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叁結,貪瞋癡漸薄;叁果聖者斷除五下分結:身見、戒禁取見、疑、欲貪、瞋恚。四果聖者除斷五下分結,亦斷五上分結:色愛、無色愛、掉舉、我慢、無明。在叁界中,欲界層次較低,稱爲下界;色界、無色界層次較高,稱爲上界。欲界有五種束縛的煩惱,稱之五下分結;色界、無色界也有五種束縛的煩惱,稱之五上分結。
叁界,是指迷妄的有情在生滅變化中流轉,依其境界所分的叁個層次,爲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指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食欲等有情所居住的世界;上有六欲諸天,中有人道、阿修羅,下有畜生、餓鬼、地獄叁惡等道,此界爲男女雜居,多諸染欲,此界執迷于情欲。「色界」指無欲界的淫欲、食欲,但仍有物質等有情所居住的世界;此界居欲界之上,有高廣宮殿,卻無女相,衆生皆是化生而成,此界執迷于物質。「無色界」唯有受、想、行、識四心,沒有物質的色相,亦無身體、宮殿、國土等;此界居色界之上,唯有心識,住于甚深禅定之中,此界執迷于精神。
再說,叁界從事相來說,即是衆生所處的環境,所以《法華經》譬喻叁界似火宅,因爲它是無常的變異法,有苦的逼迫性,任何事物皆不離苦的事實。從理體來說,即是自心的貪瞋癡,所以《達磨悟性論》說:「叁界者,貪瞋癡是。返貪瞋癡,爲戒定慧,即名超叁界。」由此可知,叁界唯心所造,故又說:「貪爲欲界、瞋爲色界、癡爲無色界,若一念心生,即入叁界;一念心滅,即出叁界。是知叁界生滅,萬法有無,皆由一心。」若無叁毒之心,即無叁界之束縛,故古德言:「無叁界可出,無涅槃可入。」這才是真實義。
(一)、初果
梵文稱之,須陀洹果,譯爲入流。指初見真理,入聖人之流。初果聖者,具足正見,對叁寶、戒律淨信不疑,已破下列叁種束縛:
1、身見,亦稱我見:執著五蘊身心有一個永恒不變的自我,因無叁法印的正見,所以誤認五蘊爲我、爲我所;因爲「我見」的生起,才有「我愛」、「我慢」、「我癡」隨之而起。
2、戒禁取見:聽聞異端邪說,所製的戒禁。戒,指不正確的戒律;禁,指錯誤的禁忌;取見,指執著這樣的見解。不正確的戒律,好比持牛戒,死後得以生天;塗灰斷食種種苦行,以求證道。再來,執著一些錯誤禁忌,像不要在半夜靜坐,生理期不要入佛殿,或執迷風水地理等。這些不當戒禁,都跟解脫無關,其根源皆出于沒有正見,所以道聽塗說輕易相信,或創造各種禁忌來束縛自己。
3、疑:對叁寶及戒律産生懷疑的障礙。學佛第一步便是要皈依叁寶,持守五戒,若對佛、法、僧、戒堅信不疑,稱之「四不壞凈」。所謂不壞凈,即是堅固不可破壞純凈之信念。《雜阿含經》說:「佛不壞淨成就,于法、僧不壞淨成就,是名聖弟子四不壞淨成就。自現前觀察,能自記說:我地獄盡,畜生、餓鬼盡,一切惡趣盡,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叁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具足「四不壞凈」者,在未證果前不墮惡道,繼續修持則會證得初果須陀洹,七次來往,必定覺悟,遠離苦厄及斷一切煩惱。
許多人學佛已數年,雖有皈依叁寶,卻不願意去受五戒,雖然有無數的理由:好比,持戒就好,何必要那些儀式;怕受戒之後,無法持戒,而犯戒之後罪過更重,幹脆逃避不去受戒;看到受戒的人,依舊犯戒,所以沒有信心;認爲修行悟道,跟受戒無關;喜歡佛法的真理,但不想要修行,因爲改變自己是很困難的事;認爲修行不必這樣,只要管好自己,做本分之事即可…,不論你是哪個借口,其實是“對佛沒有信心、對法不了解、對僧不恭敬、對戒不清楚、對己不尊重”。探究其原因,是「疑結」所束縛,所以無法進入修行,只是結個佛緣!
