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种种声音。【平等如梦幻,】所有的一切事情没有一件不平等,没有一件是对立的,真实是如此。如果真实你不懂,我就说:「这些都是梦,都不是真的,所以这些是平等的。」这样讲你就容易懂。重点就在这里,你没有深深去明白,去体会到它是梦幻,怎么会平等呢?赞美你跟骂你,怎么会觉得平等?赞美你跟骂你是梦境,自然就平等;逆境跟顺境是梦幻,自然就平等;人家对你好不好是平等;你个人在修行打坐一样,你感觉很好,是梦幻;今天修行修得不太好也是梦幻。我常说修行不是要感觉好,要感觉好躺在床上睡最好,冲三温暖也很好,大家都听你的话,对你毕恭毕敬感觉也很好,这样不能够开启你的智慧,而是你迷失在陷阱中你不知道。在修行的过程当中要记住,要一直修下去,不管沿路风光多么明媚,你也不可以停留在那里看风光。比如说你开车的目的地是垦丁,中间有很多很美的风光,你的车子都不能够停。车子只要停下来的那一刹那,严格讲就是着魔。着魔的意思不是说一只鬼跑出来拦你,只要你一执着,就是魔。所以在修行当中千万不可以停留在任何一点。你在修行当中不会着魔,要有一个概念:「凡所有相皆是虚幻」,无论你修任何法门都一样。有的人怕静坐后会着魔,执着就是魔,不执着哪来的魔?我们一般比较会执着什么?我们对不好的会怕,然后就跳出来;对好的反而会停在那边。「我今天打坐,哗,好舒服啊!」「我今天打坐,时间一下子就过去了!」这些都不是你打坐的重点。这是你的潜意识贪图舒服,所以把这种舒服的感觉当成是你要的。打坐的目的是要让你能够去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让你彻彻底底去明白你是谁,这叫「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坛经》里面讲得很清楚。【不起凡圣见。】六祖告诉你要有这样的正见。〔凡圣〕这两个字事实上就是叫你不要分别,你把所有的名词代换进去,以此类推,所有对待的概念都是陷阱。
【不作涅槃想,】当你修行到一定程度,你也不可以说「我已经解脱了。」或「我已经证悟到什么。」不需要。你看《金刚经》讲得最清楚,从一开始不执着,一直到成佛那一刹那还是不执着。【二边三际断。】这个时候你就可以这样。〔二边〕就是离开断见、常见,〔三际〕就是过去、现在、未来,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就可以明白中道了。【常应诸根用,】这叫〔应〕对,面对所有的境界自然地应对。这〔根用〕就是六根,表面上讲六根,事实上是心的意思。心去对应所有的境界,就像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去对应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就是你的身心去面对这个世界,所以这叫对应,简称叫应用。【而不起用想。】注意这个概念,帮助别人,你不要生起:「我在帮助别人。」在修行,不要生起:「我在修行。」在上班,不要生起:「我在上班。」否则真是辛苦。因为执着所以累,不执着就不累,这个指的是你的心的展现。【分别一切法,】这就是境界。前面指的是六根,指的是你的心,这里是对〔一切〕的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起分别想。】比如说:「我知道那个是善的,那个是恶的。」这叫〔分别一切法〕。但是你不要〔起分别想〕,你一想下去,嫉恶如仇就会出来。比如说这个是贫的,那个是富的,知道贫富的分别就好,但不要再想「富人命多好,穷人命不好。」简单地讲,无论是〔不起用想〕,还是〔不起分别想〕,事实上,〔想〕一定是从心想,只是一个讲能观的心,一个讲所观的境界。〔常应诸根用〕就是能观的心,〔分别一切法〕就是所观的境界,你看了这句话就会知道,它是中道。它不是空也不是有,它是同时的,这才叫做彻彻底底的不执着,这才是一个智者。
