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講記(83)
聽吾偈曰:
無上大涅槃 圓明常寂照 凡愚謂之死 外道執爲斷
諸求二乘人 目以爲無作 盡屬情所計 六十二見本
妄立虛假名 何爲真實義 唯有過量人 通達無取舍
以知五蘊法 及以蘊中我 外現衆色像 一一音聲相
平等如夢幻 不起凡聖見 不作涅槃解 二邊叁際斷
常應諸根用 而不起用想 分別一切法 不起分別想
劫火燒海底 風鼓山相擊 真常寂滅樂 涅槃相如是
吾今強言說 令汝舍邪見 汝勿隨言解 許汝知少分
志道聞偈大悟,踴躍作禮而退。
【聽吾偈曰:】現在六祖大師用這首偈來跟智道禅師開示,這首偈可以將《大般涅槃經》的精髓跟大家分享。【無上大涅槃,】〔無上〕菩提,最究竟最圓滿。《涅槃經》的全名叫《大般涅槃經》,一般大般涅槃指的是佛,般涅槃指的是菩薩,涅槃指的是二乘人,只不過我們一般都講有余涅槃、無余涅槃。〔無上大涅槃〕就可以將你的佛性徹底地呈現。【圓明常寂照。】〔圓明〕就是大圓鏡智,就像一面明鏡徹徹底底,一塵不染。一般這個〔圓〕字又代表圓滿的意思,所以一個成佛的人是福慧具足。〔常〕的意思就是已經證悟到常樂我淨的境界。〔寂〕是體,〔照〕是用,〔寂〕是定,〔照〕是慧;〔寂照〕就是《六祖壇經》定慧品裏講的定慧等持,〔寂〕是定,所以它寂然不動,〔照〕就是觀照,就像在黑暗之中把手電筒打開,用那個亮度來照一切的現象,那個亮度就叫做般若智慧,所以要用智慧來觀照。比如說,我們都喜歡人家尊重,當別人不尊重我們,我們直接的反應就是生氣,幾乎每個人都是這個樣子。爲什麼直接反應就是生氣?因爲沒有觀照能力,我們的反應、我們的習氣是很快的,我們的心念比電還快。不懂觀照能力的人永遠都跟著他的習氣感覺好惡走,完全停不下來。這個觀照能力到底怎麼培養?「觀」不要解釋成看,「觀」事實上有思惟的意思。比如說,你現在遇到問題,或常常被境界轉,你應該去思惟如何不再被這個境界轉。比如說你對我不尊重,我就會生氣,但是這個境界還會再産生。如果你現在沒有思考找到答案,下次人家對你不禮貌,你還是會生氣,你永遠都會這個樣子。以此類推,比如說人家對我們不尊重,你可以這樣去思考:一,你憑什麼值得人家尊重?你有什麼豐功偉業?或是你做了什麼了不起的事情?或你有什麼高貴的情操?…如果你這樣想,能夠去降伏你的生氣,這樣想就對你有益。但是,如果這樣想對你還沒有益,你就要再思考,說:「奇怪,他爲什麼對我不尊重?他對我不尊重難道代表他對所有的人都不尊重嗎?」不一定,我們一般人的尊重都是選擇性的,我們尊重我們認爲值得讓我尊敬的人,這叫選擇性的尊重。你覺得別人對你是選擇性的尊重,那你是不是也是選擇性的尊重別人呢?你應該也是那樣的人,大部分的人都是這樣,所以人家不尊重你,他選擇尊重別人。你也是那個樣子,也是看得起的你才尊重,看不起的你還是瞧不起他。再來,第叁個觀點,是別人不尊重你,還是你不尊重自己?你一直覺得別人不尊重你,所以以生氣來攻擊別人,事實上是你的內在沒有肯定你自己,是你的內在沒有尊重你自己,所以才很容易動怒。按照這樣,你可以思惟第四個、第五個、第六個,一直思惟到把這個問題解決,以後遇到這個境界就不會被幹擾了,這就是觀照。所以你遇到境界就被境界所影響,很簡單,因爲你平常沒有訓練,所以遇到境界就來不及了。爲什麼要你平常靜靜地思維?不一定要盤腿打坐,只要靜靜地坐著,或靜靜地散步也好。平常就要去觀照自己的內心世界,你的內心世界能夠化解這些問題,這樣遇到境界來你自然能夠釋懷,自然不會被影響,這叫做〔寂照〕。剛開始都是很刻意,在佛法名詞叫「作意」,但是有一天,你可以訓練到很自然的呈現。一個成就者,他常〔寂照〕,也就是他時時刻刻都是這樣的展現。
【凡愚謂之死,】也就是凡夫衆生以爲涅槃就是〔死〕。【外道執爲斷。】沒有正知正見的人以爲涅槃就是永〔斷〕,再也不會生了。【諸求二乘人,】指的是聲聞緣覺。【目以爲無作。】他認爲修行到這裏就是畢業了。〔無作〕的意思就是他已經涅槃了,然後以爲涅槃了就好,也不度衆生了。他就停留在:「我已經解脫了!」所以無所作爲,也就是他認爲一切都是假的,他沒有辦法生起妙有,也不想利益衆生,這不是佛的本懷。比如說老師教一群學生,教完後,學生畢業了,難道畢業之後你就什麼都不做嗎?畢業之後你要去奉獻。你修行到最後開悟了,開悟後就好了嗎?不是這樣的,你還要去曆練。【盡屬情所計,】以上,就是凡夫、外道甚至修行開悟的二乘人還是有所執著。【六十二見本。】〔六十二〕簡單來講就是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所創造的執著。爲什麼叫六十二?有個很重要的概念。