(二)、二果
梵文稱之,斯陀含果,譯爲一來。未斷欲界的煩惱,所以必須于欲界中,天上人間來往一次。二果聖者,雖已去除身見、戒禁取見、疑等叁結,且貪、瞋、癡漸漸淡薄,但對于欲界、色界、無色界,卻仍執著不舍。
(叁)、叁果
梵文稱之,阿那含果,譯爲不來。叁果聖者斷除五下分結,身見結、戒禁取見結、疑結、欲界的貪欲結、瞋恚結,已無欲界所有的煩惱,于欲界往生後,生色界之第四禅天,爲五淨居天,其處共有五天:1、無煩天,即無一切的煩雜。2、無熱天,即無一切的熱惱。3、善現天,即能現一切的勝法。4、善見天,即能見一切的勝法。5、色究竟天,即色天最勝之處。此生舍報之後,便生于色界,永不來欲界受生,故名不來果。聖者雖斷欲界的貪,但仍有色界、無色界的貪,故須在淨居天勤修,直證阿羅漢果爲止。
(四)、四果
梵文稱之,阿羅漢果,譯爲不生。四果聖者除斷五下分結,亦斷五上分結:色愛結、無色愛結、掉舉結、我慢結、無明結。十結已斷,一切煩惱已盡,《雜阿含經》說:「貪欲永盡無余,瞋恚、愚癡永盡無余,是名阿羅漢者。」心無貪瞋癡,具足戒定慧,在解脫道已修行完成,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故尊稱爲無學的聖者。四果聖者已斷五上分結:
1、 色愛:對色界的貪愛,偏重于物質上的執取。
2、無色愛:對無色界的貪愛,偏重于精神上的執取。凡夫有欲界、色界、無色界的貪愛,初果、二果聖者還未斷除,叁果聖者雖斷欲界貪愛,但未除色界、無色界的貪愛,要達四果聖者叁界貪愛才能全部斷除。
3、掉舉:即掉悔也。掉即舍掉,舉即舉起;心提不起,也放不下。沒有勇氣提起,亦無魄力放下,所以心中忐忑不安,常有後悔之惱。行者不可沈迷于禅定之喜樂,應無所住,方能正觀緣起,而生覺悟之心。
以《金剛經》爲例:「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爲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若執著不舍,何能證得初果聖者須陀洹。
「須菩提!于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若執著不舍,何能證得二果聖者斯陀含。
「須菩提!于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爲不來,而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若執著不舍,何能證得叁果聖者阿那含。
「須菩提!于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若執著不舍,何能證得四果聖者阿羅漢。
4、我慢:潛意識執著有我,故內心與外境對立,而産生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等分別、對待,這種錯覺變成自我的傲慢。于《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說:「世間一切衆生起諸慢心,謂: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共分七類(1)慢,即對自我的執取。(2)過慢,自認爲比別人強。(3)慢過慢,勝而驕傲。(4)我慢,執取五蘊而生見我、我所。(5)增上慢,未得未證自認已得已證。(6)卑慢,自認爲比別人差。(7)邪慢,無德卻自認有德。
5、無明:愚癡也。對事理不明,以是爲非,以邪爲正,盲目沖動,造諸惡業。《大寶積經》說:「若不知不見四聖谛,十二因緣,是名無明。」《大乘義章》亦說:「于法不了,爲無明。」迷惑真理,不見正法,則「迷理無明」;順我則喜,逆我則瞋,得之則喜,失之則惱,則「迷事無明」。
以戒定慧叁學,來說明四果:初果、二果聖者,雖戒已具足,但少定少慧;叁果聖者,雖戒定已具足,但仍少慧;唯有四果聖者,才完全具足戒定慧而解脫生死。由此可證,戒爲一切的根本!真想修行,則當知戒、受戒、學戒、持戒。「知戒」才懂戒的重要性,「受戒」和「學戒」之目的在于「持戒」,奉勸諸位,未受五戒者,當下定決心去受戒、持戒,做一位真正的修行者。
