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本性。但問題是我們的心量狹隘,易受到外境影響,且只顧到自身的感受,忽略他人的想法。以上種種使我們的心不斷産生嫉妒、傲慢、嗔恨、快樂、痛苦與恐懼等等諸多煩惱。如果你能了解到每一個人的想法都和我們一樣想要快樂,不要痛苦,你的心量就會變得更寬廣與無懼。反之,你只顧到自己,就會變得非常敏感。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對你而言都會斤斤計較,爲自己帶來更多的煩惱與痛苦。如果這種心態持續下去,由于個人的關系,不但爲自己帶來不斷的麻煩,更會進一步的影響到你周邊的親友、父母、兄弟與子女,使他們也跟著受累。如果一個國家領導人也是如此的話,則會帶給整個國家不幸與災難。因此,由于自己的狹隘心量,而影響所及到的周邊環境,其煩惱與痛苦的苦果,最後終將反擊到自己身上。
因此,我們可以了解,煩惱經常是由一件很小的事物,或對事物錯誤的認知所引起。譬如用餐時,桌上放了一盤辣椒。有人說吃辣椒好,有人說吃辣椒不好,爭來爭去,最後吵起架來,弄得大家不愉快。其實喜歡吃辣椒的人就吃,不喜歡吃辣椒的人就不吃,各取所需,不是很好嗎?又譬如桌上放的杯子。有人說放前面一點好,有些人說放後面一點好,爲此而僵持不下,吵了起來。其實前後只差幾吋,並不影響什麼,實在沒有必要爭執。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很多煩惱都由像上面所說的小事引起的,就如同每一個人都想快樂不要痛苦一樣。一旦我們對此有所認知,則應隨時觀照自心。當煩惱生起時,看著它,毋需隨之起舞,亦毋需對之壓抑,只要知道它是煩惱就好。事實上,如果煩惱生起時,能知道它是煩惱就已經有很大的功德及利益了。由于我們平日處事,常常都在自己的煩惱上任事。由于自己的嗔恨、嫉妒、傲慢等等與自我的心態,常常看人不順眼,把他人當作仇人一般。因此,久而久之,沒有人會喜歡我們,願意來聽我們說話或幫助我們。但如果我們能站在他人的立場,爲他人著想,則情勢馬上逆轉而受到他人的歡迎,願和我們接觸並幫助我們。即使我們有一兩個敵人,但因大多數的人都喜歡我們並與我們爲友,那一兩位敵人對我們也起不了什麼作用,無法傷害我們。
當我們能夠想到一切衆生都和我們一樣欲求快樂不要痛苦時,漸漸的,我們就會更進一步的,希望一切的衆生皆能遠離痛苦,得到快樂。當然,開始時還很難做到。但我們可以從我們身旁的親戚朋友做起,然後擴及到你所接觸到的人們,最後再擴展到一切衆生。這就是“慈”無量心與“悲”無量心。慈心的定義是給他人快樂;悲心的定義是拔除他人的痛苦。然後我們修持菩提心。因爲自己欲求快樂,不要痛苦,是個人之事。而他人的欲求快樂,不要痛苦,是指無量的衆生。因此相較之下,衆生的快樂更爲重要。我們至今仍然受苦于輪回之中,就是因爲我們一切只想到自己,不爲他人。而諸佛菩薩之所以能出離輪回,具有大智、大悲與大力的能力,即是過去以利他之行而成就的。一旦我們亦能效法諸佛菩薩的利他之行最後亦必能成就。所以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心念利他,他力亦自利”。就如同利益百姓的領袖,使國家興盛受人愛戴,自私不顧百姓生活的領袖,受人唾棄是一樣的道理。
今天我們進入佛門修持,其目的即是希望盡虛空界一切衆生都能離苦得樂,這就是菩提心。而我們所希求諸佛菩薩的加持,護法的保佑等等,都不如我們能生起菩提心時對自己的加持與護祐來得大。雖然我們不能有此妄念分別,但一念菩提心,確實能退祛一切不詳之靈的傷害。但如果一心只想到鬼神是否會傷害你,這種妄念仍是不好的。譬如一只渾身是傷痕的小牛,因爲身上傷口很多,很容易受到鳥蟲蟻蠅等的傷害。如果是一只健康強壯的牛,就不容易受到傷害。同樣的道理,如果你心智健全,即不容易想到鬼靈等的傷害。反之,整天妄想會不會有鬼靈或無形生物會迫害你,就會如同渾身傷痕的小牛一樣,很容易受製于它們。一旦如此,只要心想它們也和我們一樣,都在輪回中受苦,並想欲求快樂,爲此對它們生起悲心,亦可祛除它們對你的傷害。以上所說,是爲菩提心。
有了以上初步的了解,我們將繼續講的是有關于初步的禅坐修持方法。練習禅坐時,首先將身體坐直,不可彎曲與左右傾斜。然後觀照自心與諸佛菩薩一樣清靜無染。要想觀照此無垢之心,應做到心無造作,這即是“止”。“止”之禅修能夠做好,進而可以修持導引心性的“觀”修。但如何才能安住于不造作的心呢?事實上很簡單。它就像似你在外面忙碌奔波了一天之後,回到家坐在椅子上,長歎一聲氣的感覺。此時你已將全身放松,安住于椅子上,不須再去想什麼,但心不散亂。它是一種放松中的不散亂。放松中的不散亂並非要你去想放松什麼,或不放松什麼,而是任其自在,無所意念。此時即使有念頭生起,也毋須跟隨念頭想下去;更毋須想辦法去抑製念頭,知道那是念頭即可。讓它生起,隨它滅去。保持心之覺醒。我們現在可以將心放松,練習一下這種靜坐。...(以下爲靜坐時間)...。
