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五十二集▪P4

  ..續本文上一頁也。故曰於爾所世,無我相雲雲。】

  這是菩薩,不像我們凡夫。我們凡夫修了無量劫,門都沒入,小乘須陀洹從來沒證得過,大乘菩薩初信位沒有證過。如果要證得這個位次,就不是凡夫;證得這個位次就位不退,不是凡夫。無量劫的修行,從來沒有證得過。爲什麼沒證得?不肯放下。現在想不想證得?想,想你就得真幹。還是舍不得,還是放不下,那個想是空想、妄想,不管用!問題是要真正放下。現在要求往生,什麼時候往生?告訴諸位一個老實話,什麼時候把這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什麼時候就往生了。現在放下現在就往生,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佛經上講得沒錯,淨宗法門若一日,一日功夫放下了,一日就往生。往生不難,很容易!難在你不肯放下,那就沒有法子。

  菩薩已經證得菩薩的果位,在果位當中,還要用這麼長的時間,偏重在忍辱波羅蜜上。忍辱要做到什麼時候圓滿?要做到行無所事,就圓滿了。心裏面確確實實一絲毫的分別執著都沒有了,這個忍才算是圓滿。前面所講,歌利王割截身體,那是圓滿之相,受這樣大的侮辱,這是一般人決定不能夠忍受的,他也若無其事。爲什麼能若無其事?因爲菩薩四相沒有了,四相放下了,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這些事情發生跟沒發生不是一樣的嗎?一般人做不到,這個身體是我,因爲執著我,那個割肉就很痛;如果不執著這個身是我,那割他爲什麼我不痛?割他你不執著那是我。如果這個身體不執著是我,拿來割跟割別人不是一樣嗎?與自己毫不相幹。對那個割的人,歌利王恨不恨?無人相;無人相,那個怨恨也沒有了。自己沒有痛苦,也沒有看到可恨之人;無衆生相,衆生相是指這些事,真的所謂是叁輪體空。《般若 經》上常講,「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他忍辱度,真的證明圓滿了。我們爲什麼忍受不了?因爲有我相、有人相、有衆生相、有壽者相,四相具足,你怎麼能受得了!可是諸位要曉得,那個四相是假的,不是真的,是你堅固的執著而已,不是真有四相,假的!事實的真相是什麼?是刹那九百業因果報的相續而已,確確實實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佛把這個理、事實真相,給我們說出來了;說出來之後,我們現在這個錯誤的觀念太深,無量劫來養成習慣,這就叫習氣太深,執著這個錯誤的見解,習氣太深。要常常想佛這句話,使這個印象在我們心裏變得很深很深,産生了作用,發生了效果,於一切法都知道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的心就清淨,自自然然就看破、放下了。明了一切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是看破,事實真相看破了,一切都不執著;一切都不計較,放下了。看破、放下,這個生活得大自在,哪有苦?

  你沒有修不知道。我過去那些生活,別人看到苦,太苦了!日子不能過!而我一天到晚快樂得不得了。我每天都笑嘻嘻的,見到任何人都歡歡喜喜的,非常快樂。我還告訴別人,我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你們哪個人能跟我比?快樂到一天只吃兩個饅頭、一碟鹹菜,真快樂!爲什麼?我不求人,人到無求真快樂。你們生活很富裕,你要曉得你付出了多少代價,哪有我這麼自在、這麼快樂,沒有憂慮、沒有煩惱、沒有牽挂,你說多快樂,誰能相比?別人看到苦,是他不懂、他愚癡,不了解事實真相。明了的時候,入進去,才曉得這個生活是真自在、真解脫,哪有苦!我看這些衆生一個一個吃得肥肥胖胖的,真苦!一天到晚煩惱憂慮重重,那個真苦!愁眉苦臉那個樣子,哪有我們這麼自在潇灑。

  【觀門之般若 ,行門之舍忍,爲學道要門。】

  所以這一次講《金剛經》,我也講得很歡喜。爲什麼?對大家的確是需要。真的,沒有智慧不能解決問題。觀就是觀念,我們的想法看法沒有智慧不行!沒有智慧,想錯了、看錯了。行門當中就是要施、要忍。六度也好、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也好,離開了施與忍,一願都不能成功,都是假的。天天念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喊破喉嚨也枉然,沒用處!能夠在施忍上下功夫,這個十願自自然然就不一樣,你聽到、念到,你心裏面起的感應、起的反應當然不同,它有啓發的作用,的確有功德、有利益。所以,舍與忍是行門的大根大本。

