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境界之殊勝

  今天,受翠峰寺的中興住持寂德法師的邀請,榮幸的在這裏跟大家見面。華嚴法會已經正式開始。陣陣的誦經聲在我們山間回蕩著。早上我是坐在後山的山洞,聽到這邊敲出的第一聲鼓音。下午坐在前面的石頭上聽到朗朗的誦經聲,和優美的華嚴字母的梵呗。我坐在那邊,雲霧一陣陣地升起,內心裏面也有種種的感想。 釋迦佛陀在自證的境界中,在自體的法性當中,在一陣玄靜之中說:離一切言說的、而流出的《大方廣佛華嚴經》。一旦流出,人間便有了這樣解脫的音聲,有了這樣無上的莊嚴。 經典裏也有說:“佛音所在之處,即爲有佛”。我坐在這裏,聽到誦經的聲傳到耳邊的時候,仿佛聽到釋迦牟尼佛金口所宣的這樣的真理。

  遠在一百年前,普照大法師、月霞大法師兩位賢首宗的祖師,在這裏開演華嚴,叁年多講解華嚴的境界似乎又重現在眼前。

  過去,有修行人去五臺山參學文殊菩薩。文殊菩薩問:南方佛法如何?師父對他說:南方或叁百、或五百人聚集一處。文殊菩薩又問,修行情況如何呢?師父回答:修行情況 “龍蛇混雜”。

  師父又問文殊菩薩所化現的這位長者,說此地佛法如何?長者跟他說:“此地佛法前叁叁,後叁叁”。這位師父聽了就摸不到頭腦。什麼叫“前叁叁,後叁叁”?文殊菩薩講的就是華嚴境界。

  華嚴的境界是一可以攝多,一可以攝無量,無量可以攝一。猶如地蛛羅網,地幢網的珠子,那個網是可以用一顆顆珠子編出來的。就像我們供在佛前面的水晶珠一樣。那水晶珠雖然只有一個,但裏面所含攝的、外面所折射進去的光,是“悉皆攝入地珠之光”。

  所以地珠所攝,遍塵刹于一毫端,乃至現在也遍攝于叁界。叁世,叫無邊刹海,一念所含蓋。

  在《普賢行願品》當中,有“我于一念見叁世”,所以很多人就對文殊菩薩這句話,成爲千七百公案裏面的一則,“前叁叁,後叁叁”。我們現在坐在這裏,我們每個人坐在什麼境界當中?我們也是坐在“前叁叁,後叁叁” 境界裏呀!我們都坐在華嚴境界之中啊!

  佛在華嚴會上,除了賢劫千佛無量的諸大菩薩之外,也包括我們。所以經的一開始就叫“如是我聞,一時佛在”,這個“一時佛在”,這個“一時”,是什麼“時”?現在就是!現在佛有沒有在?毗廬遮那佛有沒有在?我們塑的這個佛像是表法,不是因爲塑了這個毗廬遮那佛這個佛在,沒有塑毗廬遮那佛也在。

  華嚴境界同入毗廬性海,我們一天要唱多少次呢!大家打著法器同聲高唱,“八難叁途同入毗廬性海”,這不是唱給八難叁途聽的,我們自己也是啊!我們當自慶幸,當生歡喜。 在這裏,我們住的、吃的,肯定是比不上家裏的舒服。

  我們師父們爲了這次法會,特意搭建這樣一個齋堂出來,雖然簡樸,但是這幾天在這裏的日子,是值得給我們自己發證書的,自己要給自己留下紀念的。一生當中,是我們生命中無量無邊劫的善因資糧。這都是仰仗華嚴功德,仰仗我們毗廬遮那佛的清淨的、周遍的光明。

  “毗廬遮那”叫遍一切處,光遍一切處,體遍一切處,又叫大光明遍照,而且我們這裏供奉的有普賢王菩薩,文殊菩薩,這都是《華嚴經》當中的上首菩薩。在我們的《華嚴經》當中,普賢菩薩只不過是教導我們行于因地,普賢菩薩雖然是倡導之首,但是還是屬于因地,爲衆生開一個成佛的因,在這個經典裏面,文殊菩薩是因中之因,所開顯出來的,就是由《楞嚴經》當中開根本智,所以我們爲什麼早課的時候每天都要念:“大衆熏修希勝進,十地頓超無難事”,大衆爲什麼要精進修行?“頓超十地”,不是很困難的事。由文殊菩薩開根本智,然後通過普賢菩薩的行,讓我們能夠很迅速地積累起無邊資糧。

  所以“不讀華嚴,不知身價貴”,我們佛門裏有這樣一句話。不學華嚴不知我們有多富貴,所以這兩天大家在學習《華嚴》的時候,(就會體會到)我們修行人身窮道不窮。

  像今天上午,我在山洞裏面,也順口作了幾首偈頌,這邊我也可以念一點給大家聽。第一首:“九華有古道,無有牛馬蹤。庭前茂林處,白雲常自遊”。就是說我們修行的人這個世間有了生脫死之道的、離苦得樂之道的,但是我們不能以凡俗的心,不能以世間的心。“牛馬蹤”是指低俗的狀態,不能貪求世俗的狀態。如果一個人走在這條道上的話,繁林茂樹以爲莊嚴,白雲悠悠以爲自在,有多快樂啊!

