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種種聲音。【平等如夢幻,】所有的一切事情沒有一件不平等,沒有一件是對立的,真實是如此。如果真實你不懂,我就說:「這些都是夢,都不是真的,所以這些是平等的。」這樣講你就容易懂。重點就在這裏,你沒有深深去明白,去體會到它是夢幻,怎麼會平等呢?贊美你跟罵你,怎麼會覺得平等?贊美你跟罵你是夢境,自然就平等;逆境跟順境是夢幻,自然就平等;人家對你好不好是平等;你個人在修行打坐一樣,你感覺很好,是夢幻;今天修行修得不太好也是夢幻。我常說修行不是要感覺好,要感覺好躺在床上睡最好,沖叁溫暖也很好,大家都聽你的話,對你畢恭畢敬感覺也很好,這樣不能夠開啓你的智慧,而是你迷失在陷阱中你不知道。在修行的過程當中要記住,要一直修下去,不管沿路風光多麼明媚,你也不可以停留在那裏看風光。比如說你開車的目的地是墾丁,中間有很多很美的風光,你的車子都不能夠停。車子只要停下來的那一刹那,嚴格講就是著魔。著魔的意思不是說一只鬼跑出來攔你,只要你一執著,就是魔。所以在修行當中千萬不可以停留在任何一點。你在修行當中不會著魔,要有一個概念:「凡所有相皆是虛幻」,無論你修任何法門都一樣。有的人怕靜坐後會著魔,執著就是魔,不執著哪來的魔?我們一般比較會執著什麼?我們對不好的會怕,然後就跳出來;對好的反而會停在那邊。「我今天打坐,嘩,好舒服啊!」「我今天打坐,時間一下子就過去了!」這些都不是你打坐的重點。這是你的潛意識貪圖舒服,所以把這種舒服的感覺當成是你要的。打坐的目的是要讓你能夠去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讓你徹徹底底去明白你是誰,這叫「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壇經》裏面講得很清楚。【不起凡聖見。】六祖告訴你要有這樣的正見。〔凡聖〕這兩個字事實上就是叫你不要分別,你把所有的名詞代換進去,以此類推,所有對待的概念都是陷阱。
【不作涅槃想,】當你修行到一定程度,你也不可以說「我已經解脫了。」或「我已經證悟到什麼。」不需要。你看《金剛經》講得最清楚,從一開始不執著,一直到成佛那一刹那還是不執著。【二邊叁際斷。】這個時候你就可以這樣。〔二邊〕就是離開斷見、常見,〔叁際〕就是過去、現在、未來,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就可以明白中道了。【常應諸根用,】這叫〔應〕對,面對所有的境界自然地應對。這〔根用〕就是六根,表面上講六根,事實上是心的意思。心去對應所有的境界,就像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去對應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就是你的身心去面對這個世界,所以這叫對應,簡稱叫應用。【而不起用想。】注意這個概念,幫助別人,你不要生起:「我在幫助別人。」在修行,不要生起:「我在修行。」在上班,不要生起:「我在上班。」否則真是辛苦。因爲執著所以累,不執著就不累,這個指的是你的心的展現。【分別一切法,】這就是境界。前面指的是六根,指的是你的心,這裏是對〔一切〕的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起分別想。】比如說:「我知道那個是善的,那個是惡的。」這叫〔分別一切法〕。但是你不要〔起分別想〕,你一想下去,嫉惡如仇就會出來。比如說這個是貧的,那個是富的,知道貧富的分別就好,但不要再想「富人命多好,窮人命不好。」簡單地講,無論是〔不起用想〕,還是〔不起分別想〕,事實上,〔想〕一定是從心想,只是一個講能觀的心,一個講所觀的境界。〔常應諸根用〕就是能觀的心,〔分別一切法〕就是所觀的境界,你看了這句話就會知道,它是中道。它不是空也不是有,它是同時的,這才叫做徹徹底底的不執著,這才是一個智者。
