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財富觀(二)▪P3

  ..續本文上一頁得其宜;金、銀、摩尼、珍珠、琉璃、螺貝、壁玉、珊瑚等藏,悉知其處,出以示人;日、月、星宿、鳥鳴、地震、夜夢吉凶、身相休咎,鹹善觀察,一無錯謬;持戒、入禅、神通無量、四無色等,及余一切世間之事,但于衆生不爲損惱,爲利益故,鹹悉開示,漸令安住無上佛法。”

   由此可見,專業技能不僅是生存的必要保障,也是菩薩利益衆生的增上緣。俗話說:“叁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如果我們有福報並且努力的話,無論學習什麼專業,從事什麼工作,只要奉公守法,都有致富的機會,都有成功的希望。

  4、如法求財

   前面說過,正命就是合理的謀生手段,也是修學佛法的八正道之一。將謀生方式作爲修行的內容,足見其對于人生的重要性。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一生中的黃金年齡幾乎都是在工作中度過。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將是最大的浪費;如果有意無意地造下惡業,就更是得不償失。

   什麼才是正命的生活呢?作爲公民,我們不能違背法律的規範;作爲佛弟子,我們還不能違背戒律的准則。在家居士必須遵循的十種善行包括: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不貪、不嗔、不癡。反之,則是必須避免的十不善行。在佛經中,還列舉了十種非法謀財的現象。可歎的是,這些不法行爲至今仍然存在,並繼續危害著社會大衆。

   一、竊取他財:以搶劫、偷盜、詐騙等方式竊取他人財物,或將拾取的財物據爲己有。

   二、違法貪汙:包括走私販毒、倒買軍火及收受賄賂、偷稅漏稅等等。

   叁、抵賴債務:包括兩種情況,一是欠債不還,以不正當手段抵賴自己的債務;一是侵吞他物,如故意倒閉或攜款潛逃,從而侵吞他人的財物。

   四、吞沒寄存:以欺騙性手段,非法占有他人寄放或委托管理的錢財。

   五、欺罔共財:在共同合作中,以巧立名目、僞造帳目等方式,將共同財産轉移到自己名下。

   六、因便侵占:利用職務之便挪用公款,損公肥私。

   七、籍勢苟得:利用職權替人辦事,從中撈取錢財。

   八、經營非法:包括漫天要價、短斤少兩等不正當經營手段。

   九、詐騙投機:包括造假販假、以次充好等非法經營方式。

   十、賭博淫業:開設賭場或色情行業以牟取暴利。

   由此獲得的不義之財,不僅會玷汙我們的人格,遭受世人的唾棄,更會受到法律的製裁。就像那對爲黃金所害的父子一樣,到付出慘重的代價時,已悔之晚矣。所以,我們一定要如法地追求財富。

   如法求財包括開源和節流兩個方面,正如佛陀告訴我們的:

   “積財從小起,如蜂集衆花;財寶日滋息,至終無損耗。

   一食知止足,二修業忽怠;

   叁者當儲積,以擬以空乏。

   四耕田商賈,擇地而置牧;

   五當起塔廟,六立僧房舍。

   在家勤六業,善修勿失時;

   如是修業者,則家無損減。”

   開源就是掌握各種謀生和致富的手段,節流就是勤儉節約、量入爲出。同時,我們還要勤修善業、培植福田。只要做到了這幾點,財富就會日益增長。

  五、合理的支配財富

  如果說賺錢體現了一個人的福報,那麼,如何使用卻反映了他的智慧。很多人可能覺得奇怪,花錢還需要智慧麼?這個世界已經給我們提供了太多的消費渠道,商店裏琳琅滿目的貨架在熱情地召喚著我們,媒體上觸目可及的廣告又爲我們提供了選擇和參考。但我們要知道,改善物質生活並不是花錢的唯一途徑,更不是使財富發揮更大效用的最佳方案。世界上有很多富有的人,但既富有又能爲人敬重的卻不多。原因是什麼?主要就是取決于他們如何使用自己的財富。在對待財富的問題上,有幾種比較典型的例子。

  1、不合理的使用方法

  一類是大家都比較熟悉的吝啬鬼,他們珍愛金錢超過生命。即使擁有再多,依然舍不得以財富去幫助他人,不但舍不得造福社會,也舍不得給家人使用,甚至舍不得給自己享用。這在很多文學作品中都有精彩的描述,如巴爾紮克塑造的老葛朗臺及《儒林外史》中的嚴監生,直到生死關頭,念念不忘的依然是自己一生守護的錢財。對于這樣的人來說,即使賺再多的錢,又有什麼意義呢?他們只是財富忠實的保管者而已,當他們撒手西歸之時,這些錢不能給他們帶來任何一點利益。所以說,“身死留財,智者不爲。”這種以積攢錢財、守護錢財爲樂的方式是非常愚蠢的,當錢財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時,不過是些毫無意義的金屬和紙片。

   另一種極端,就是揮霍無度的暴發戶。改革開放後,一部分人先富了起來,尤其是沿海城市,很多人驟然暴富,卻沒有承受這份財富的健康心態,于是乎得意忘形,以一味揮霍來炫耀所謂的成功,沈溺于窮奢極侈的生活方式之中。他們將人生當作一場及時行樂的遊戲,覺得財富只有自己吃掉、花掉才真正屬于自己,只顧自己拼命享用,卻不願爲他人付出分毫。這樣的行爲同樣爲社會所不齒,因爲他們只是在無端地浪費財富,也是在無謂地消耗自己的福報。

