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证次第

  

修证次第

  

  

目次

  壹、前言

  贰、正见

  参、正行

  肆、正觉

  伍、正度

  陆、结语

  

壹、前言

  

修行者应清楚明白修证的次第:学道、见道、修道、证道、传道、成道,这六个阶段。未证果前,为学道位;证初果须陀洹,为见道位;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为修道位;四果阿罗汉,为证道位;弘法利生,教人见性,断集灭苦,解脱生死,为传道位;觉行圆满,福慧具足,为成道位。

  

举《周易》干卦为例,经云:「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干干,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六爻表次第,龙表行者,亦是佛性。学道位,即初九「潜龙」,应专心潜修,勿急作为。见道位,即九二「见龙」,见到法印,去除三结,三毒仍在。修道位,即九三「惕龙」,断除五下分结,余毒未尽,更应警惕,精进修持。证道位,即九四「跃龙」,十结尽断,无贪瞋痴。传道位,即九五「飞龙」,登上法座,为人宣说,人天善法、缘起法、无常法、无我法、无生法、四圣谛法、十二因缘法、六度波罗蜜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无量妙法等。成道位,即上九「亢龙」,法会圆满,因缘已尽,示现涅槃,见圣入灭,众生悔恼,求佛住世。

  

佛无成道之心,只是自性妙用,开示众生皆有佛性,其性无生,本自空寂。群龙不应依赖龙首,群龙应自飞;众生不应依赖诸佛,众生应自度。证法即见佛性,方是诸佛本怀,最为吉祥之事,故说:「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贰、正见

  

  

世间人要有正确的思想,才不会走歧途,故能发奋图强,积极进取,来完成自己的理想;修行人要有正确的知见,才不会走岔路,故能信愿坚定,勇猛精进,来达成此生的道业。

  

《杂阿含经》说:「假使有世间,正见增上者,虽复百千生,终不堕恶趣。」由此可知,正见的重要。何谓「正见」?即是离诸颠倒邪见的正观,了知世间与出世间缘起的智慧,透过三法印、四圣谛、十二因缘等教理,对内观察五蕴的身心、于外观察宇宙之万象,而获得正确的见解。

  

佛法的根本教义,即是三法印、四圣谛、十二因缘;而三藏十二部经典,皆从此三大纲领加以演绎。虽名相不同,其义是一致的。

  

四圣谛与三法印的关系:「诸行无常」及「诸法无我」,皆属于缘生、缘灭的有为法;「涅槃寂静」,远离无明缘起而入无生,属于无为法。「苦」「集」二谛,是世间的有为法;「道」谛是介于世间及出世间,所以包含有为、无为二法;「灭」谛,为出世间的无为法。「诸行无常」及「诸法无我」,便是知苦、断集、修道的三种圣谛;「涅槃寂静」,即是苦灭圣谛。

  

四圣谛与十二因缘的关系:现在的识、名色、六入、触、受,和未来的生、老死,等七项为苦的事实,即是「苦」谛;过去的无明、行,和现在的爱、取、有,等五项则为苦的原因,即是「集」谛;「苦」「集」二谛,是现实执迷的世界,为「流转缘起」。无明若灭,贪瞋便息,今生便能解脱生死,不必祈求来生或是他方净土,此为灭苦的结果,即是「灭」谛;要灭三毒,当修三学,行八正道,此为灭苦的方法,即是「道」谛;「灭」「道」二谛,是理想觉悟的世界,为「还灭缘起」。

  

何谓流转缘起?「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生相即是「流转门」。佛于《法华经》化城喻品说:「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因生无明、贪爱,所以生死轮回。

  

何谓还灭缘起?「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此灭相即是「还灭门」。佛说:「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因灭无明、贪爱,所以解脱生死。

  

此三者的关联,亦可解释为:十二因缘,是「苦」「集」二谛的内容;三法印,是「灭」谛的印证;八正道,是「道」谛的实践。

  

参、正行

  

  

人因不明白身、心、世界是缘起、无常、苦、空、无我,所以将五蕴执着为「我」,其他执为「我所」;因而有我见、我爱、我慢、我痴,衍生出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从此生死流转,忧悲苦恼。

