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資糧▪P8

  ..續本文上一頁此界,攝念佛人,歸于淨土。”大勢至菩薩就在這個娑婆世界,攝受一切念佛的人,都回歸到淨土。所以我們念佛,就得到大勢至菩薩加持攝受。今天大家能夠參加道場,正是由于大勢至菩薩的攝受。末後大勢至菩薩說:“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這表示法法平等,無有高下。但平等不礙差別,若論應機,那念佛就是第一。所以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續,得叁摩地,斯爲第一。”念一句佛號,就把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一齊攝在佛號中了,一齊都清淨了。一心專誠念佛,一聲接一聲。于是念佛的淨念自然相續。就是入叁摩地的第一圓通之法。這裏所說的“叁摩地”不是通常的正定,正受,而是楞嚴大定。它在果界叫做“大佛頂”,在因性叫做“首楞嚴”。“首楞嚴可譯爲一切事究竟堅固。修“首楞嚴”者叫做菩薩。證大佛頂者既是如來。大勢至菩薩說,欲入首楞嚴大定,在一切圓通法門中,念佛法門最爲第一。由上可見,用衆生的凡心,信願持名,即可得無生法忍與首楞嚴大定的無上妙果。所以《要解》說持名念佛是方便中第一方便。

  “了義中無上了義”。“了義”什麼呢?簡單說來,就是分明顯了真實究竟的義理。注解中的“分明顯了”,就是常說的了了分明。其中的了字,也既是了因佛中的了字。臺教說叁因佛性。一正因,即“是心是佛”。二緣因,即“是心作佛”。叁了因,即“究竟成佛”。這叁因佛性也有個比方。木中有火,喻正因佛性。上古燧人氏發明了鑽木取火。鑽了木頭才能取出火來,所以鑽木就是緣因佛性。那麼什麼叫了因果佛性呢?火出來了,木頭也燒盡了,一切都了,就是了因佛性。以下再引證幾段經文,《寶積經》說:“若諸經中,有所宣說,厭背生死,欣樂涅槃,名不了義。若有宣說生死涅槃二無分別,是名了義。”又《涅槃經》說:“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維摩經》《寶積經》也都有同樣的指示。所以佛教中“四依”非常重要。“四依”就是依智不依識,依意不依語,依法不依人,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依智不依識”。我們不能依靠意識。在第八識中,眼耳鼻舌身和阿賴耶識都沒有問題,出生毛病的在于第六和第七識。第六識就是要分別,第七識就要執我。如果依第六識第七識當家作主,那就是忍賊作子。所以要依靠智慧。《大智度論》說:“智乃本心照明之德,可與法性契合。學人宜定止妄識,策發真智。”這就是“依智不依識”的道理。

  “依義不依語”。語是語言,義指真義,既是中道第一義谛。這本來不是文字語言所能表達,所以對于經裏的文句,應當深入思維其中的實義,而不是死抓住這一句的語言文字。如果這一句被你執死了,你自己也就被這一句執死了。所以禅宗說死于句下,就是說你在這一句下死了。所以不應該依語言,而是依止其中的真實之義。

  “依法不依人”。學法求學,修法,所求所行的都是法。依靠法可以入道。關鍵是法。凡夫所說,若能契于正法,也應信受奉行。假令有人雖能顯現如佛之相好,但所說不契正法,于其所說,也應舍離,萬不可依靠。我們尋求善知識,不是看他是什麼地位。這位是佛學權威,那位是佛教團體的首長。專去聽這些頭銜,這就是依人。應該不論這些。我們只是看他的法任何,是不是契理契機。《圓覺經》告訴我們,凡夫想要得成聖道,首須尋求正知正見的人。經雲:“末法衆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怎麼認清善知識呢?應從他的正知正見,而不是從別的條件來選擇的。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都是佛經,經就有“了義”與“不了義”的分別。明白開示中道實相之義的是了義經。《涅槃經》說:“聲聞乘名不了義經,無上大乘乃名了義。”了義經說明究竟真實之理,如煩惱即菩提,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等。但在小乘法裏頭只是講苦集滅道,十二因緣,不說人人可成佛,只說證阿羅漢,這就是不了義的。所以說《法華》時就改變了,佛說阿羅漢,那是化城啊!又例如大乘始教,說修行叁大阿僧祗才可以成佛,但闡提不能成佛。這是因爲當時衆生根器不夠,只有這樣說才容易接受。但到後來開權顯實,就說人人都有佛性,闡提也成佛。這不就是矛盾嗎?那麼依那個呀?到底能不能人人成佛呀?我們應依了義教所說,人人有佛性,闡提也能成佛。這是實說。當我們發現經典中有矛盾,我們只能依了義的經典。凡是宣說中道實相妙用得經典,既是了義經。我們現在正念的《阿彌陀經》,就是以實相作爲體性,統統的的是實相,所以是了義教。《要解》說:“離一切相,既一切法。離故無相,即故無不相,不得已,強名實相。”極樂世界水鳥樹林等等莊嚴,都是事相。但全事即理,故水鳥樹林既是實相。全理成事,故一念心性,顯現極樂依正主伴,種種清淨莊嚴,故亦無不相。所以說離一切相,即一切法。要光是離一切相,那就成聲聞乘的偏空。本經是以實相爲體,全妄即真,沒有一相不是實相。以至于一毛一塵,一一都是體法界。所以《要解》說:“實相無二,亦無不二。是故舉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作自作他。”這就是說極樂得正報依報,法身佛,報身佛,自佛,他佛,教主人民等等都是實相得全部理體。又說:“乃至。。。能信所信,能原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無非實相印之所印。”本經不但深明理事無礙法界,並極顯事事無礙法界,所以說持名念佛法門是了義中無上了義。

