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證次第
目次
壹、前言
貳、正見
參、正行
肆、正覺
伍、正度
陸、結語
壹、前言
修行者應清楚明白修證的次第:學道、見道、修道、證道、傳道、成道,這六個階段。未證果前,爲學道位;證初果須陀洹,爲見道位;二果斯陀含、叁果阿那含,爲修道位;四果阿羅漢,爲證道位;弘法利生,教人見性,斷集滅苦,解脫生死,爲傳道位;覺行圓滿,福慧具足,爲成道位。
舉《周易》幹卦爲例,經雲:「初九:潛龍,勿用。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九叁:君子終日幹幹,夕惕若厲,無咎。九四:或躍在淵,無咎。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上九:亢龍有悔。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六爻表次第,龍表行者,亦是佛性。學道位,即初九「潛龍」,應專心潛修,勿急作爲。見道位,即九二「見龍」,見到法印,去除叁結,叁毒仍在。修道位,即九叁「惕龍」,斷除五下分結,余毒未盡,更應警惕,精進修持。證道位,即九四「躍龍」,十結盡斷,無貪瞋癡。傳道位,即九五「飛龍」,登上法座,爲人宣說,人天善法、緣起法、無常法、無我法、無生法、四聖谛法、十二因緣法、六度波羅蜜法,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無量妙法等。成道位,即上九「亢龍」,法會圓滿,因緣已盡,示現涅槃,見聖入滅,衆生悔惱,求佛住世。
佛無成道之心,只是自性妙用,開示衆生皆有佛性,其性無生,本自空寂。群龍不應依賴龍首,群龍應自飛;衆生不應依賴諸佛,衆生應自度。證法即見佛性,方是諸佛本懷,最爲吉祥之事,故說:「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貳、正見
世間人要有正確的思想,才不會走歧途,故能發奮圖強,積極進取,來完成自己的理想;修行人要有正確的知見,才不會走岔路,故能信願堅定,勇猛精進,來達成此生的道業。
《雜阿含經》說:「假使有世間,正見增上者,雖複百千生,終不墮惡趣。」由此可知,正見的重要。何謂「正見」?即是離諸顛倒邪見的正觀,了知世間與出世間緣起的智慧,透過叁法印、四聖谛、十二因緣等教理,對內觀察五蘊的身心、于外觀察宇宙之萬象,而獲得正確的見解。
佛法的根本教義,即是叁法印、四聖谛、十二因緣;而叁藏十二部經典,皆從此叁大綱領加以演繹。雖名相不同,其義是一致的。
四聖谛與叁法印的關系:「諸行無常」及「諸法無我」,皆屬于緣生、緣滅的有爲法;「涅槃寂靜」,遠離無明緣起而入無生,屬于無爲法。「苦」「集」二谛,是世間的有爲法;「道」谛是介于世間及出世間,所以包含有爲、無爲二法;「滅」谛,爲出世間的無爲法。「諸行無常」及「諸法無我」,便是知苦、斷集、修道的叁種聖谛;「涅槃寂靜」,即是苦滅聖谛。
四聖谛與十二因緣的關系:現在的識、名色、六入、觸、受,和未來的生、老死,等七項爲苦的事實,即是「苦」谛;過去的無明、行,和現在的愛、取、有,等五項則爲苦的原因,即是「集」谛;「苦」「集」二谛,是現實執迷的世界,爲「流轉緣起」。無明若滅,貪瞋便息,今生便能解脫生死,不必祈求來生或是他方淨土,此爲滅苦的結果,即是「滅」谛;要滅叁毒,當修叁學,行八正道,此爲滅苦的方法,即是「道」谛;「滅」「道」二谛,是理想覺悟的世界,爲「還滅緣起」。
何謂流轉緣起?「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生相即是「流轉門」。佛于《法華經》化城喻品說:「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因生無明、貪愛,所以生死輪回。
何謂還滅緣起?「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此滅相即是「還滅門」。佛說:「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因滅無明、貪愛,所以解脫生死。
此叁者的關聯,亦可解釋爲:十二因緣,是「苦」「集」二谛的內容;叁法印,是「滅」谛的印證;八正道,是「道」谛的實踐。
參、正行