  

佛陀说法的目的,是要止息众生的痛苦,而不谈跟「离苦」、「解脱」无关的议题。在巴利文三藏圣典中看到,佛陀对哲学性的问题并不回应。佛在《中部》说︰「我只教导苦与苦的止息。」

  

我们为何苦?因不了解五蕴无我,就是不认识自己,正像五祖所说:「不识本心。」所以六祖教人要:「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又为何不承认世间是苦?因不知五蕴无常,所引发一切苦,何乐之有。更不明白,来此世间的原由?因无明、贪爱所缘生,并非外力所创造。虽已知苦,却不知离苦之道?因未知四圣谛,未行八正道的缘故。

  

从理上来说,修行修心,所以不离「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将三毒之心,转为三学之心。从事上来说,一切修行不离八正道,不论是南传北传,显教密教,禅净天台,三乘一乘,皆要依循此解脱之路来修持,无一例外。

  

修行者于生活中,要净化其三业,尤为重要的是善护其心,因此要常存「正念」。将正念专注于四念处,此是南传行者的修法;以一句佛号为正念,此为净土行人的修法;以参话头为正念,此是禅者惯用的修法;以无住为正念,此是受持《金刚经》的修法。就像禅宗六祖所说:「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念不是没有念,而是念念无杂念,故无念即是正念,只是每位行者的所缘不同而已。

  

八正道藉由身口意,来勤修戒定慧。正见、正思惟,属「慧」学;正语、正业、正命,属「戒」学;正精进、正念、正定,属「定」学。修行应以智慧为主,慈悲为辅,戒律为基,才能正确的禅定。修行者应存「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才会与戒定慧相应,方能实践八正道。

  

四无量心的功能为:慈心生起,对治瞋心;悲心生起,对治害心;喜心生起,对治妒心;舍心生起,对治贪心;四心生起,自无痴心。至于三学的作用,可分为性、相来说明:从相上解释,神秀大师说:「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修行应从事相做起,直到成就时,便同惠能大师所说:「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此为见性的境界。

  

肆、正觉

  

  

一、四果次第

  

正见是因,正行是缘,正觉是果。若无解行并进的因缘,怎会成就正觉之结果。「声闻乘」有入流果,一来果,不来果和阿罗汉果等四果,「菩萨乘」有十地等。行者当按部就班,从小向大,由近至远,因为此生短暂,无常迅速,应知先后的目标:初果须陀洹,为近程目标;四果阿罗汉,为中程目标;地上菩萨,为远程目标;成就佛果,是学佛人的终极目标。当务之急应以初果为重,也最为踏实,若能证须陀洹,纵然还有七次的生死,但已入圣人之流,终会圆成佛道。

  

要证得阿罗汉,必须断十结,即是十种束缚,障碍了我们悟道。结使,简称为「结」;它能束缚众生的心、集结生死,而使你我不能出离生死流转的烦恼。就像一条绳子本来没有结,后来被打十个结,故失去它原来的样子;我们本来没有烦恼,因妄想、执着而产生无数的烦恼,故失去本来的清净。行者要一一解开十结,方能解脱自在,恢复本来面目。何谓十结?

  

1、身见:即我见也。执着五蕴身心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自我。

  2、戒禁取见:执取与解脱无关禁戒与禁忌。

  3、疑:对三宝及戒律产生怀疑。

  4、欲贪:对欲界的贪爱。偏重于情欲上的执取。当六根对六境时,对合意的起欲贪。

  5、瞋恚:当六根对六境时,对不合意的起瞋恚。

  6、色爱:对色界的贪爱。偏重于物质上的执取。

  7、无色爱:对无色界的贪爱。偏重于精神上的执取。

  8、掉举:即掉悔也。内心浮动,静不下来。

  9、我慢:潜意识执着有我,故内心与外境对立,而产生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分别、对待,这种错觉变成自我的傲慢。

  10、无明:愚痴也。于法不明了,对事理不明,以是为非,以邪为正,盲目冲动,造诸恶业。

  

初果圣者当断身见、戒禁取见、疑等三结;二果圣者断前…

《修证次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法总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