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3年4月29日
地點:高雄智慧林中心
整稿:臺灣《法露》雜志
生而爲人,如能利用寶貴人生聽聞法教,並落實于生活中,至爲重要。接觸佛法並加以運用,一般而言,需由淺入深分叁個階段。首先需認知輪回之苦。衆生身處輪回之中,不斷的受到生、老、病、死以及怨嗔瞺、愛別離等等的不幸,不斷輪轉,無法自拔。但問題是,縱使如此,衆生卻不知如何出離此輪回夢魇。
爲了解脫輪回痛苦,皈依是初步。皈依分爲兩種──外皈依與內皈依。外皈依指的是皈依的對象──佛、法、僧叁寶。佛是我們的導師;法是我們出離輪回之道;僧是我們修行之道上的伴侶。這是我們在皈依前,對叁寶應有的基本認知。然後向叁寶祈請,幫助我們解脫輪回,究竟成覺。故外皈依即是以叁寶爲我們依怙的對象。而內皈依則是能夠認知我們本具之佛性,與佛無二無別,清靜無染。
皈依的另一層意義是消除我們的煩惱、痛苦與無明。但真正能去除以上者,在于我們心的自性。但既然我們已知心性如此重要,也了解到它即是我們的如來藏,爲何仍在輪回中受苦呢?原因在于我們無法真正的認知如來藏的真義,也不知如何修持。解決以上的問題,需賴方便與智慧二法門。方便指的是外皈依,所皈依的對象是釋迦牟尼佛、無量光佛、藥師佛等諸佛。原因是諸佛已證得如來藏,並了知一切,而我們仍是無明衆生。藉由向諸佛的祈請,以啓發我們本具之如來藏,並由此得到諸佛的加持,使我們也能證得如來藏。依止外皈依必須對諸佛生起信心,才能得到諸佛的加持。因爲諸佛所具的功德無量,一般而言,諸佛之無量功德分爲叁種:遍知、大悲、與大力。
諸佛由于證得如來藏,故具有遍知的能力。其心性如同一渾圓透徹的水晶球,一切事物均如實的反射其中。包含我們現在在此聽聞法教,諸佛亦能完全了知。不僅如此,于一彈指之間,整個宇宙虛空衆生的行爲,諸佛亦能完全知曉。一旦衆生成就佛果,其遍知能力亦如同諸佛一般,無有分別。此遍知之能力在諸佛之中,不會有能力、層次與高低之分。只要證得佛果,其遍知能力是完全一致的。這說明了我們的心性如來藏(佛性)和諸佛的心性如來藏(佛性)無二無別。雖然我們現在還無法做到如諸佛般的遍知能力,但只要我們如法而行的修持,就已種下了成覺的種子,終將如諸佛一般,成就佛果。
一旦成覺之種種下,終有成就的一天。因此,有一個故事是這麼說的。在一片沒有樹木與水草的荒漠之中,有一座年久失修並已龜裂的佛塔。佛塔附近有一小泥水溏,有一只豬因爲天氣炎熱而跑進水溏戲水驅熱。戲水完後,這只豬爬出水溏,全身因爲沾滿泥漿,又被太陽曬的渾身發癢,而跑到佛塔龜裂的牆邊摩擦皮膚止癢。這個動作使得它身上的泥漿沁入牆縫而無意中修補好已龜裂的佛塔。這雖是無心之作,但卻仍種下修複佛塔的功德之因,這件功德,終使這只豬,于日後成就佛果。目前我們能在此莊嚴的佛堂聽聞法教,四周佛像圍繞,更有此殊勝因緣與叁寶相遇,必能在精進修持之後,圓滿成覺。雖然在修行的過程之中,或許因爲懈怠而有所退步,但成佛的種子已經種下,此成覺之因必能于日後幫助我們成就佛果。
我們成就佛果後該做些什麼呢?我曾問一位弟子這個問題,他說會痛哭一場。我問他爲何如此?他的回答是當他成覺後,因爲具有遍知的能力。而會看到所有的衆生都正在輪回受苦,因此而痛哭。事實上,諸佛遍知的能力是了知一切,但並不會因爲了知而帶來痛苦。因爲痛苦之因是我執、煩惱與幻想的二見,成覺之後已不具此痛苦之因,故展現的是無苦、永恒之大樂。
諸佛所具足的第二種功德力是大悲,此種悲心如同母親深愛自己的獨子一般,甚至是更超越的施予一切衆生。此種大悲,遍及一切六道輪回衆生,無論其對諸佛敬或不敬,都無法減損諸佛之無量悲心。
諸佛所具足的第叁種功德力是大力。此大力分見于其身、語、意叁身之中。在“身”方面,諸佛可隨緣,隨形化現在每一位需要的衆生之前,以方便度化;亦可于轉瞬之間,將整個宇宙虛空藏于其指縫之中,以展現他身形無礙之大力。在“語”方面,諸佛所言一切,皆能如實成就。即使預言叁千大千世界瞬時成空,亦能辦到。在“意”方面,任何衆生意念諸佛,祈請加持,諸佛之“意”,亦能助其成就。此時或許你有疑惑,既然諸佛具有如此無量的叁種能力,祂們爲何不當下救祜我們于天災、疾病與諸多不幸的苦難之中呢?因爲佛陀也曾說過,當業果成熟時,無任何之力可以轉圜。就如同我昨日曾對各位所做的舉例,當一個人于明日正午即將壽終正寢時,屆時即使你祈請阿彌陀佛的加持,長壽佛的灌頂,藥師佛的靈藥,或大至勢菩薩的除障,也喚不回其即將壽終之定業。換言之,定業如果能改,我們也不會至今仍身陷輪回之中,早就已成就佛果,而且輪回之中也不會再有一位衆生了。但如果你心中又有“定業既然如此,何須修行。”的想法,那就不對了。因爲你之所做的一切善行,包括虔誠與信心,也都是一種業──能帶給你加持的一種善業。因此在我們的修持之中,如果你的祈請願力範圍很小,則其加持亦小;如果願力中等,則得中等加持;如果願力無量,則得無量加持。
