隨我道:「于自色身,歸依清淨法身佛;】清淨。【于自色身,歸依千百億化身佛;】慈悲。【于自色身,歸依圓滿報身佛。」】智慧。你要注意到六祖大師這樣的開示,他前面都說〔于自色身〕,這個〔色身〕就是我們,〔色身〕雖然是假的,但是有用,你要藉假修真。天生我材就必有我用,你要會用。我再講得更具體一點,你要借助這個色身來身體力行。你不要放任這個身體一天到晚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或躺在床上睡覺什麼都不做,這樣太對不起你的身體了。身體爲什麼長眼睛?爲什麼有嘴巴、有手、有腳?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哪個地方沒有用?我們的眼睛都是拿來看別人的缺點,不然就看一些不該看的事情,非禮勿視嘛。這個耳朵,一天到晚聽一些有的沒有的,你爲什麼要聽那些呢?嘴巴一天到晚講八卦,道人家是非,講一些長短,這樣有意義嗎?難怪常常都會有問題。生這兩只手,不拿來幫助別人,生這兩條腿,不拿來跑腿,不拿來服務別人,你糟蹋你的身體,就是懈怠、懶惰。有的同學懈怠跟放逸分不清楚,放逸指的是心,懈怠指的是身。心放逸,沒有方向、沒有目標、沒有理想,一天到晚不是胡思亂想,不然就發呆,這叫沒有好好用你的心。這個身體一天到晚什麼都不做,懶洋洋的,這叫懈怠,大家要明辨它們的不同。你現在借助這個身體,從世間法的角度叫「自立立人」,從出世間法的角度來「自覺覺他」。「自立立人」跟「自覺覺他」有程度的差別。要幫助別人比較快,但是你要幫助別人覺悟很慢。我們也常常把這八個字連起來說,但事實上是不太一樣的。我們雖然沒有辦法一開始就自覺,但是你所做的事情不要傷害你自己。你要好好讀書利益自己,接著你要好好幫助別人、利益別人。做得到的你要從這裏開始做,你要先開始去自立立人,以後才可以自覺覺他,會做的先做,我們現在要用這個身體好好地來修行。

  

  〔歸依清淨法身佛〕,就是透過這樣的修行,讓你體會到〔自性〕本來就是清淨的,它不是從外面來的,但它要透過你的體悟。雖然金礦有黃金,但是金礦要透過提煉,雖然你有佛性,還是要透過修行,你才能夠清淨,要明白這種概念,不然會混爲一談。一樣的道理,你的〔自性〕雖然是清淨的,但你現在都起煩惱、很執著,所以不能夠明白清淨,不能夠展現清淨,所以要透過這個色身來修行。再來,透過這個色身來修行,才能夠産生〔千百億化身〕,這就是慈悲。觀世音菩薩就是這樣,應以何身得度即化何身,他是慈悲的化身。透過這樣,把你的慈悲心生起、展現。再來,透過這樣的色身去展現你的〔圓滿報身〕,這就是智慧,讓般若智慧徹底地展現。簡單地講,〔自性〕你說它是清淨的沒有錯,它本來就是慈悲沒有錯,它本來就具足一切的智慧,沒有錯,但你要去展現,所以我常常說,學佛這叁項很重要,你要展現出來。舉個例子,你看到叁尊佛像,假設中間擺釋迦牟尼佛,就代表清淨;左邊擺文殊師利菩薩,代表智慧;右邊擺普賢菩薩,爲什麼叫普賢?普就是普遍,遍一切,賢能夠利益別人,代表慈悲。如果擺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都可以這樣解釋,那叁個就是清淨、慈悲、智慧,這叫表法,這也代表我們的〔自性〕。我們自性可以産生,但要透過你的身體力行才能夠悟道,才能夠去展現。

  

  善知識!色身是舍宅,不可言歸,向者叁身佛在自性中,世人總有。爲自心迷,不見內性,外覓叁身如來,不見自身中有叁身佛。汝等聽說,令汝等于自身中見自性有叁身佛,此叁身佛從自性生,不從外得。

  

  【善知識!色身是舍宅,不可言歸,】我們的身體就跟房子一樣,身體不是我們歸依處,因爲有一天我們也會生老病死,房子也不是歸依處,因爲有一天也會成住壞空。比如說,你嫁人的時候要有所歸宿,但你的老公不是你的歸依處,回娘家,娘家也不是你的歸依處。人有一天會走,這個家有一天也會因緣和合産生變化。有的人一出社會去公司上班,覺得公司就是他這一輩子的歸依處,但是當公司裁員或倒閉的時候,他會很痛苦。當你嫁人之後,終于找到你的歸宿了,但萬一有什麼意外,無論分手還是因爲意外事件而家破人亡,你一定會很痛苦。古人講,夫在從夫,夫死就從子,但夫跟子都不是你的歸依處。歸依處,我們潛意識都想要靠別人,但是你要靠誰?靠別人有保障嗎?你靠佛,自己不努力,佛也沒有辦法救你。真正的歸依處不會生住異滅、成住壞空、生老病死,不是會變化的,真正的歸依處你要找一個不生不滅之處,那就是你的自性。