  第二首:“我家徒四壁,青苔幾萬年。座上無高客,心內有神仙”。我非常窮,家徒四壁,但是雖然家徒四壁,青苔都是好幾萬年哦!值多少錢都是不賣的。雖然沒什麼大富翁,也沒有什麼高官到我家裏來作客,但是我內心裏特別的富貴,猶如神仙一般。我們修行人是不是這樣? 第叁首:“洞中不知年,月深觀潮平。紫氣縷縷來,直上九重頂”。這是我們《華嚴經》聖觀的境界,在聖觀之中是沒有年月的,沒有時間的感受的,但是境界來的時候,我們還是穩坐紫金蓮。

  “月深”代表外在的境界和內在的境界,“觀潮平”就是八風吹不動的意思,潮水還是波不起瀾,水不揚瀾心自平這種狀態。如果是這樣安住了,那就是紫氣縷縷來,這有點像告假的,但這指的是我們真正的法,真理是一種法,就猶如金如湧泉一樣。

  紫氣指的就是這個,一遍一遍得到受用,像我們《華嚴經》不起波浪一樣。紫氣也是指法喜,一陣陣的法喜直上九重頂,“九重頂”就是“毗廬性海”,就是毗廬點上行,我們修行人所講的那個。這叁首偈也正好構成了戒、定、慧,有這叁個含義在裏面,第一首是側重在遠離世俗有漏之法,第二首是安住在清淨的禅定之中,第叁首是甚慧的內觀。

  所以今天來翠峰寺,耳畔聽著朗朗誦經聲,眼前看著袅袅白雲,我內心裏也有這麼一些妄想,雖然是妄想,也是一個不可思議的一個因緣,在這裏供養給諸位。

  下面我們要做的是蒙山煙供這樣一個海陸空無遮普度的一個法會。借我們華嚴法會的功德力,借我們在座諸位菩薩的善根,也借我們大九華金色地藏菩薩的大悲願力,我們面向四生六道、九幽十類,乃至我們中國的萬姓宗祠,以及全世界各民族,各個文化流域,所有一切衆生的曆代宗親、曆生父母、累劫的冤親債主,所以我們今天要發如是廣大的心,不僅要面對我們安徽、中國,還要面對全世界。

  全世界不單是今天的世界,還有過去古代的世界,還有我們未來的嶄新的世界,都以佛超越叁世的利益,用我們的心來這樣觀想。

  有的菩薩要問了:爲什麼這麼好吃的要來燒呢?觀想不是一樣可以嗎?大家知道,這身、口、意這叁業如果相應的話,力量是不可思議的。

  通過俗谛的觀,乃至勝義谛的觀,這個力量也是不可思議的。但是我們末法時代,修行人比較懶惰。這個時代的修行人也帶著這個時代衆生的繁重的業力,在作觀的時候,手不與口相應,口不與心相應,這個叁業難以清淨。

  這個方法是佛爲我們末法時代的衆生,既有仔細的觀想,也有實物的供養,如果觀想不到位,通過念誦時這種咒語的加持,衆生還是可以得到的。

  如果是沒有實物,僅僅是靠七粒米來觀想,就會出現諸如“哦,下雨了,我衣服沒有收進去呢”,這不是七粒米了,這是一大堆衣服,那衆生就吃不到了;衣服還好,有的想,“我鞋子還沒有收進”,這糟糕了,這就變成鞋子了,這些鬼要生氣的;觀想米,怎麼突然變鞋子了。

  在佛教界裏,我們出家人看到過很多很多的情況,放焰口、放蒙山,那些衆生不高興了,把法臺都掀翻,當場摔死,這種出家人都有。縱使我們現在沒有觀想到七粒米變成四十九粒米,乃至盡虛空遍法界,但是我明明已經把這個食物燒得盡虛空遍法界了,“充滿天地虛空界,無盡安樂此大藏”,那都已經可以受用了,這個方法是兩全齊美,它又是吃得到,我們法師也是很安心,越安心越是容易觀想,他們也是能夠得利。

  所以蒙山裏說,這些衆生是“揚眉抑目而來,鼓腹讴歌而去”,打著飽嗝,唱著歌也就回去了,至少可以達到這個效果;再加上我們如果有慈悲心,我們有傳承上師的加持,我們念佛菩薩名號和咒語,那朵朵蓮花開了,吃飽了之後,“願得飽滿舍悭貪,樹登優明生淨土”,這是雙保險,我們法師也安心。

  沒有法力,沒有功德力也不要緊,先吃起來,這個是佛菩薩慈悲,給我們這個方法,這不是我們某些人想出來的,這是我們佛菩薩製定的,用燒食把食物的香味,就可以作供養。上可以供養天龍護法、上師本尊,下施與六道的衆生,這個道理大家要知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