我們一般都把五蘊當成「我」,所以抓著個人的身心不放。我們一般人的思惟模式有幾個陷阱:第一,即色爲「我」,認爲這個身體就是「我」。第二個陷阱就是智道禅師的陷阱,他認爲離開身體之外還有一個「我」,這代表把色身跟法身分開。第叁個陷阱,他認爲色大「我」小,也就是身體比較大,這個「我」,也就是我們所講的靈魂躲在身體裏面,不然就是認爲「我」的生命很大,比色身還大,這個叫做「我」大色小。這四個概念表面上是不一樣,事實上它們是一個共同的陷阱,它們沒有辦法把「色」、「我」認爲是一體。五蘊的每一蘊,你個人的身體感受,你的想象、念頭、意識形態都會有這樣的執著。我們每個人又會掉入過去、現在、未來的陷阱。這個五蘊乘以四就是二十,所以,二十再乘以過去、現在、未來,就是六十,這就叫做六十見,再加上常見和斷見所以叫〔六十二見〕。簡單來講就是五蘊,就是對五蘊的執著和不清楚。六祖大師講這個概念就是我們一般人對生命的形態不清楚,所以各宗各派、各種學說不斷在探討這個問題,很多種概念,創造很多種名詞。【妄立虛假名,】也就是我們想象的概念事實上都是你創造出來的,包括五蘊,六十二見,包括你現在所講的佛法非佛法,一切的名相,都是〔虛假名〕。簡單地講,一切名相真的是代號,是工具,它不過是〔假名〕,透過這樣的假名來利益衆生。【何爲真實義。】你不要再在那邊打轉,這並不是〔真實義〕。
【唯有過量人,】講的就是心〔量〕廣大的人,大根器的人。【通達無取舍。】他才能夠真正對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在《六祖壇經》裏,常常出現「不取不舍」,這四個字既簡單又好用,不複雜又不啰嗦,這四個字就是六祖大師教你怎麼修行。這四個字怎麼修?第一,你要清楚那個境界。第二,你要清楚你現在的心。比如說現在處在逆境,知道你處在逆境,但是心不被影響;你現在處在順境,知道處在順境,但是你的心不被影響;你知道這個人是善,你的心不被影響;你知道這個惡,心不被影響。注意,你們不可以說平等,然後對現象不清楚,這樣是會愚癡的。所謂平等的意思是:「我的心不被影響,但是我對現象、是非、善惡了若指掌。」這叫「善能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這是個很重要的觀念。很多人學佛,學到最後說:「啊,緣起性空啦,都是假的,都是夢。」有時候這句話你要真懂才能講,如果是口頭禅,講久了會變愚癡,也就是你對境界不清楚。前面講到寂照,照就是清清楚楚。所以我才說,哪有說修行人做什麼事情很笨?!清楚就不會笨。比如說你做事業,怎麼樣做才會成功?如果你不這樣做,就會失敗。任何的法,無論是出世間法還是世間法,都要清楚。再來,就是我們所講的世間法、出世間法也是假名,是爲了鼓勵你們來學佛法,便做一個區格,說世間法有怎麼樣的障礙、怎麼樣的不究竟,所以你要來學佛法,到最後跟你講「一切法都是佛法」。但是講這句話你要講出所以然,很多的話是對的,但你不見得講得出來。就像我們昨天講平等要建立在不平等才是平等,不平等就是:「你清楚現象,所以才知道要怎麼樣去應對。」這不是理論,是你現在要去實踐。比如說,你現在一個人,你清楚你的內心,你不要說:「我心很亂,但說不出來。」你要詳細說明:「師父,我現在的內心很孤獨,很空虛、無助,我覺得很沒有安全感,覺得毫無依靠,我覺得我的內心沒有方向、沒有目標。」你可以一直觀察下去,但是你觀察時不要被孤獨打敗,不要被恐懼恐嚇。說起來不簡單,內心充滿恐懼,但是又不被恐懼所恐嚇。「恐懼是我心生的,然後又不被我的恐懼所恐懼。」那是什麼境界?你要知道,只要你能夠觀察得到的現象就叫做境。比如說你坐在我面前,我能夠觀察你,你就叫境;比如說我觀察這張桌子,這張桌子就叫境;我能夠觀察我的衣服,肉體也叫境;我還能夠觀察我的念頭,我的念頭還是叫境,統稱都叫境。當你的念頭起來,你知道它是什麼念,但不被你起的念頭所影響,這就叫修行。聽起來很清楚,回去做做看。知道它,〔無取舍〕,對好的感覺不要抓著不放,對生起的妄念或概念不要討厭它逃避它。〔無取舍〕的意思就是接受,徹底地接受,就是如實,如實面對它。一個人能夠徹底接受所有的境界,那個人才能夠明白什麼叫隨緣生活。隨緣生活不是刻意的,境界怎麼樣來,他就怎麼樣來,能夠接受,所以叫隨緣,這叫心法,就是《壇經》的心法。你抓住這四個字,按照這個心法一直修下去。
【以知五蘊法,】即是色法和心法。【及以蘊中我。】以爲身心有個永恒不變的我。【外現衆色像,】外境所顯現的各種膚色形像。【一一音聲相。】以及…
《六祖壇經講記 第83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