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的探討
「四聖谛」爲佛教之基本教義,從佛先度五比丘,及最後涅槃度須跋陀羅,都是以四聖谛教導,故四谛之理,真實不虛,依此修行,定成聖道。初轉*輪,示相轉,爲上根者說,可修性;二轉*輪,勸修轉,爲中根者說,汝應修;叁轉*輪,作證轉,爲下根者說,我已修。
一、定義:苦果。凡是因緣和合的結果,必然有生有滅,因爲無常,故苦。
二、分類:分身苦及心苦;或是身心的內苦,外來的外苦。
叁、苦相:有八苦。1、生。2、老。3、病。4、死。(此四項屬于生命現象的苦或是生理的苦) 5、愛別離。6、怨憎會。7、求不得。(此叁項屬于生活現象的苦或是心理的苦)8、五蘊熾盛。(此項屬于人生現象的苦或是身心的苦)。
1、生苦:
生是苦的根源。生的人苦,被生的人亦苦。“生的人”有懷胎之苦,生産之苦,養育之苦,照顧兒孫之苦;“被生的人”有成長之苦,身心之苦,環境之苦,謀生之苦,競爭之苦,無常之苦。
2、老苦:
六根不明之苦,行動不便之苦,無人照顧之苦,身體病痛之苦,孤獨無伴之苦。
3、病苦:
身體之病,小至感冒,大致癌症;心理之病,從緊張焦慮至神經衰弱,而産生憂郁症、躁郁症,至精神分裂症;業障之病,如影隨形,百藥無用,折磨至盡。
4、死苦:
身有病痛之苦,四大分離之苦;心有願望未了之苦,不舍親人物欲之苦;死前有恐懼之苦,冤親債主索命之苦,死後有六道輪回之苦。
5、愛別離苦:
愛人分離之苦,親人分離之苦,知己分離之苦,至愛分離之苦(如人對物的感情),師生分離之苦,同窗分離之苦,道友分離之苦,同事分離之苦,生死分離之苦。
6、怨憎會苦:
埋怨之苦,不滿之苦,討厭之苦,憎恨之苦,仇視之苦,不愛之苦,排斥之苦,嫉妒之苦。
7、求不得苦:
希求,卻得不到(如健康);得到,卻終將失去(如財富);得到覺得不適宜,卻也抛不去(如疾病)。想求什麼?于身方面:求健康、長壽、美貌、身材等。于心方面:求清淨、快樂、喜悅、學問、智慧、滿足、如願等。于身外方面:財富、事業、家庭、人際、名譽、權位、尊重、肯定、包容等。
8、五蘊熾盛苦:
身心的痛苦。色蘊有生、老、病、死之苦。受蘊有憂、悲、苦、惱之苦。想蘊有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之苦。行蘊有念念不忘,執著之苦。識蘊有妄想、分別之苦。
四、苦性:
1、苦苦:遇苦生苦,故生苦受。
2、壞苦:遇愛而壞生苦,故生樂受。
3、行苦:諸行無常生苦,故生舍受。〈此苦爲佛所覺〉
五、應用:
1、言苦:己苦和人苦。2、言事:事情的産生。3、言相:一切的現象。
六、結論:
人生最大的苦,莫過于無知;人生最大的樂,莫過于已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