人因不明白身、心、世界是緣起、無常、苦、空、無我,所以將五蘊執著爲「我」,其他執爲「我所」;因而有我見、我愛、我慢、我癡,衍生出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從此生死流轉,憂悲苦惱。
佛陀說法的目的,是要止息衆生的痛苦,而不談跟「離苦」、「解脫」無關的議題。在巴利文叁藏聖典中看到,佛陀對哲學性的問題並不回應。佛在《中部》說︰「我只教導苦與苦的止息。」
我們爲何苦?因不了解五蘊無我,就是不認識自己,正像五祖所說:「不識本心。」所以六祖教人要:「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又爲何不承認世間是苦?因不知五蘊無常,所引發一切苦,何樂之有。更不明白,來此世間的原由?因無明、貪愛所緣生,並非外力所創造。雖已知苦,卻不知離苦之道?因未知四聖谛,未行八正道的緣故。
從理上來說,修行修心,所以不離「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將叁毒之心,轉爲叁學之心。從事上來說,一切修行不離八正道,不論是南傳北傳,顯教密教,禅淨天臺,叁乘一乘,皆要依循此解脫之路來修持,無一例外。
修行者于生活中,要淨化其叁業,尤爲重要的是善護其心,因此要常存「正念」。將正念專注于四念處,此是南傳行者的修法;以一句佛號爲正念,此爲淨土行人的修法;以參話頭爲正念,此是禅者慣用的修法;以無住爲正念,此是受持《金剛經》的修法。就像禅宗六祖所說:「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爲宗。」無念不是沒有念,而是念念無雜念,故無念即是正念,只是每位行者的所緣不同而已。
八正道藉由身口意,來勤修戒定慧。正見、正思惟,屬「慧」學;正語、正業、正命,屬「戒」學;正精進、正念、正定,屬「定」學。修行應以智慧爲主,慈悲爲輔,戒律爲基,才能正確的禅定。修行者應存「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才會與戒定慧相應,方能實踐八正道。
四無量心的功能爲:慈心生起,對治瞋心;悲心生起,對治害心;喜心生起,對治妒心;舍心生起,對治貪心;四心生起,自無癡心。至于叁學的作用,可分爲性、相來說明:從相上解釋,神秀大師說:「諸惡莫作名爲戒,諸善奉行名爲慧,自淨其意名爲定。」修行應從事相做起,直到成就時,便同惠能大師所說:「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此爲見性的境界。
肆、正覺
一、四果次第
正見是因,正行是緣,正覺是果。若無解行並進的因緣,怎會成就正覺之結果。「聲聞乘」有入流果,一來果,不來果和阿羅漢果等四果,「菩薩乘」有十地等。行者當按部就班,從小向大,由近至遠,因爲此生短暫,無常迅速,應知先後的目標:初果須陀洹,爲近程目標;四果阿羅漢,爲中程目標;地上菩薩,爲遠程目標;成就佛果,是學佛人的終極目標。當務之急應以初果爲重,也最爲踏實,若能證須陀洹,縱然還有七次的生死,但已入聖人之流,終會圓成佛道。
要證得阿羅漢,必須斷十結,即是十種束縛,障礙了我們悟道。結使,簡稱爲「結」;它能束縛衆生的心、集結生死,而使你我不能出離生死流轉的煩惱。就像一條繩子本來沒有結,後來被打十個結,故失去它原來的樣子;我們本來沒有煩惱,因妄想、執著而産生無數的煩惱,故失去本來的清淨。行者要一一解開十結,方能解脫自在,恢複本來面目。何謂十結?
1、身見:即我見也。執著五蘊身心有一個永恒不變的自我。
2、戒禁取見:執取與解脫無關禁戒與禁忌。
3、疑:對叁寶及戒律産生懷疑。
4、欲貪:對欲界的貪愛。偏重于情欲上的執取。當六根對六境時,對合意的起欲貪。
5、瞋恚:當六根對六境時,對不合意的起瞋恚。
6、色愛:對色界的貪愛。偏重于物質上的執取。
7、無色愛:對無色界的貪愛。偏重于精神上的執取。
8、掉舉:即掉悔也。內心浮動,靜不下來。
9、我慢:潛意識執著有我,故內心與外境對立,而産生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等分別、對待,這種錯覺變成自我的傲慢。
10、無明:愚癡也。于法不明了,對事理不明,以是爲非,以邪爲正,盲目沖動,造諸惡業。
初果聖者當斷身見、戒禁取見、疑等叁結;二果聖者斷前…
《修證次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