【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形容這個世界。就是說我們這個世界總有一天也會毀滅,叫做成住壞空。【真常寂滅樂,涅槃相如是。】形容一個人的定力,一個證悟的人,不因爲世界毀滅而影響到他證悟常樂我淨。別人罵你境界很強,別人傷害你境界很強,但這個世界毀滅了這個境界最強,但是它對一個證悟的人還是沒有辦法影響。你說這是什麼意境?這個世界毀滅只不過是一場夢。我再繞回來,你就覺得這樣比較輕松,就好像這個茶杯破掉是一場夢,這個地球毀滅也是一場夢。我們有分別心,所以我們覺得那這個我能夠承受,但是那個我不能承受。大小還不是你的概念?強弱還不是你的感受?所以這句話是講一個真正證悟的人的境界,就是任何的境界再怎麼強烈再怎麼大,對他來講,都是如如不動,不被影響的,這才是大般涅槃的常樂我淨,這不是像你所講的坐在那邊坐很久。【吾今強言說,令汝舍邪見。】真理本來是不可以說的,「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因爲你問我,所以我才勉強跟你說。【汝勿隨言解,】雖然六祖大師講的道理沒有錯,但那終究是六祖大師的境界,你還是要去修行。你不要以爲聽我這樣講,你就以爲自己懂了!所以要靠你修行。【許汝知少分。】再怎麼講都沒有辦法講到真相。你知道這種道理就好了,接著就要靠你去印證了。【志道聞偈大悟,踴躍作禮而退。】又一個開悟的!這個公案很重要,你要探討生命的問題,這個公案要好好地重複地看,重複地悟。我們迷失在哪裏?迷失在分別對待。你要用什麼方法去證悟?你要從今不取不舍。等到有一天你徹底地接受了,也代表你妄想分別的心止息了,就在止息的那一刹那,大般涅槃的境界就現前了。
行思禅師,姓劉氏,吉州安城人也,聞曹溪法席盛化,徑來參禮。遂問曰: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師曰:汝曾作甚麼來?曰:聖谛亦不爲。師曰:落何階級?曰:聖谛尚不爲,何階級之有?師深器之,令思首衆。一日,師謂曰:汝當分化一方,無令斷絕。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弘法紹化。
【行思禅師,姓劉氏,吉州安城人也,聞曹溪法席盛化,徑來參禮。】〔行思禅師〕是個了不起的禅師。跟下一位懷讓禅師一樣,他對禅宗,所謂六祖大師的「一花開五葉」有很重要的影響。〔行思禅師〕還沒有開悟的時候,聽到六祖大師的大名,就直接來參訪六祖大師。【遂問曰: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問這個話很深,見到六祖的面也不啰嗦。〔當何所務〕就是說怎麼修,〔即不落階級?〕就是說怎麼樣才能夠直接成佛,而不要一階一階慢慢來,比如說不要從聲聞緣覺或不要從菩薩的五十二位階或五十五位階這樣修。〔不落階級〕,就是「我要直接了當,能夠直悟佛地。」的意思,有骨氣!【師曰:汝曾作甚麼來?】六祖大師並沒有正面回答,先問他過去是怎麼修的?【曰:聖谛亦不爲。】這句話口氣很大,就是我連佛法也不修,當然也有人把這個〔聖谛〕解釋成四聖谛,這就代表他程度很高,因爲四聖谛是聲聞的修法,緣覺是修十二因緣,菩薩要修六波羅蜜,他的意思就是他連佛法也不執著,這種境界很高,他已經達到連佛法都不執著。【師曰:落何階級?】那你現在是什麼層次?【曰:聖谛尚不爲,何階級之有?】我連佛法都不執著了,哪有什麼層次可言?!高人講話,我們都像鴨子聽雷。他層次很高,【師深器之,】這叫印可。六祖接下來就沒有跟他講什麼,〔深器之〕,看重他。【令思首衆。】令行思禅師帶領大衆,所以我說不是學多久的問題,是悟道深淺的問題,真正的輩份是誰悟得深,而不是你出家多久。當然,外表的事相還是要尊重。有時候你在看公案,你會覺得他好像沒有說什麼。但是怎麼沒有?六祖大師第一句問他:「你之前怎麼修?」第二句又問他:「你現在到達什麼程度?」聽起來是很淺,但是畫龍點晴,人家本來就是一條龍,只是六祖拿毛筆點一下而已。所以內行人不需要講很多話,他有時候講一些很平常的話,不高深,但是明白的人一聽就明白了。【一日,師謂曰:】行思禅師自從參訪之外,六祖把他留在身邊。〔一日〕,就是時機已經到了。【汝當分化一方,無令斷絕。】你應該去弘法,不要老是躲在這裏。【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弘法紹化。】他從〔吉州〕來,所以又回吉州去,已經學成了,該回去了。
