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止
修止是一切修持的根本,包含身之安住、心之修持二個重點。
毗盧七支坐法
禅修于身之安住,有所謂的“毗盧七支坐法”,它和氣脈關系密切。
人體有六個脈,分別關系到六種煩惱。要想減弱煩惱脈、增盛智慧脈的最好方法,就是讓脈自然運行,令其正向作用自然産生。比如:中國的太極拳或其他利用運動來修持氣脈的功夫,事實上都是透過身體的運動而令心逐漸寂靜下來;因身心修練而得健康。但這些透過造作來修練氣脈的方法,並不能幫助我們減弱煩惱脈、增長智慧脈。修練氣脈的最好方法就是讓氣脈自然運行。
七支坐法要點如下:雙腿結跏趺坐。能采金剛跏趺坐最好,若不能,則采舒適自在的坐法即可。雙手結定印,置于雙踝間之腿上。男衆右手疊在左手上,女衆左手疊在右手上,或是男女都將右手疊左手上。結印若不舒服,也可改爲掌心朝下、自然垂放在膝蓋上。(手臂若較短,則置于雙膝上方——以手、臂舒松爲度)
傳統說法:一切的萬法具備二種體性——方便和智慧,就如同鳥具備雙翼才能飛翔。一般而言,男性方便較盛,女性智慧較盛。就人體而言,右邊方便的脈較盛,左邊智慧的脈較盛。若能以適合自己的方式安置雙掌,將有助于禅修。雙肩自然舒展、放平、放松。雙臂不要緊靠身軀,應松舒而自成圓弧狀。脊椎中正平直如箭。坐姿最重要的即是保持身體中正平直,不要後仰、前傾或側彎。身體彎曲時,氣脈也會彎曲(易致昏沈)。
頸部中正、微收下颚。頭要不偏不倚、自然而放松地坐落在頸子上。這時下颚自然會有點微收,毋需用力收下颚。頸部兩側有脈,若張嘴、頭上仰,脈口也會張開,脈中的氣息便會不斷流動,煩惱氣也會擾動不息而使心無法安住。此外,當頸部歪斜時,身體也會不自覺地隨之傾斜。因此,當我們察覺到身體偏斜時,就要即時調正頸部。
雙唇、上下齒微開,舌抵上颚。嘴既非張得太開、也非緊閉;上下唇、齒間稍有空隙即可。能舌抵上颚最好,做不到也無妨。
眼張。要自然而放松地睜開雙眼,不要用力睜大眼睛或強迫雙眼定在某一視線上或時開時閉。可將視線順鼻尖往正前看、往上看虛空或向下看,此叁者可互換。眼睛是禅定顯現之門,修止時,雖可閉著眼修,但最好還是張開雙眼。閉眼修止,會覺得心較安定,卻容易陷入昏沈、甚至癡滯之狀態。閉眼禅修對日後的修持無益。修勝觀時,則須張開雙眼,這會使心清淨無礙。
修止
修止,梵文(音):奢摩他;藏文(音):息內。
“息”意爲“使平靜、平和”。亦即調伏我們失控的心——它總是爲煩惱、痛苦捆縛而不得自主、不能自在。
“內”意爲“保持、維持”。就修止而言,則指:心已變得調柔、具彈性,因此能自主而覺知。
修止者,心之安住也。什麼是其主要特質?覺知!若能保有覺知,就沒有什麼不能作爲修止的依托。
先前已介紹過二種形態的修止法:無所緣的安住法、有所緣的安住法。
“無所緣”的安住乃是修止的主要方法——只是單純地讓心放松地安住在它自然的狀態中。如此自然能平息妄念、煩惱;自然能令心變得調柔。
若一時不得其要,則可藉由練習“有所緣”的安住來令心專注。
修止之要,包含身、心二方面。
修止,于身之要點有七:
如前所說,于身,有所謂的“毗盧七支坐法”。若依方便道而說,它會是一種很直、很緊的坐姿;若依解脫道而言,它則是中正、平直、平衡、放松的自然坐姿。修止是采後說。
以此坐姿禅修,有助于氣脈平衡,因而能減緩老化、預防各種疾病。(若習于前傾而坐,除了容易昏沈之外,還容易引發許多的疾病。)以正確的坐姿禅修,自然能使心變得平和,有利禅修進展。
對初學者而言,依此七項要點(參前)習坐是非常重要的。因爲坐姿能穩定,心才容易安住。我建議各位每天能有半小時至一小時的時間,以此坐姿來禅修。其余時間,于日常生活中,就可采用較容易的坐姿來練習。
心 & 腦:
當今有許多西方科學家從事人腦研究,他們發現人腦中所謂的腦波、神經元、神經細胞和佛教經典中教授的氣、脈、明點相近似。
在嘉瓦喇嘛所主持的腦科學研討會中,專家們已發現:人腦的右半邊主導負面思想,左半邊則主導正面思想。密乘中則說:人體右半部如日,生諸煩惱;左半部如月,生諸菩提心、信心、虔敬等善法功德。
有些科學家則以樂團來比喻人腦之運作:樂團需要有優秀的成員,一如人腦要有健全的腦波、神經元、神經細胞才能運作。但樂團若沒有一位稱職的指揮家,團員再優秀也奏不出美妙的樂曲。于人腦,科學家已找到了那些成員,卻還未能找到那位指揮家。若依佛陀之教來說,心應該就是腦樂團的指揮家了。佛陀也說過:我們看不到心,它不在眼、耳、鼻、舌、身等感官所能感知的色、聲、香、味、觸之內。
以上,是談坐姿時引申到的相關問題。
人們總是問我:“一定得以那樣的坐姿禅修嗎?”對初學者而言,以正確的坐姿禅修確實很重要。它關系到我們體內氣脈的運作,氣脈又關系到我們的正、負面思想和情緒,乃至智慧的開顯。對于高度證悟的人而言,坐姿就無關緊要了,因爲他對身體的概念已完全消融。如果你也達到那樣的境界,便可以愛怎麼坐就怎麼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