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延續無造作、不散亂的心?當煩惱來時又如何安住?
A: 比如:喝這杯茶時,我們還是可以心無造作、不散亂地把茶蓋打開、端起茶來喝。在心不散亂下,我們仍然能做任何的事。當心完全無散亂時,我們只需當下安住,不需依托特別的方法。這種安住可以非常短,像是1秒~5秒之間。比如:于講話中的間隔,心即可如是安住。這時,因心中不存任何希求、恐懼,反而能生起更多的妙想、創意。
平常我們的心總是會有很多的希望和恐懼,心中想的不一定說得出來,擔心別人會怎麼想…,總是會有許多的挂礙。當我們能安住于自心而不散亂時,也就不會有任何的恐懼、希求,也就不會像平常那樣該說的不說,不該說的說了一大堆。
當煩惱生起時,我們要能用這種方法來讓心安住,煩惱就會自然而然消失,爲什麼呢?因爲心的自性本無煩惱,煩惱乃是造作的産物。因此心只要無造作地安住,便能減輕煩惱。
Q: 以眼緣色的方式禅修時,眼睛專注在某一處稍久,視線就會模糊或專注點移動,這時該如何?
A: 當眼睛專注于一點時,有時會發現旁邊的視野模糊了起來,甚至遮住了專注點,或是那個專注點會跑來跑去…。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就要令心無造作地安住下來,在稍微安住之後,再繼續眼緣色的禅修,如是交替修持。
Q: 禅修時,五根等感官會覺知到體內的種種變化現象,應如何看待之?
A: 會這種現象産生,是因爲我們體內氣脈不通,所以對那些變化現象毋需希求或恐懼。禅修時,莫存任何希、懼之心。
Q: 這樣練習沒多久,就開始昏沈起來,該怎麼辦?
A: 若開始昏沈,就要把身體盡量坐正、坐直。若實在無法克製,可以起身,邊走邊修持,那也是個方法。另一種方法是將心安住在昏沈的覺受上——就看著自己的昏沈,把心安住其上。感覺快要睡著時,就去抓住這個昏昏欲睡的感覺,趕快覺醒起來。當再度看到這種昏睡的念頭,就再度覺醒起來,如是不斷地練習。如此一來,昏沈反而成了修持的助緣、依靠。
Q: 但是這樣坐沒多久,心就散亂掉了。
A: 初學時,的確無法支持很久,所以是從5秒、10秒、30秒或1分鍾開始練習。慢慢地,它就會自行拉長安住的時間。就像現在我們開始練習禅修,時常會發現心很快就散亂掉。這時,就要能立即覺知散亂,將自己拉回來,安住在這種無造作、不散亂的情境中。不一會兒,心又打妄想了,就再覺照、再把自己拉回來…。一開始都是這樣的,所以要不斷地練習。
Q: 練習安住于不散亂、無造作中,在禅修座中較容易把握,于下座後的日常生活中又應如何把握?
A: 這是需要練習的——每次安住個幾秒鍾,一而再,再而叁地練習,我們就能在行住坐臥中安住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