【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形容这个世界。就是说我们这个世界总有一天也会毁灭,叫做成住坏空。【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形容一个人的定力,一个证悟的人,不因为世界毁灭而影响到他证悟常乐我净。别人骂你境界很强,别人伤害你境界很强,但这个世界毁灭了这个境界最强,但是它对一个证悟的人还是没有办法影响。你说这是什么意境?这个世界毁灭只不过是一场梦。我再绕回来,你就觉得这样比较轻松,就好像这个茶杯破掉是一场梦,这个地球毁灭也是一场梦。我们有分别心,所以我们觉得那这个我能够承受,但是那个我不能承受。大小还不是你的概念?强弱还不是你的感受?所以这句话是讲一个真正证悟的人的境界,就是任何的境界再怎么强烈再怎么大,对他来讲,都是如如不动,不被影响的,这才是大般涅槃的常乐我净,这不是像你所讲的坐在那边坐很久。【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真理本来是不可以说的,「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因为你问我,所以我才勉强跟你说。【汝勿随言解,】虽然六祖大师讲的道理没有错,但那终究是六祖大师的境界,你还是要去修行。你不要以为听我这样讲,你就以为自己懂了!所以要靠你修行。【许汝知少分。】再怎么讲都没有办法讲到真相。你知道这种道理就好了,接着就要靠你去印证了。【志道闻偈大悟,踊跃作礼而退。】又一个开悟的!这个公案很重要,你要探讨生命的问题,这个公案要好好地重复地看,重复地悟。我们迷失在哪里?迷失在分别对待。你要用什么方法去证悟?你要从今不取不舍。等到有一天你彻底地接受了,也代表你妄想分别的心止息了,就在止息的那一刹那,大般涅槃的境界就现前了。
行思禅师,姓刘氏,吉州安城人也,闻曹溪法席盛化,径来参礼。遂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师曰:汝曾作甚么来?曰:圣谛亦不为。师曰:落何阶级?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师深器之,令思首众。一日,师谓曰:汝当分化一方,无令断绝。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弘法绍化。
【行思禅师,姓刘氏,吉州安城人也,闻曹溪法席盛化,径来参礼。】〔行思禅师〕是个了不起的禅师。跟下一位怀让禅师一样,他对禅宗,所谓六祖大师的「一花开五叶」有很重要的影响。〔行思禅师〕还没有开悟的时候,听到六祖大师的大名,就直接来参访六祖大师。【遂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问这个话很深,见到六祖的面也不啰嗦。〔当何所务〕就是说怎么修,〔即不落阶级?〕就是说怎么样才能够直接成佛,而不要一阶一阶慢慢来,比如说不要从声闻缘觉或不要从菩萨的五十二位阶或五十五位阶这样修。〔不落阶级〕,就是「我要直接了当,能够直悟佛地。」的意思,有骨气!【师曰:汝曾作甚么来?】六祖大师并没有正面回答,先问他过去是怎么修的?【曰:圣谛亦不为。】这句话口气很大,就是我连佛法也不修,当然也有人把这个〔圣谛〕解释成四圣谛,这就代表他程度很高,因为四圣谛是声闻的修法,缘觉是修十二因缘,菩萨要修六波罗蜜,他的意思就是他连佛法也不执着,这种境界很高,他已经达到连佛法都不执着。【师曰:落何阶级?】那你现在是什么层次?【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我连佛法都不执着了,哪有什么层次可言?!高人讲话,我们都像鸭子听雷。他层次很高,【师深器之,】这叫印可。六祖接下来就没有跟他讲什么,〔深器之〕,看重他。【令思首众。】令行思禅师带领大众,所以我说不是学多久的问题,是悟道深浅的问题,真正的辈份是谁悟得深,而不是你出家多久。当然,外表的事相还是要尊重。有时候你在看公案,你会觉得他好像没有说什么。但是怎么没有?六祖大师第一句问他:「你之前怎么修?」第二句又问他:「你现在到达什么程度?」听起来是很浅,但是画龙点晴,人家本来就是一条龙,只是六祖拿毛笔点一下而已。所以内行人不需要讲很多话,他有时候讲一些很平常的话,不高深,但是明白的人一听就明白了。【一日,师谓曰:】行思禅师自从参访之外,六祖把他留在身边。〔一日〕,就是时机已经到了。【汝当分化一方,无令断绝。】你应该去弘法,不要老是躲在这里。【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弘法绍化。】他从〔吉州〕来,所以又回吉州去,已经学成了,该回去了。
