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擁有,只是一份使用權或保管權而已。佛教說財富是五家共有,或是天災,或是人禍,都會將它們化爲烏有。所以,這些身外之物是虛幻不實的,隨時都可能更換主人,而內在的精神財富才是我們真正可以依賴的無價之寶。
我們可能會失去財富,但不會失去智慧;我們可能會失去健康,但不會失去慈悲;我們可能會失去家庭,但不會失去愛心;我們可能會失去事業,但不會失去信仰。
如果智慧、慈悲、愛心和信仰也會失去的話,那只是由于我們不加珍惜而選擇了放棄,選擇了自甘墮落。我們歎息世風日下,歎息人心不古,事實上,這正是由于人們的精神世界貧乏所致。在今天,舊的價值觀被推翻了,新的價值觀卻沒有如期而至。在丟棄了“越窮越光榮”的口號之後,壓抑已久的物欲幾乎在一夜之間就被無休止地激發出來。隨著社會商業化的進程,人們的貪欲空前地膨脹起來:對奢侈品的需要,對財富積累的需要,對權利和虛榮的需要……這些需要是如此迫切,使我們來不及按部就班地去實現。俗話說,“財迷心竅”,當我們的眼中只剩下金錢的時候,不僅職業道德不見了,甚至倫理道德也不見了。
在金錢挂帥的旗幟下,很多人似乎已經忘卻了精神的需求。正是這種忘卻,使我們的內心處于嚴重的失衡狀態。爲什麼今天的人對物質的需求如此迫切?對財富的積累如此貪婪?就是因爲在我們的內心世界中,沒有明確的目標在指引,沒有崇高的理想在驅動,沒有堅定的信仰在支撐,甚至沒有道德的力量在約束。爲了追求物質財富,我們不僅忽略了精神財富,甚至以喪失精神財富爲代價。當我們的精神世界成爲一片廢墟之時,物質能否填補其間的空白?能否成爲我們人生的無悔追求?
失去物質財富,只會使生活受到暫時的影響;而一旦失去精神財富,不僅會影響到我們一生,更會殃及後代。不難想象,一個精神空虛的父母會給子女什麼樣的教育?一個見利忘義的長者會給後代什麼樣的影響?所以,精神文明建設並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因爲我們的所作所爲將直接影響到我們的未來人生,影響到我們的子孫後代,影響到人類的發展前景。
所以,我們要培養心靈深處的慈悲和愛心,培養生命內在的信仰與智慧。對于人生來說,這才是最重要的財富,才是永遠可以從中得到受益的源泉。
3、法財甚于世財
作爲佛教徒來說,除了追求世俗財富而外,更要追求功德法財。什麼是功德法財呢?那就是佛法。
在《華嚴經》中,佛陀告訴我們:“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衆生供養、攝受衆生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不僅供養如此,在我們所熟悉的《金剛經》中,佛陀還處處以較量功德的方式,告訴我們法布施的利益:“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于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人演說,其福勝彼。”所以說,無論是供養還是布施,功德法財都遠比世間財富更爲殊勝。
我們知道,世間的資産有固定資産和流動資産之分,事實上,所謂的固定資産也只具有相對的穩定性,房産會折舊,設備會損耗,它們的使用壽命都是有限的。如果說有什麼可以稱爲人生的固定資産,那麼只有功德法財才是當之無愧的。功德法財似乎是無形的,但它卻不會隨著我們的死亡而消失,不會隨著生命形式的轉換而失去價值。不僅如此,這善的種子還會不斷爲我們帶來豐厚的饋贈。從這個角度來說,法財對于人生的意義遠遠超過了有形的錢財。
佛經中處處強調法財遠比世俗財富的重要性。因爲佛法可以幫助我們解決人生的困惑,樹立人生的正確觀念;可以幫助我們解脫人生的煩惱,可以幫助我們開發生命中無盡寶藏。成就智慧,成就無量功德,這絕不是物質財富能夠代取代的。
七、結束語
很多人都認爲,財富是自由的保障,似乎有了錢就可以隨心所欲地生活。事實上,占有越多就越不自由。因爲欲望是被逐漸激發出來的,占有得越多,期待和牽挂也就越多。曾幾何時,萬元戶就是富裕生活的標准。可多少萬元戶因此滿足了呢?有了一萬,就會想著十萬,然後是百萬、千萬。往往是錢越多就感覺缺得越多,使生活不停地圍繞這個軸心運轉,從而忘卻了人生的根本。
有個比喻說,假如把財富、事業、榮譽、地位都比作0的話,健康就是前面的那個1。否則,即使擁有再多,也還是等于0。但我們常常意識不到這一簡單的道理,爲了掙錢毫不顧及身體。結果“年輕時以健康換金錢,年老時以金錢買健康”。那麼,健康是金錢可以買來的麼?金錢可以換來最新的藥品,換來精細的護理,但並不能保障我們的健康。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們爲獲取財富使健康遭受的損失固然是金錢無法彌補的,但我們爲謀取私利而使心理遭受的傷害就更難以愈合。欲望是無限的,財富卻是有限的。我們爲盡可能多地占有財富,不僅直接或間接地侵占了他人利益,也使我們自己滋長了重重煩惱。這些內在的傷害或許不會在短時間顯現出來,但它的影響卻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
所以,我們必須對財富有正確的認識。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懂得如法求財、合理使用;才能從容地駕馭它,而不是被它左右;才能成爲財富的真正主人。
《佛教的財富觀(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