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皈依的必要性、道理與學處

  上師:詠給明就多傑仁波切

  地點:臺北詠給菩提學院

  時間:2006/04/12 上午11點

  翻譯:妙融法師

  整理:噶瑪次仁桑母

   “皈依”是進入佛法的大門,皈依也是我們獲得解脫的種子

   皈依對“聲聞乘”的行者來說:如果有了皈依的話,在這世間的盡頭必定能夠獲得解脫。對于一位“菩薩乘”的行者來說:如果有了皈依,才能夠登入到初地。而對于一位“密乘”的行者來說:只有具足了皈依所獲得灌頂,才能夠說是真正具德具藏的灌頂,最好的情況是今生就能夠當生成佛,再不然的話也能夠在七世或十六世當中能成就佛道。所以除非你是完全的舍棄了佛法,或是升起了極大的邪見、舍棄了一切法。除此之外,你一旦皈依是必定會有一個很好的結果。

   “皈依”也是一切戒律的基礎

   如果我們升起“菩提心”在受持“菩薩戒”的時候,“皈依”也必需是建立在皈依戒之上才能夠有菩薩戒。在密乘中也是一樣的道理,在灌頂一開始你必需具備了皈依,你所獲得的灌頂,也才是具德具藏的灌頂。因此,這個“皈依”的修持,是對剛要進入佛門,剛開始的人、初學者來講的。因爲,在講到皈依時,任何人都有這個種子的,任何人都有想要快樂,不要痛苦的這個心,想要追尋快樂的這個心都有。而我們也提到說:我們隨時也都在皈依,只是皈依的對象不同,有的人皈依房子、有的人皈依車子,各種的都不同的。

   而爲什麼會要皈依這些呢?總歸來說“就是要獲得快樂,沒有痛苦”。就像海濤法師之前說的:有的人在找丈夫、有的人在找妻子,我們總是向外的,在找這個、找那個,就在找一個“心”能夠依托的對象。一個堅固的、穩定的對象,能夠抓取到的,這是每一個人都有的情況。可是,我們想要依靠、可以抓取的對象,“如果不穩固,而我在改變呢”?于是,你會感到很痛苦跟困難。對于一個初學者,能夠有一個究竟的對象、依托的對象,因此佛陀就說了一個“世俗谛”的皈依,也就是皈依叁寶“佛、法、僧”叁寶。而這皈依的對象是完全無誤的,當我們能夠依靠著這沒有錯誤的對象皈依的時候,于是我們就能漸次的,從輪回苦海當中出離出來。慢慢的,所有痛苦過患就都能漸次的淨除,一直到最後,我們終究能成就佛果,就算不是在今生發生的,也能夠漸次的獲得成就,如果能好好修的話,就能夠在今生獲得。然而,叁寶是絕對沒有錯誤,而且是非常珍貴跟重要的。也因此,就算只是跟他們只有一點聯系跟關系而已,那也是種下了很大的好處。

   這有一個故事:一只小蟲的故事。以前有一棵大樹,樹的葉子上有一只小蟲,這只小蟲正好黏在這片葉子上,這棵大樹下的旁邊有一條河流,這條河流往下流過去正好有一個大轉彎,這個轉彎的地方有一個佛塔。有一天,這片葉子枯萎了也就掉落下來,也就是這片有黏著一只小蟲的葉子。于是,這片葉子就順著水流,來到了大轉彎處,順著水流而轉了一圈,就因爲這樣的一個因緣,這只小蟲後來也成佛了。不過,它不是馬上就成佛,但這已經是種下了一個緣起了。

   而我們現在是獲得了皈依戒,這是比那只小蟲還有更大的功德利益的。而且甚至你們能獲得,整個大手印的教授與修持,這可以說是非常有大利益的。我們不僅是獲得皈依跟發心,而且也進入了整個大手印的修持跟道路,而這只小蟲也沒有皈依、也沒有發心,甚至也沒有禅修。

   還有另外一個故事:一只豬的故事。在一個草坪上,這個草坪是一個平坦的地方,沒什麼樹,也沒什麼石頭,但有一個佛塔。這個佛塔很老舊都裂了,這地方有一只豬。這只豬待著待著就下雨了,下雨時,這只豬就在泥巴中打滾,滾來滾去的全身就充滿著水水的泥巴,不久,太陽出來了,天氣就變的很炎熱,于是,豬身上的這些泥巴幹了之後就卡在它的身上,它就開始覺得很癢。這只豬就想辦法要止癢,它東看西瞧,看到一個塔,當然,它不知道那是個塔,它只是想要有一個地方可以止癢。于是,它就走到塔邊,它很高興、它身體蹭著這個佛塔,要把它身上的泥巴磨掉,它磨來磨去,于是身上的泥巴,就正好補到這佛塔的裂縫處,把佛塔的裂縫補上了。也因爲這小小的因緣,這只豬後來也成佛了。