  

  我們探討問題,見深則深,見淺則淺,跟世間人講法、講現象就好,讓他去思考歸依處。家庭的歸依處在哪裏?在經營。你去公司上班的歸宿處是你自己的實力。要明白這樣的概念,有一天你才不會怪罪別人,否則你會落空、會痛苦,會覺得人生很無奈,因爲你不了解人生。也不是你自己真的沒有能力,而是你沒有好學向上。你讀佛經也不要掉入一個陷阱,有時候你讀了十遍二十遍,你會氣自己習氣還是不能改。但你不要推翻過去讀的十遍二十遍,而是應該察覺到,就是因爲受到的熏陶還不夠,你要不斷地熏陶。我曾經聽過淨空老法師講自己,他說:「一個人只要讀了佛經,剛開始做不到,我不相信一個人讀了十年的佛經,對他沒有影響。」一定有影響,你讀了十年的佛經都對你有影響,如果你再來教十年的佛經,影響就更大,這叫熏陶。大家不要有挫折感,給彼此空間,讓大家慢慢調整,你要明白六祖大師真正的意思。

  

  【向者叁身佛在自性中,世人總有。】你要歸依向你的〔自性〕,每個人都有,每個人都有成功的希望,但是要靠自己去努力;每個人都會有成佛的機會,但要靠自己去精進。【爲自心迷,不見內性,外覓叁身如來,不見自身中有叁身佛。】是汝心自迷,就這麼簡單。你的心不要迷,就看得很清楚了。我們看別人下棋,在旁邊看的人,很容易看到別人下錯。他一下錯,你馬上就說:「你怎麼這樣走?」爲什麼不下棋的反而看得清楚?下棋的卻看得不清楚?因爲下棋的人不知不覺就執著那個境界,看棋的人很輕松,所以整盤棋你都看得很清楚,但你走錯自己卻不知道,這叫當局者迷。衆生的佛性真的是一樣的,我們不可以妄自菲薄。再來,我跟大家分享一下經驗,不知道你有沒有這種感覺?當你看佛經,看不懂的時候,千萬不要心浮氣躁,也不要一看不懂就馬上去看白話文,我知道很多人看佛經會掉入這個陷阱。縱使去看古文,也是古人的注解。說不定把心靜下來,等一下再看,就看懂了。我自己在讀佛經這種感受很深,如果我的心比較亂,會覺得這一段怎麼看不懂?當我的心比較靜的時候,就比較容易意會。如果我們能夠二六時中,時時刻刻保持這樣的話,你不就越來越清楚了嗎?你不就可以漸漸地去看到了嗎?從日常生活中你要去悟到這樣的概念,你要去察覺到真的是汝心自迷,所以你才不見自性。不見〔自性〕的人,以爲他內在沒有,他往外尋找,這樣就錯得離譜。

  

  【汝等聽說,令汝等于自身中見自性有叁身佛,此叁身佛從自性生,不從外得。】清淨從你的佛性而生,因爲佛性就是空性。誰能夠汙染虛空?所以它真的是清淨。智慧也是從你的佛性而生,因爲空沒有障礙,當然有智慧。慈悲也從你自性生,因爲一個真正能夠見到自己本性的人,也能夠了解一切衆生事實上是跟他一模一樣的,他自然就會從佛性當中流露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心,所以皆是從自性生。

  

  何名清淨法身?世人性本清淨,萬法從自性生。思量一切惡事,即生惡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爲浮雲蓋覆,上明下暗,忽遇風吹雲散,上下俱明,萬象皆現。世人性常浮遊,如彼天雲。善知識!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被妄念浮雲蓋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識,聞真正法,自除迷妄,內外明徹,于自性中萬法皆現。見性之人,亦複如是,此名清淨法身佛。

  

  【何名清淨法身?世人性本清淨,】體。【萬法從自性生。】用。我們套《壇經》的一句話,「不識本心」,就是不明白本體。不明白本體,學法無益。你怎麼去展現?你如何去妙用你的智慧呢?我們自己要知道「我在做什麼?」但是你的知道不夠徹底,那是有問題的。如果讀書只是爲了考試、爲了名利,當然不是讀書的真實義。一般來說,離開學校後有再學習的人比率很低,在學習的又學藝不精,你們今天來學《六祖壇經》想不想把它學精?一樣的道理,你來學佛,你願意好好學嗎?要找到這樣的人也很難呢!大家都在教,大家都是東學西學亂學,根本是在打發時間,很少有人願意把他所學的學問學好。不然,他所學的一定是跟名利有關,不然他幹嘛要學?我們是不是有真正好好地去學習?從法身的角度,你一定要去明白你〔清淨〕的〔法身〕,一定要從見性下手,「不論禅定解脫,只論見性與否。」這樣才能夠展現一切萬法。八萬四千法門從〔自性〕而出,真正能夠見性的…

《六祖壇經講記 第73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