懷讓禅師,金州杜氏子也,初谒嵩山安國師,安發之曹溪參叩。讓至,禮拜。師曰:甚處來?曰:嵩山。師曰:甚麼物,恁麼來。曰:說似一物即不中。師曰:還可修證否?曰:修證即不無,汙染即不得。師曰:只此不汙染,諸佛之所護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羅谶:汝足下出一馬駒,踏殺天下人。應在汝心,不須速說!讓豁然契會,遂執侍左右一十五載,日益玄奧。後往南嶽,大闡禅宗。
【懷讓禅師,】一個了不起的〔禅師〕。【金州杜氏子也,初谒嵩山安國師,】慧〔安國師〕,跟六祖是師兄弟,他的老師也是五祖弘忍。前面只知道神秀跟慧能,還不知道慧安國師。【安發之曹溪參叩。】懷讓禅師去參訪慧〔安國師〕,慧安國師知道他在這裏不能悟道,所以就告訴懷讓禅師:「應該往曹溪去參訪六祖慧能大師。」這就是古大德的肚量跟胸懷,跟現今的人胸懷不太一樣。天臺智者大師因誦《法華經》而開悟,他開悟得很早,當他開悟之後,皇帝請他到京城去上課。他剛開始上課的時候,人數不多,假設四十個人在聽,有二十個人悟道。後來,有四百個人在聽,就只有十個悟道。後來有一千人在聽,就只有一個悟道,最後他就不講了。按照現象界的角度,就代表聽智者大師講法的人越來越,從四十到四百到一千,按世俗的講法是這個法師真會講,越講人越多。但對智者大師來講,內心卻很感傷,表面上很多人來聽他講課,但事實上大家越來越迷失了,不是要修行了,所以他又回天臺山去隱居。他一生隱居好幾次,但還是被請下來,這次他又是隱居。各位,這才是有良心、好的老師。我們一般覺得越多人來聽就代表他越厲害。智者大師之所以離開,他感歎之所以有這樣的現象,他沒有怪衆生,是怪自己沒有德行,所以才人越多,越少人悟道得法。他覺得自己修得不夠,才又隱居回去修。他還是個開悟的人呢!只是說過去的人的肚量跟現在的人是不一樣的。我爲你好,你只要能夠開悟,我就替你高興。哪有說需要留住弟子或是怎麼樣,所以不要把學生或信徒當成你的財産或是你的勢力。
【讓至,禮拜。】懷〔讓〕到曹溪〔禮拜〕六祖。【師曰:甚處來?】你從哪裏來?【讓曰:嵩山。】我從〔嵩山〕來。【師曰:甚麼物,恁麼來。】就是說你悟到了什麼?【曰:說似一物即不中。】爲什麼?你要用什麼方式來形容佛性?根本形容不出來。有人問你悟到什麼,你說:「佛曰不可說。」你這樣講沒有效。你說:「我也學懷讓禅師的說似一物即不中。」你這樣說也沒有用,你在拾人牙慧,你講的都是別人的體悟。請問,你悟到什麼?你就說「我不知道」就好了。我就講「不知道」很好用,講「不知道」要勇敢一點,不卑不亢。我承認我不知道,這樣就好。當六祖聽到懷讓禅師講這句話,很巧妙,這就是他體悟的東西。你說他沒有說,他又有說,你說他有說,他又不執著。【師曰:還可修證否?】繼續追問他,意思就是:「已經悟到這樣的程度了,你還需要修嗎?」【曰:修證即不無,】還要〔修〕。就是不執著空。【汙染即不得。】你說修什麼,不是菩提自性本來清淨嗎?清淨是你修的嗎?就是不執著「有」。你看人家的回答,這就是中道,他悟道了。【師曰:只此不汙染,】佛性。【諸佛之所護念;】諸佛告訴我們的也是衆生皆有佛性,要善〔護念〕自己佛性的意思。【汝既如是,吾亦如是。】印可他。【西天般若多羅谶,】就是達摩祖師的老師,達摩祖師是西天二十八祖,〔般若多羅〕是西天二十七祖。達摩祖師的老師告訴達摩祖師未來要到中國。甚至預言他未來的法脈當中誰會怎麼樣。〔谶〕就是預言的意思。預言懷讓禅師,【汝足下出一馬駒,】六祖跟懷讓講:以後你的門徒會出現像一匹駿〔馬〕,就是很有名的〔馬〕祖道一禅師。【踏殺天下人,】不是把天下人都殺死,而是把天下人的煩惱都止息,意思是廣度衆生。就是說:你未來有個徒弟,叫馬祖道一,他會廣度一切衆生,以後你要好好栽培這個人。【應在汝心,不須速說。】這個預測就是在說你,所以你知道就好。六祖這是私底下跟懷讓講的,不是公開講的,只是後來把它記錄下來。就像很多禅師在世的時候不見得會說他證到什麼程度,但當他開口說他證到什麼程度,一般就圓寂了。這個一定是後來才知道,所以才記錄下來的。《六祖壇經》雖然不顯示神通,但還是會顯示一些未來的事情。【讓豁然契會,】大徹大悟。【遂執侍左右一十五載,日益玄奧。】在六祖大師身邊十五年。注意一個概念,他雖然已經大徹大悟了,但他跟在六祖大師旁邊還是依舊在學習,才叫〔日益玄奧〕,他的領悟修持越來越深,所以爲什麼說悟後起修!不要說悟了就好。如果這樣,你不是執著空嗎?【後往南嶽,大闡禅宗。】後來稱他爲〔南嶽〕大師。
《六祖壇經講記 第83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