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的财富观(二)▪P3

  ..续本文上一页得其宜;金、银、摩尼、珍珠、琉璃、螺贝、壁玉、珊瑚等藏,悉知其处,出以示人;日、月、星宿、鸟鸣、地震、夜梦吉凶、身相休咎,咸善观察,一无错谬;持戒、入禅、神通无量、四无色等,及余一切世间之事,但于众生不为损恼,为利益故,咸悉开示,渐令安住无上佛法。”

   由此可见,专业技能不仅是生存的必要保障,也是菩萨利益众生的增上缘。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如果我们有福报并且努力的话,无论学习什么专业,从事什么工作,只要奉公守法,都有致富的机会,都有成功的希望。

  4、如法求财

   前面说过,正命就是合理的谋生手段,也是修学佛法的八正道之一。将谋生方式作为修行的内容,足见其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生中的黄金年龄几乎都是在工作中度过。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将是最大的浪费;如果有意无意地造下恶业,就更是得不偿失。

   什么才是正命的生活呢?作为公民,我们不能违背法律的规范;作为佛弟子,我们还不能违背戒律的准则。在家居士必须遵循的十种善行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反之,则是必须避免的十不善行。在佛经中,还列举了十种非法谋财的现象。可叹的是,这些不法行为至今仍然存在,并继续危害着社会大众。

   一、窃取他财:以抢劫、偷盗、诈骗等方式窃取他人财物,或将拾取的财物据为己有。

   二、违法贪污:包括走私贩毒、倒买军火及收受贿赂、偷税漏税等等。

   三、抵赖债务: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欠债不还,以不正当手段抵赖自己的债务;一是侵吞他物,如故意倒闭或携款潜逃,从而侵吞他人的财物。

   四、吞没寄存:以欺骗性手段,非法占有他人寄放或委托管理的钱财。

   五、欺罔共财:在共同合作中,以巧立名目、伪造帐目等方式,将共同财产转移到自己名下。

   六、因便侵占: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公款,损公肥私。

   七、籍势苟得:利用职权替人办事,从中捞取钱财。

   八、经营非法:包括漫天要价、短斤少两等不正当经营手段。

   九、诈骗投机:包括造假贩假、以次充好等非法经营方式。

   十、赌博淫业:开设赌场或色情行业以牟取暴利。

   由此获得的不义之财,不仅会玷污我们的人格,遭受世人的唾弃,更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就像那对为黄金所害的父子一样,到付出惨重的代价时,已悔之晚矣。所以,我们一定要如法地追求财富。

   如法求财包括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正如佛陀告诉我们的:

   “积财从小起,如蜂集众花;财宝日滋息,至终无损耗。

   一食知止足,二修业忽怠;

   三者当储积,以拟以空乏。

   四耕田商贾,择地而置牧;

   五当起塔庙,六立僧房舍。

   在家勤六业,善修勿失时;

   如是修业者,则家无损减。”

   开源就是掌握各种谋生和致富的手段,节流就是勤俭节约、量入为出。同时,我们还要勤修善业、培植福田。只要做到了这几点,财富就会日益增长。

  五、合理的支配财富

  如果说赚钱体现了一个人的福报,那么,如何使用却反映了他的智慧。很多人可能觉得奇怪,花钱还需要智慧么?这个世界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太多的消费渠道,商店里琳琅满目的货架在热情地召唤着我们,媒体上触目可及的广告又为我们提供了选择和参考。但我们要知道,改善物质生活并不是花钱的唯一途径,更不是使财富发挥更大效用的最佳方案。世界上有很多富有的人,但既富有又能为人敬重的却不多。原因是什么?主要就是取决于他们如何使用自己的财富。在对待财富的问题上,有几种比较典型的例子。

  1、不合理的使用方法

  一类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吝啬鬼,他们珍爱金钱超过生命。即使拥有再多,依然舍不得以财富去帮助他人,不但舍不得造福社会,也舍不得给家人使用,甚至舍不得给自己享用。这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精彩的描述,如巴尔扎克塑造的老葛朗台及《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直到生死关头,念念不忘的依然是自己一生守护的钱财。对于这样的人来说,即使赚再多的钱,又有什么意义呢?他们只是财富忠实的保管者而已,当他们撒手西归之时,这些钱不能给他们带来任何一点利益。所以说,“身死留财,智者不为。”这种以积攒钱财、守护钱财为乐的方式是非常愚蠢的,当钱财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时,不过是些毫无意义的金属和纸片。

   另一种极端,就是挥霍无度的暴发户。改革开放后,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尤其是沿海城市,很多人骤然暴富,却没有承受这份财富的健康心态,于是乎得意忘形,以一味挥霍来炫耀所谓的成功,沉溺于穷奢极侈的生活方式之中。他们将人生当作一场及时行乐的游戏,觉得财富只有自己吃掉、花掉才真正属于自己,只顾自己拼命享用,却不愿为他人付出分毫。这样的行为同样为社会所不齿,因为他们只是在无端地浪费财富,也是在无谓地消耗自己的福报。