   (學員問:有沒有比蟲快?)仁波切說:這只“豬”是比“小蟲”,快了五個小時又五分鍾…(哈!哈!!大衆笑…)

   因此,這個故事是要告訴我們:叁寶是多麼重要。

   然而,我們怎麼樣去“皈依”呢?佛是教主導師、法是道路、僧伽是走在這道上的友伴,對于這點我們要承認。要承認“佛”是教主導師,這即是皈依。

   “皈依”跟“祈請”是不一樣的。“祈請”是說:我遇到困難、有麻煩了,請您幫幫我;或者是說,我遇到痛苦,請您讓我沒有痛苦、除滅我的痛苦,這是“祈請”。而“皈依”呢,你不一定要做這樣的祈請,皈依即是“你承認、並且你依靠”各位懂嗎?

   “皈依叁寶”是顯密共同承認的對象,而對于密乘還建立在“叁根本”也是屬于皈依的對象。“叁根本”就是:加持的根本是上師、成就的根本是本尊、事業的根本是護法與空行,我們稱這些是屬于“世俗谛”的皈依。這是建立在“有一個要皈依的我、還有一個皈依的對境、以及一個另外皈依依靠的對象之上”這是“世俗谛”的皈依。

   而“勝義谛”的皈依,是什麼呢?即是:皈依自心的“如來藏”。

   皈依的方法是什麼呢?就是做心性的修持,稱這就叫“勝義谛”的皈依。這是明年要講的,所以你們得等一下。雖然說勝義谛的皈依,即是“心性的修持”,但是也有另外一種“相似符合”的說法,也就是認識到、知道我們自已有“如來藏”,也因此而升起一種無緣跟寬廣的心,對于自心的實相“如來藏”有一種尊敬、敬重的心,這即是一種相似勝義的皈依。所以“究竟的皈依”處,就是“如來藏”,這是在究竟當中的最究竟。

   所謂藏文的“佳”是“救”的意思,也就是藏文中“皈依”的第一個字“救護”的意思,也就是指“從痛苦輪回當中,能夠救護我們出離”。而當我們能夠究竟的了悟到心性的實相時,也就能真正從一切痛苦與恐懼中出離輪回。在“心性”上來說:一切衆生所具如來藏,是與一切諸佛無二無別,我們都有的,而且這個如來藏也同樣具備佛所有的功德,就是“大悲、大智、大力”的功德,是沒有任何的過患、染汙跟煩惱的,而這樣的一個如來藏,是我們都有的,此時當下就具足,這個如來藏不是在你的腦子裏、也不是在你的心裏。“如來藏”是無形無相的。這同一切諸佛的“如來藏”雖然我們都有,然而,我們卻沒有認識出來、不知道。首先不知道,然後也沒有認識出來,也不知如何的去修持,所以使得它的功德無法展現開發出來。

   現在,就要講一個手表的比喻。我手上的這個表,有多少的特性呢?這是問各位的問題。“能夠表示出時間”,是,能夠表示出時間,正是這個手表主要的特性。是的,而我有這個好表,因爲它總是能夠正確的指出時間來,是誰有?“是我有”是我的表,這只表是二十四小時都和我在一起,這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我有這個表,我也不需要再去買表了,我也不需要再跟銀行貸款買表,這個表是屬于我的,任何時候都是有的,本來是任何問題都沒有的。