一般而言,沒有任何佛陀不能救祜與導引的事物。皈依佛是無誤之抉擇,而一般神祇則亦如同我們一樣,尚未解脫輪回,無法帶領我們究竟解脫。當我們向佛陀祈請時,就好像當我敲響在我面前的木魚一樣,敲的力量愈小,則回響愈小;敲的力量愈大,則回響愈大。雖然這個木魚雕刻精美,但如果你不去敲它的話,它是不會有回響的。因此,你的祈請必須虔敬有力,它會帶給你相應的加持。一旦我們能夠了知諸佛所具之前述叁種力量,則將更能生起虔信之心,並能去除我們在祈請與修持時所産生之疑惑。當一般弟子在祈請時,會幻想此時佛陀是否有空聽我們?或者想到佛陀是否現在正忙于他事而無暇眷顧?更甚者,以爲大聲念誦或擊鼓,佛陀才聽得到,其實這些都是不實的。無論你祈請與否,佛陀皆完全了知。事實上,由于諸佛的大悲心,無論何時何地,對衆生的觀照與救祜皆無分別。能夠有此認知,則你對諸佛的一切祈請才更具意義。
一個弟子對于諸佛的功德了解與否,對其皈依與祈請的效果,會有極大的差別。譬如,當我們祈求消除當前的天災、疾病、戰爭等等不幸時,當然會有幫助的。但如果那已是業果成熟之相,則佛陀也無法改變它。但經由你的祈請,仍會對你日後的修持有所助益。不過如果我們的祈請願力非常狹隘,而定業又是如此的強大,就會如同一個天秤的兩端,放置了非常懸殊比例的物品,是難以達到平衡點的。但總而言之,向諸佛不斷的祈請仍是會利益你的修持。即使暫時無法見到,在往後,甚至來世,終將對你有所幫助。但僅爲自己的利益而祈請諸佛,其效果是非常有限的。我們所祈請的應該是希望遍虛空界一切衆生皆能祛除一切痛苦,達到究竟快樂成就,這才是我們祈請時應該做的。
前述所言,當定業顯現時,即使諸佛都無法消除。能解定業者,唯自己而已。避免不善定業的發生,應多行善因。但如果疾病、死亡等定業生起時,我們做空性的觀修,了解自性以破除一切幻相,亦能淨除我們的業力。故自身的修持與善因的造作,才是根除惡業的根本方法。剛才所說一個人于正午即將過世的比喻,是指一個沒有修持者而言。但如果是對一位修持良好,已有證解的修行者而言,則會有所轉化。
另外,祈請時,不可心存過多的希求與恐懼。譬如幻想說自己的祈請是否有很大的加持或功德,我們不應有此念頭。一旦祈請完畢,應將所祈請之事放下,勿在乎其結果與利益。如此才可真正得到有力的加持。如果我們所遭遇到的災難只是現前的障礙與因緣,則透過祈請,很快就會消除與轉化。
以上所講爲“皈依”的部份。第二部份是“發心”。發心的目的在開展、開闊我們的心,因爲大部份的時侯,我們的心量都非常的狹隘與閉鎖,因此使我們變得毛躁與不安。譬如一只猴子突然闖進這間莊嚴安靜的佛堂,它原本可以安安靜靜的坐在這的,但因它的習性使然,總是會到處跑跑,抓抓弄弄的,把每一個地方搞的亂七八糟。這就像我們的心一樣,不斷的四處追尋,自找麻煩,給自己帶來很多的煩惱。因此,整個世界最大的痛苦來源即是我們的心。因爲一切的苦樂皆源于心之造作,而非外境的顯現。不明白于此,誤認外境爲苦樂之源而欲求心之快樂于外境,正是自尋煩惱。煩惱使自心愈見狹隘。在西藏有這麼一個對狹隘之心的比喻。“狹隘之心如同酥油,遇熱融化,遇冷則凍。”我們的心亦如同酥油一般,隨著外境的影響不停的起伏,完全無法自主。我們執著外境的心愈是強烈,其反彈力量所帶來的煩惱亦愈強大。正是所謂爬得越高,摔得越重。欲想開展放寬我們的心量,應發慈心、悲心與菩提心。如能開展我們的慈悲心與菩提心,則無論我們身處何境,即使生活只能溫飽,亦能帶給我們快樂,甚至于未來世,迅速成就佛果。
菩提心的修持方法,首在觀照自心。初步先從慈心與悲心開始,漸進而發菩提心。我們可以先從自己做起,觀察自己的行爲如何?是否像剛才說的酥油一般?當人們贊美我們的時候,我們是否很快樂?尤其現在人們說你長得很苗條的時候,一般都會很高興。或者人們在批評你的時候,你是否很生氣?尤其說你長得太胖的時候,你心裏一定很不舒服。但以前在西藏、印度,有一段時期人們卻以肥胖作爲審美的標准。因此你可以看出,這些美醜、是非的標准,以及它所對你心裏愉悅與否的影響,皆是心的造作與自己的認知,沒有一定的准則。但也由此了解到衆生欲求快樂,不願痛苦…
《學法初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