各位剛才靜坐了一會兒,是不是覺得很輕松,一點也不困難?事實上,它比吃飯、睡覺還容易。吃飯還要事前准備,睡覺也要准備床鋪,而靜坐只需安住于自性即可。但也毋須特別在意自己是否已經放松而刻意去擺正自己的輕松姿勢,以平常心爲之即可。靜坐時,有些人可以坐的較長,有些人可能坐幾分鍾,有些人只能坐到幾秒鍾。但這些都無關緊要,重點是要能持之以恒。久而久之,那點滴的幾分幾秒的禅坐,亦能如同水滴般,彙集裝滿容器,生起禅定。問題是有時候看似太容易的事,反而不敢相信是可能的。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也可以教一些有所緣禅修(藉助外物的禅修),因爲前面所講的無所緣的禅修太過容易讓你難以置信。因此我們用有所緣的禅修,來幫助無所緣的禅修。
一些修持已久的弟子都會念誦六字大明咒、度母咒或藥師佛咒等等的本尊咒。如果都不會的話,可以念最簡單的“嗡 阿 吽”咒,它是一切咒語的精華,“嗡”是諸佛身的精華;“阿”是諸佛語的精華;“吽”是諸佛意的精華。嗡 阿吽一字一字仔細專注的法念,吽字的念法,收尾音時,雙唇不要閉起來,不然會變成“吽母”的音。這個咒語不僅是用口念誦,更重是的用“心”去持誦。而念“嗡瑪尼白美吽”六字大明咒時,亦可用心持誦。事實上,我們僅是用心持誦這些咒語,即可讓我們增長福德資糧,生起禅定,獲得極大的利益。現在我們可以用此法來練習一下禅坐.... (練習)....(“輕聲”現在把心放下安住,不念咒亦可)....
以上是練習禅坐的第二個方法。從開始講的“皈依發心”,然後是“禅修”,最後我們要講的是“回向”。回向的方式是觀想諸佛菩薩在我們面前生起,因爲一旦當我們有了修持的信心,諸佛菩薩便如實的在我們面前現起。祂們對我們完全的了知。我們的持咒、經忏、繞塔、禅修等一切的修持功德,均將回向給遍虛空際一切衆生。這種回向亦如同諸佛菩薩們過去所做的回向一樣,希望一切衆生遠離疾病等不幸的痛苦,早日成就佛果。回向後,再觀想諸佛菩薩對你說:“汝願皆成”。此時,你當生起歡喜心。如果能做到如此的回向,則即使我們在修持的過程中偶發的嗔心等等的煩惱念頭,都不會産生惡業的結果。我們的善法善業卻會無時無刻,不斷的增長。反之,如果我們的修持不做回向的話,則我們的嗔心等等的煩惱,將會減損我們的功德。
無論你這一生幸福與否,但向諸佛菩薩們祈請是沒有錯誤的。祂們是我們確實的依估與皈依處所,超過任何你的親友。我們無始以來一直輪轉于輪回,無法自拔。問題就在于我們無法找到真正能讓我們解脫輪回痛苦的依怙處所。而諸佛菩薩確能帶領我們解脫輪回。
希望以上所講的修持,能讓你在今生真正的去實踐。每日早上醒來,向諸佛菩薩們皈依祈請,或僅是祈請亦可,都對你有極大的幫助。如此,除了你的定業以外,任何現前的障礙與魔障都能被消除。即使是因過去世所造之業,而于今業果成熟而現報時,亦以平常心看待。另外,每日保持一顆善心與利益他人之心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勿忘利益遍虛空法界一切衆生的菩提心。這些修持,在行住坐臥間,都可以去做,甚至在開車時,這些修持也能助你將車開得非常平穩。一顆寬廣的心,不論身在何處,均是無礙。
最後在就寢前做回向與祈請。你可以想像一天所做,一切的事物都不停的轉換,如同無常,無法事事盡如人意與順遂。這些都帶給我們很多的煩惱與困難。如果這些困難是能挽救的,則盡力去做,不用擔心。如果不能解決,自怨自衰也無用處。就好像現在有些人喜歡做股票,看到指數曲線往下掉,心裏很擔心。但你的擔心並不會使這曲線往上反轉的。如果你的擔心與哭泣能有效的使它反轉的話,就去做吧!因此,這種擔心不但沒有利益,反而有所傷害。由于這些沒有意義的擔心,使我們無法靜心思考,解決事情。遇事應理性思考,運用智慧與方法,盡己之力去解決,但其結果非我們所能掌握。能解決自然是好,不能解決,那也是定業使然。能有此認知,則無論是世間法與出世間法,都能處理得很好。如果一直沈溺于哀傷與煩惱,是無濟于事的。因此希望各位遇到任何事,都能以寬廣輕松的心情面對。
今天的開示到此爲止,現在將今天所請的功德回向給一切衆生。
《學法初步》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