  “圓頓中至極圓頓”。釋尊一代教化,華嚴宗把它分爲五類,叫做五教。即小,始,終,頓,圓。(1)小乘教說灰身滅智的涅(般+木)法。(2)大乘始教。是大乘教的初步,不說一切衆生都有佛性。(3)終教。說真如緣起之理。開權顯實,說一切衆生皆可成佛,但須經曆叁大阿僧祗(右爲氏)劫。(4)頓教。是不立文字,不依言句,不設位次,不論階梯,但以頓徹理性爲教。《華嚴玄談》說:“頓诠此理,故名頓教。”又說:“頓顯絕言爲一類,離念機故,即順禅宗。”既是說此教無言離念,合于禅宗。釋尊拈花,迦葉微笑,拈花這一脈,因達摩東來,盛傳于我國,至于顯示頓教之理,不獨在不立文字的禅宗,在經典中也常透露。例如《圓覺經》“知是空花,即無輪轉。”“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首楞嚴經》中的“狂心自歇,歇即菩提。”都顯示不必安排,不須造作,直下便了,不曆階梯,不立文字,以心傳心的頓法。(5)圓教。是大乘中演說實法登峰造極之教,專接最上利根之人。圓是圓融自在,一切無礙之義。又是圓滿俱足,福足,慧足,明足,行足,圓全俱足之義。《華嚴》與《法華》都屬圓教,宣說圓融俱德的一乘法。至于天臺判教,分爲藏,通,別,圓四教。對于圓教亦稱圓頓教。所雲頓者,頓極與頓足之義。由于諸法圓融,所以于一法中,可以圓滿一切法。一念開悟,就可頓時圓滿佛果,所以稱爲圓頓。可見圓頓的法極端殊勝。在《要解》中說,持名一法,是圓頓中最極圓頓,也既是說,持名是圓中之圓,頓中之頓。蕅益大師爲我們開示了佛的知見。如果圓字還很難懂,再打個極粗淺的比方,例如桌子凳子都可推倒,但是圓球推不倒,圓球無論怎麼樣轉動,它都是直立不倒。從這粗俗之例,可使我們初步體會,圓體是圓轉自如,立處皆真。旋轉是隨緣,不倒是不變。衆生流轉是隨緣。佛性不增不減是不變,故隨緣而不變,不變又隨緣。從這個比方,我們或可粗明圓融自在之義。可見我們的知見,若能契合圓宗,我們的見地也就圓融無礙隨處皆真。更應注意的是,大師開示了佛的知見,直指持名之法最極圓頓。我們如能真實信受,既是接受了佛的知見。也既是說如來果覺的知見,化入我們因地的初心。既然佛的果覺入我的心,故我因心頓含果覺。

  以下《要解》爲申明前義,引證了元中峰(去山旁)國師與蓮池大師所說“明珠投入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之語。明珠指傳說中的一種寶珠,叫做清水珠。把清水珠投到一盆汙濁的水裏,這盆汙水就澄清了。這是一個比喻,濁水與我們的亂心,我們在亂心中念一句佛號,佛號就如清水珠。這句佛號投入我們的亂心裏面,亂心就不得不立即清淨了。所以說“亂心不得不佛”也既是說,我們的亂心,不得不是佛心。直接了當,不可思議。所以《鏡宗錄》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正如密宗修本尊法,自身即是本尊。修觀音法,自己就是觀音。所以密宗與淨宗都屬于果教,都是從果修的,凡夫念佛,既是從佛的果覺上起始修行。譬如從開荒,除草,選種,播種,選苗,除病蟲害,收割,脫粒,磨粉,然後蒸成饅頭,這就譬喻佛在無量劫中,勤修六度萬行,處處爲衆生舍身流血等等,無量劫功德圓滿,成就了萬德洪名,這是四十八願的結晶,也都是佛的果實。我們持名念佛就譬如吃饅頭,饅頭已蒸好,留給我們去做的只是吃,佛號已成實,我們享受現成,我們只須念,直接享受佛的果實。所以只要我們至心信樂,願生其國,乃至十念,皆得往生。可見信願持名之法,真實是第一方便,無上了義,和最極圓頓了。

  (六)妙果

  信願持名爲宗,橫生四土,一生圓滿是果。《要解》說:“信願持名,以爲一乘真因,四種淨土,以爲一乘妙果。舉因則果必隨之,故以信願持名爲經正宗。”一乘即一佛乘,是唯一成佛的教法,不同于有說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的叁乘法。《法華方便品》說:“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佛乘。”《法華經》以譬喻說法,其中有一個譬喻說,有一個破房子著火了,父親爲了急救孩子,就說外面有羊車,鹿車和牛車,于是孩子們跑出而脫險了。但是外面並無叁車,父親實際是給每人一輛大白車。“方廣平正,其疾如風。”叁車喻叁乘。大白牛車喻一乘,表人人皆可成佛。《要解》說,信願持名是一乘成佛的真實之因,有因必有果,這個真因必然得到四種淨土,一乘成佛的真…

《淨土資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訪美雜談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