   还有一些人,虚荣心非常强,总是花钱做表面文章。即使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也要添置高档的用品,追逐时尚的潮流,为此付出再多也在所不辞,这也是错误的生活观念使然。在他们的心目中,名牌就是身份的体现,高档就是价值的尺度。人的基本生存所需无多,我们需要饮食维持生命,可能吃多少?我们需要衣服抵御寒冷,可又能穿多少?但我们为什么在衣食无忧之后还不能满足?因为很多需要已不再是为了生存,而是社会使我们产生的需要。我们吃饭,有时是为了吃给别人看,有时又是为了应酬需要而吃;穿衣也是同样,有时是为了炫耀,有时是为了工作交际而穿。所以,现代人的衣食住行,已经演变为用来攀比的道具。

   还有一些人,急功近利到盲目的地步,不惜孤注一掷,将所有家产用来作风险投资。他们不仅希望财富来得多一点,再多一点;更希望财富来得快一点,再快一点。而在这样一夜致富的渴望中,人们很容易丧失正确的判断能力,或是受骗上当,或是投资失策,最后落得倾家荡产的悲惨结局。

  2、合理分配财富

   如果我们拥有财富而无理财之道,那么,十分的财富或许只能发挥一分的作用,甚至使我们为其所害。如何合理地支配我们的财富呢?佛陀也在经典中为我们作了具体的指导。

   财富应分作四份。第一分用以保障家庭的日用开支;第二分用以投资增值,否则财富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三分用以储蓄,以备不时之需;第四分用以慈善事业,一方面回馈社会大众,一方面为自己耕耘福田。其实这也是一种投资,是对于未来幸福的投资,而我们能从中收获的,决不是有限的财富所能比拟的。

   哲学家西塞罗曾经说过:“追求财富的增长,不是为了满足一己的贪欲,而是为了要得到一种行善的工具。”只有将财富当作“行善的工具”去追求,才能使财富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如果社会上的每个人都能做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那么,人间就会充满温暖,许多社会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一味享用财富,福报总会有耗尽的一天,也就不再属于我们所有;一味地积蓄财富,也未必就能属于我们所有,因为货币会贬值,股票会下跌,银行会倒闭,即使将财产紧紧地锁在保险柜中,又能有几分保险系数?所以佛法认为,只有布施出去的钱财,才会真正属于我们所有。就像播下的种子,哪怕只有一粒之微,会为我们带来百倍、千倍、甚至千万倍的收获。

   在人生旅途中,我们既是收获者,也是播种者。只有不断地播种和耕耘,才能使我们“恒怀欢悦,身意牢固,诸善功德皆悉具足”,也才能为当下的人生和未来的解脱积累足够的资粮。

  六、从物质财富到精神财富

  现代人追求财富,总是停留在物质财富的基础上。以为拥有物质财富就有了人生的一切。其实物质财富只是满足人生基本的需要,人生的低级需要。一个人如果只会追求物质财富,那也只能说明他的生命层次是很低的;而只是停留在物质财富的追求上的人,他的生命层次永远都提高不上去。所以,一个人当他的物质财富可以满足基本生存的时候,他应该进而追求精神财富。

  1、何为精神财富

   在人类的文明进程中,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影响之深远决非物质财富可以比拟。回顾历史,无论是古罗马的繁荣,还是盛唐时的富足,都不再能为今天的我们提供任何物质帮助。保留下来并至今影响着我们的,是古圣先贤的精神感召,是历代智者的思想传统,是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

   佛陀的一生,身无长物,居无定所,却为我们留下了三藏十二部经典,为我们指明了趣向解脱的道路。在他的身后,一代又一代的追随者,都得益于佛陀留下的智慧,通过修学佛法获得了究竟安乐。除此而外,还有耶稣为我们留下的博爱精神,孔子为我们留下的仁义教育……无法想象,如果没有这一切,我们今天的文化会是怎样?我们今天的世界又会是怎样?

   在自然界的所有生物中,唯有人类同时拥有精神和物质的双重世界。飞鸟走兽都懂得为觅食奔忙,如果人类也仅仅是为了生存而生存,那和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当基本生存解决之后,我们对生活的感受,更多是来自于精神体验,它的平衡与否,正是决定人生幸福的关键所在。

   我们的精神世界,主要由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和人生经验组成。一个拥有美德的圣贤,不论处于什么样的时代,都能洁身自好;一个洞明世事的智者,不论遭逢什么样的人生境遇,都能从容面对。所以说,只要拥有充实的内心世界,我们就有能力抵御外界的一切干扰。

  2、精神财富甚于物质财富

   物质财富是外在的,虽然我们可能拥有房产、存折,拥有汽车、家电,但所谓…

《佛教的财富观(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