怀让禅师,金州杜氏子也,初谒嵩山安国师,安发之曹溪参叩。让至,礼拜。师曰:甚处来?曰:嵩山。师曰:甚么物,恁么来。曰:说似一物即不中。师曰:还可修证否?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师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罗谶: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应在汝心,不须速说!让豁然契会,遂执侍左右一十五载,日益玄奥。后往南岳,大阐禅宗。
【怀让禅师,】一个了不起的〔禅师〕。【金州杜氏子也,初谒嵩山安国师,】慧〔安国师〕,跟六祖是师兄弟,他的老师也是五祖弘忍。前面只知道神秀跟慧能,还不知道慧安国师。【安发之曹溪参叩。】怀让禅师去参访慧〔安国师〕,慧安国师知道他在这里不能悟道,所以就告诉怀让禅师:「应该往曹溪去参访六祖慧能大师。」这就是古大德的肚量跟胸怀,跟现今的人胸怀不太一样。天台智者大师因诵《法华经》而开悟,他开悟得很早,当他开悟之后,皇帝请他到京城去上课。他刚开始上课的时候,人数不多,假设四十个人在听,有二十个人悟道。后来,有四百个人在听,就只有十个悟道。后来有一千人在听,就只有一个悟道,最后他就不讲了。按照现象界的角度,就代表听智者大师讲法的人越来越,从四十到四百到一千,按世俗的讲法是这个法师真会讲,越讲人越多。但对智者大师来讲,内心却很感伤,表面上很多人来听他讲课,但事实上大家越来越迷失了,不是要修行了,所以他又回天台山去隐居。他一生隐居好几次,但还是被请下来,这次他又是隐居。各位,这才是有良心、好的老师。我们一般觉得越多人来听就代表他越厉害。智者大师之所以离开,他感叹之所以有这样的现象,他没有怪众生,是怪自己没有德行,所以才人越多,越少人悟道得法。他觉得自己修得不够,才又隐居回去修。他还是个开悟的人呢!只是说过去的人的肚量跟现在的人是不一样的。我为你好,你只要能够开悟,我就替你高兴。哪有说需要留住弟子或是怎么样,所以不要把学生或信徒当成你的财产或是你的势力。
【让至,礼拜。】怀〔让〕到曹溪〔礼拜〕六祖。【师曰:甚处来?】你从哪里来?【让曰:嵩山。】我从〔嵩山〕来。【师曰:甚么物,恁么来。】就是说你悟到了什么?【曰:说似一物即不中。】为什么?你要用什么方式来形容佛性?根本形容不出来。有人问你悟到什么,你说:「佛曰不可说。」你这样讲没有效。你说:「我也学怀让禅师的说似一物即不中。」你这样说也没有用,你在拾人牙慧,你讲的都是别人的体悟。请问,你悟到什么?你就说「我不知道」就好了。我就讲「不知道」很好用,讲「不知道」要勇敢一点,不卑不亢。我承认我不知道,这样就好。当六祖听到怀让禅师讲这句话,很巧妙,这就是他体悟的东西。你说他没有说,他又有说,你说他有说,他又不执着。【师曰:还可修证否?】继续追问他,意思就是:「已经悟到这样的程度了,你还需要修吗?」【曰:修证即不无,】还要〔修〕。就是不执着空。【污染即不得。】你说修什么,不是菩提自性本来清净吗?清净是你修的吗?就是不执着「有」。你看人家的回答,这就是中道,他悟道了。【师曰:只此不污染,】佛性。【诸佛之所护念;】诸佛告诉我们的也是众生皆有佛性,要善〔护念〕自己佛性的意思。【汝既如是,吾亦如是。】印可他。【西天般若多罗谶,】就是达摩祖师的老师,达摩祖师是西天二十八祖,〔般若多罗〕是西天二十七祖。达摩祖师的老师告诉达摩祖师未来要到中国。甚至预言他未来的法脉当中谁会怎么样。〔谶〕就是预言的意思。预言怀让禅师,【汝足下出一马驹,】六祖跟怀让讲:以后你的门徒会出现像一匹骏〔马〕,就是很有名的〔马〕祖道一禅师。【踏杀天下人,】不是把天下人都杀死,而是把天下人的烦恼都止息,意思是广度众生。就是说:你未来有个徒弟,叫马祖道一,他会广度一切众生,以后你要好好栽培这个人。【应在汝心,不须速说。】这个预测就是在说你,所以你知道就好。六祖这是私底下跟怀让讲的,不是公开讲的,只是后来把它记录下来。就像很多禅师在世的时候不见得会说他证到什么程度,但当他开口说他证到什么程度,一般就圆寂了。这个一定是后来才知道,所以才记录下来的。《六祖坛经》虽然不显示神通,但还是会显示一些未来的事情。【让豁然契会,】大彻大悟。【遂执侍左右一十五载,日益玄奥。】在六祖大师身边十五年。注意一个概念,他虽然已经大彻大悟了,但他跟在六祖大师旁边还是依旧在学习,才叫〔日益玄奥〕,他的领悟修持越来越深,所以为什么说悟后起修!不要说悟了就好。如果这样,你不是执着空吗?【后往南岳,大阐禅宗。】后来称他为〔南岳〕大师。
《六祖坛经讲记 第83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