   還有一些人,虛榮心非常強,總是花錢做表面文章。即使沒有一定的經濟實力,也要添置高檔的用品,追逐時尚的潮流,爲此付出再多也在所不辭,這也是錯誤的生活觀念使然。在他們的心目中,名牌就是身份的體現,高檔就是價值的尺度。人的基本生存所需無多,我們需要飲食維持生命,可能吃多少?我們需要衣服抵禦寒冷,可又能穿多少?但我們爲什麼在衣食無憂之後還不能滿足?因爲很多需要已不再是爲了生存,而是社會使我們産生的需要。我們吃飯,有時是爲了吃給別人看,有時又是爲了應酬需要而吃;穿衣也是同樣,有時是爲了炫耀,有時是爲了工作交際而穿。所以,現代人的衣食住行,已經演變爲用來攀比的道具。

   還有一些人,急功近利到盲目的地步,不惜孤注一擲,將所有家産用來作風險投資。他們不僅希望財富來得多一點,再多一點;更希望財富來得快一點,再快一點。而在這樣一夜致富的渴望中,人們很容易喪失正確的判斷能力,或是受騙上當,或是投資失策,最後落得傾家蕩産的悲慘結局。

  2、合理分配財富

   如果我們擁有財富而無理財之道,那麼,十分的財富或許只能發揮一分的作用,甚至使我們爲其所害。如何合理地支配我們的財富呢?佛陀也在經典中爲我們作了具體的指導。

   財富應分作四份。第一分用以保障家庭的日用開支;第二分用以投資增值,否則財富就成爲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第叁分用以儲蓄,以備不時之需;第四分用以慈善事業,一方面回饋社會大衆,一方面爲自己耕耘福田。其實這也是一種投資,是對于未來幸福的投資,而我們能從中收獲的,決不是有限的財富所能比擬的。

   哲學家西塞羅曾經說過:“追求財富的增長,不是爲了滿足一己的貪欲,而是爲了要得到一種行善的工具。”只有將財富當作“行善的工具”去追求,才能使財富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如果社會上的每個人都能做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那麼,人間就會充滿溫暖,許多社會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一味享用財富,福報總會有耗盡的一天,也就不再屬于我們所有;一味地積蓄財富,也未必就能屬于我們所有,因爲貨幣會貶值,股票會下跌,銀行會倒閉,即使將財産緊緊地鎖在保險櫃中,又能有幾分保險系數?所以佛法認爲,只有布施出去的錢財,才會真正屬于我們所有。就像播下的種子,哪怕只有一粒之微,會爲我們帶來百倍、千倍、甚至千萬倍的收獲。

   在人生旅途中,我們既是收獲者,也是播種者。只有不斷地播種和耕耘,才能使我們“恒懷歡悅,身意牢固,諸善功德皆悉具足”,也才能爲當下的人生和未來的解脫積累足夠的資糧。

  六、從物質財富到精神財富

  現代人追求財富,總是停留在物質財富的基礎上。以爲擁有物質財富就有了人生的一切。其實物質財富只是滿足人生基本的需要,人生的低級需要。一個人如果只會追求物質財富,那也只能說明他的生命層次是很低的;而只是停留在物質財富的追求上的人,他的生命層次永遠都提高不上去。所以,一個人當他的物質財富可以滿足基本生存的時候,他應該進而追求精神財富。

  1、何爲精神財富

   在人類的文明進程中,祖先爲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産,其影響之深遠決非物質財富可以比擬。回顧曆史,無論是古羅馬的繁榮,還是盛唐時的富足,都不再能爲今天的我們提供任何物質幫助。保留下來並至今影響著我們的,是古聖先賢的精神感召,是曆代智者的思想傳統,是源遠流長的文化積澱。

   佛陀的一生,身無長物,居無定所,卻爲我們留下了叁藏十二部經典,爲我們指明了趣向解脫的道路。在他的身後,一代又一代的追隨者,都得益于佛陀留下的智慧,通過修學佛法獲得了究竟安樂。除此而外,還有耶稣爲我們留下的博愛精神,孔子爲我們留下的仁義教育……無法想象,如果沒有這一切,我們今天的文化會是怎樣?我們今天的世界又會是怎樣?

   在自然界的所有生物中,唯有人類同時擁有精神和物質的雙重世界。飛鳥走獸都懂得爲覓食奔忙,如果人類也僅僅是爲了生存而生存,那和動物又有什麼區別?當基本生存解決之後,我們對生活的感受,更多是來自于精神體驗,它的平衡與否,正是決定人生幸福的關鍵所在。

   我們的精神世界,主要由道德品質、文化素養和人生經驗組成。一個擁有美德的聖賢,不論處于什麼樣的時代,都能潔身自好;一個洞明世事的智者,不論遭逢什麼樣的人生境遇,都能從容面對。所以說,只要擁有充實的內心世界,我們就有能力抵禦外界的一切幹擾。

  2、精神財富甚于物質財富

   物質財富是外在的,雖然我們可能擁有房産、存折,擁有汽車、家電,但所謂…

《佛教的財富觀(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