解脫的阿羅漢並非人人都有神通,依印順導師解釋可分兩類:
(1)、法住智知:緣起法被稱爲「法性」、「法住」,知法住是知緣起。從因果起滅的必然性中,于(現實身心)蘊、界、處,實知,厭、離欲、滅,而得「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的解脫智。雖沒有根本定,沒有五通,但生死已究竟解脫,這是以慧得解脫的一類。(慧解脫阿羅漢)
(2)、涅槃智知:或是慧解脫者的末「後知涅槃」;也有生前得見法涅槃,能現證知涅槃,這是得叁明、六通的,名爲(定慧)俱解脫的大阿羅漢。雖有二類不同,但生死的究竟解脫,是一樣的;而且都是「先知法住,後知涅槃」的。(俱解脫阿羅漢)
伍、正度
六祖說:「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何謂方便?在《未曾有因緣經》說:「謂六波羅蜜、四無量心,是名方便。」
先解釋六波羅蜜,即菩薩行者欲成佛道所實踐之六項德目。「布施」、「持戒」、「忍辱」屬戒學,「禅定」屬定學,「般若」屬慧學,「精進」通叁學。菩薩行者要有「但願衆生得離苦,不爲自身求安樂」的胸懷。
「布施」,從自利來說,是對治悭貪,消弭貧窮;從利他來說,應利益衆生,遠離苦難。「持戒」,從自利來說,是對治毀犯,使身心清涼;從利他來說,不但傷害衆生,更應幫助大衆。「忍辱」,從自利來說,是對治瞋恚,使心安住;從利他來說,衆生難調難伏,故應忍辱負重,以悲心化之。「禅定」,從自利來說,是對治散亂,使心安定;從利他來說,不被衆生所影響,反要大衆生起安穩的心。「般若」,從自利來說,是對治愚癡,生起智慧;從利他來說,以方便善巧,教導衆生究竟解脫。「精進」,從自利來說,是對治懈怠,生長善法;從利他來說,對待衆生無怨無悔,直到得度爲止。菩薩雖行六度,心要無相行之,才是波羅蜜。
前面四弘誓願、四無量心已談過,今釋何謂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即衆度權巧方便的方法。「布施」,此乃結緣行;經由布施,衆生歡喜,願近佛法。「愛語」,此乃方便行;藉由交談,衆生心安,願聞佛法。「利行」,此乃利益行;利于衆生,容易接受,願受佛法。「同事」,此乃隨順行;融入衆生,獲得信任,願信佛法。《法華經》說「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者是。
有願則有「力」,有力則能「行」,故應先發「四弘誓願」,方能力行不退;菩薩行者,從初發心,直到成佛,皆要以「四無量心」爲本懷,方不致于入魔道;後依八正道,來行「六波羅蜜」,必然會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成佛!是爲度一切衆生解脫,故要善用「四攝法」來攝化大衆。
陸、結語
做人做事,首重腳踏實地,切莫好高骛遠,不務實際,像《中庸》說:「行遠必自迩,登高必自卑。」老子也說:「千裏之行,始于足下。」而修行之人,更應老實從孝道、人倫、因果、叁皈、五戒、十善、四聖谛、十二因緣,以致六度萬行,按照次第修起,不可眼高手低,故《地藏十輪經》說:「無力飲池河,讵能吞大海?不習二乘法,何能學大乘?先信二乘法,方能信大乘;無信誦大乘,空言無所益。」不要輕忽小法,而求大法,大人還是從小孩來。
鳥窠禅師曾向白居易說:「叁歲孩童雖曉得,八十老翁行不得。」空談高深的般若,妄說甚深的禅法,只是迷人口說,而非智者心行。若不修八正道(解脫道),何能務實六波羅蜜(菩薩道);若無知苦、滅苦之「出離心」,怎會發起菩薩救苦之「菩提心」。因此,發心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之菩薩行者,要格外慎思!
《修證次第》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