   然而,有一個問題,沒有很多的問題,只有一個。這個問題就是:“我自己的表,我不知道;我自己的表,可是,我卻不知道。” 因此,我不知道時間。因爲不知道時間,所以也做不好工作,要不然就是太早到公司,要不然就是遲到。于是,這個老板就開除了我,我丟了工作,慢慢的我的房子貸款也付不了了,然後也沒錢買吃的了,在夏天也沒有冷氣可以吹,在冬天也沒有暖氣,慢慢的也沒有地方可以住,只能流落街頭,乞求別人給我們一點施舍。有時候,你請求別人說:“我有一個問題,你能幫我一個忙嗎?” 于是那個人就說:“什麼事?”你的問題就是:“現在幾點?” 如果是一個好心人,他會回答你,而如果是碰到一位稍微不好心的人,他可能會說:我沒有時間,告訴你時間。于是,你就變的非常的沮喪。有一天,你碰到一位好朋友,你還是問他同樣的問題。你的朋友突然跟你說:“你在問什麼呀!你不是有表。” 你就說:“我哪有表啊!你看我現在這麼慘。” 朋友就告訴你:“不!不!不!你有表的。” 于是,他就爲你指出了這個表:“你看!這就是你的表啊!”剛開始,你還有一點懷疑,這是表嗎?不是表嗎?于是,你的朋友就爲你介紹,是的,這是表,你看:這是一點,這是二點…。于是你慢慢的就知道,原來,這是表啊!可是,你還是不太會看表。因爲剛開始看時很困難,這是一點、二點、叁點…,好不容易學會看小時之後,開始練習看分鍾,這是五分鍾、十分鍾、二十分鍾…是慢慢的看,才看的到的。你爲了要看出現在是幾點鍾,你就要花上五分鍾的時間來看這個表。但是,慢慢的,你會越來越快,直到有一天,你一看就知道“喔!現在是:11點33分。” 慢慢的,你又找到工作了。你可以准時的上班,可以好好的工作,慢慢的也晉升了,貸款也可以繳了,可以住在有冷暖氣的房子,有很多吃的喝的,你就舒舒服服的在房子享受著。于是,這就有之前跟之後了,也就是不知道自己有表而流落在街頭的時後,以及你認識出表,而找到工作在房子享受的時後。

   我要問各位一個問題:在這二個時候,是第一個時候那個表的特色比較多,還是第二個時候那個表的特色比較多?“一樣多”。是的!“表”是沒有差別的。因爲都是我的表,我有這支表,表的功德特色就是表示時間。你不知道的時候,它存在著;你知道的時候,它也存在著。可是,差別在那裏呢?就是你“認不認識”的差別。你一旦知道認識出來,表就對你有用,表的特性功德就對你有用;而你一旦不知道、不認識表的時候,表的特性功德對你是沒有用的。所以,“不是你有沒有表的差別,而是你認不認識表的差別”。所以這是只有一個麻煩,就是“知不知”的麻煩,沒有很多的麻煩,就是一個麻煩。一旦能知道,慢慢表的功德就能展現。但是你也不會馬上就變的很富有,不會你一知道表呢,房子什麼的、馬上就都有了,你還是要練習怎麼去看表,而一開始時,你甚至還會懷疑它是不是表,然後慢慢的,你相信了,然後開始學會看表,慢慢的你的人生也就幸福了。

   因此,我們的實相“如來藏”就好比如是這只表,“如來藏”是誰有呢?是你有。而這如來藏它的功德是什麼呢?它是具備大悲、大智和大力的,它是離一切障礙、二障都清淨的、是離一切過患、離一切煩惱跟染汙的,這是你的功德。但是,一開始沒能認識出來,之後又不知如何去修,于是便處于輪回之中。就好像那個流落于街頭中行乞之人一般,沒吃沒喝沒得住,夏天熱的就好像身在炎熱地獄;冬天就冷,好像在寒冰地獄一般;沒有吃、沒有喝的就好像餓鬼道的衆生;然後想要的一直得不到、不想要的一直得到,就好像是處在人道的衆生一樣。于是,你就一直在輪回當中轉著,而這一位好朋友,他就好像是教主佛陀或者是上師一樣,他指示了我們一條道路,當你進入了這條道路之後,你就能夠成佛。然而,當我們成佛的時後,我們的本質實相,不會因此而變的更好,爲什麼呢?因爲,它一開始就是好的。因此,對于這個實相真理能夠知道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說“如來藏”,就是“我們內在的皈依處”。

   而至于“皈依”後,我們要怎麼做呢?有很多學處的說法,例如:相聞叁學處、成就叁學處…等等這樣的說法很多。但最主要的有叁個:首先,皈依叁寶之後,就要對叁寶升起虔敬跟信心、並承認叁寶,這是指“皈依佛”之後;而皈依法之後,也就是要帶著一個善,舍棄一切想要傷害別人的心,總是要能保持著善心,這是“皈依法”;而“皈依僧”之後呢?我們自己要做自己的引導者,也就是你不要隨意聽信惡人的話,例如:有人要你去殺人,你就毫不考慮的去做了,這是不行的。你要自己導引自己到善法正道上,能夠自己導引自己去做一切的善行,去除一切的不善行不善業。

   這就是皈依的必要性、皈依的道理,與皈依的學處。

  

  

《皈依的必要性、道理與學處》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修止—于身之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