  我學佛,實實在在講,的確是得利於一開端就掌握這個方法,這是章嘉大師教給我的。我二十六歲,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我才知道佛法是好,原來以爲佛法是迷信,根本就不能接近,這才曉得佛經裏面有世間最珍貴的東西。方老師介紹給我:學佛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聽了這些話,才開始跑寺廟。跑寺廟的目的何在?去找佛經。那個時候的臺灣,佛經非常非常稀少,外面買不到,所以只有在寺廟裏面借佛經,借來看、借來抄。我接觸到經典大概一個月的時間,這是我運氣很好,就認識了章嘉大師,接受他老人家的教導。我頭一天跟他見面,我向他問了一個問題,這是我講了很多次,有不少同修知道,新來的同修沒有聽到,多講幾遍,你們腦子裏的印象深一點,有好處。第一天見面我就向大師請教說:我知道佛教好,但是有什麼方法能叫我一下就入進去?我向他請教這個問題,他看著我,看了半個鍾點,才說了一個字:有!說了這個字,他又不講話了。大概停了十五分鍾,跟我說了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所以我一入佛門,就在這上下功夫,章嘉大師就把這個傳授給我了。看得破,放得下,聽起來也不難懂。我接著就向他老人家請教:從哪裏下手?他大概隔了有十幾分鍾,說了兩個字:布施。那一天印象非常深刻,永遠不會忘記。第一天見面,跟他大概坐在一起有一個半小時的樣子,就說這幾句話。大師,你看他整個人的神情都在定中,那個威儀叫人尊敬,非常穩重,行住坐臥都在定中。我們從來沒有看到過這樣的人,所以對他自自然然起恭敬心。我告辭出門的時候,他老人家送我到大門口,拍著我的肩膀告訴我:我今天跟你講六個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我就真聽話了,真的去學布施,難舍能舍,這慢慢的舍。舍了六年,只剩下換洗衣服、一床鋪蓋,其他都沒有了,舍得幹幹淨淨,舍光了。被他講中了,真的六年舍光了。舍光了,得到什麼?得到一點智慧,心很清淨,對於一切事理很明了,還有一些事情好像預先能夠曉得,一、兩個月以後有什麼事情發生,好像都會知道。舍,舍就得;不舍,你就得不到。那個時候大師教給我這個方法,我敢去做,實在講也是得力於《了凡四訓》。《了凡四訓》我看了不少遍,知道因果報應。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命裏面有的盡管舍,舍了它還會來;命裏沒有的,怎麼求也求不到,我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有人說:你統統舍,你明天吃飯怎麼辦?我說明天還沒到,著急幹什麼?不需要打那個妄想。可是我從來也沒有餓過一天,天天吃得也還不錯,住得也很好,我的修學功夫沒有間斷。相信業因果報!

  【衆生之爲衆生,因有貪瞋癡叁毒。般若 治癡。】

  叁毒煩惱,癡是根,因爲愚癡他才貪,因爲癡他才有瞋恨。如果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怎麼會有貪瞋?所以貪瞋癡那個根是愚癡。愚癡就是無明。般若 是對治愚癡的,而舍是對治貪的,忍是對治瞋的。你有智慧,又能夠修施忍,就能把貪瞋癡這個病根拔除了。病根拔除,叁善根就出現,無貪、無瞋、無癡。所以有叁善根的人,一定有般若 ,一定有看破放下,一定有施忍。

  【叁毒之病根甚深,非多多修舍,貪何能破。】

  這是真的。我們這個習氣是無始劫以來的,所以確確實實要很長的時間修布施。我那個時候六年是第一個階段,布施得一點力;真正完全放下,心裏頭什麼都沒有了,這是最近一、兩年的境界,這談何容易,幾十年的功夫!要不認真努力這樣去做,你怎麼會做得到?忍辱,

  【非久久修忍,瞋豈能除。】

  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心裏還難過,這個比布施更難!我大概也是於冥冥當中有佛菩薩加持,我這個忍辱是沒學佛之前學來的。在學校念書,跟一個同學學的。這個同學現在在不在我都不曉得,好像是四九年離開之後,再也沒有消息了。他姓白,白振寰,是我同班同學。我在學校念書,在學校裏是風頭人物,學校從校長下至工友,全校同學沒有一個不認識我的。我知名度很高,不但是我學校人各個認識我,那時候在南京念書,南京中上學校都曉得我,很有名!習氣跟袁了凡一樣,喜歡挖苦別人,喜歡作弄別人。我這個同學比較老實,所以我常常欺負他,常常侮辱他,常常說他的壞話,他統統能忍,實在是了不起。我處處都說他的壞話,他在處處都贊歎我。一個學期,還是一年以後,我被他感動了,真正了不起。所以我就學了他這套本事,以後在社會上做事,別人欺負我什麼的,我會忍,我跟他學的。這是在沒有學佛之前,十幾歲的時候學了這套本事。所以一般人認爲我很有修養,我從小學了這一招,這一招很管用。譬如有些人什麼小事情或者是得罪了,他來罵你一頓、侮辱一頓,我能夠笑嘻嘻的不還口,盡管讓他罵,罵半個小時、罵一個鍾點,他罵累了他不罵了,以後見面還是好朋友。他要是發瞋恨心要打我,我就先躺在地下讓他打,他打了幾下,他不知道怎麼辦,所以我這一招厲害。他要打,我不還手,打不下去,不打他又下不了臺,這個很厲害。如果對打,那愈打愈起勁,兩敗俱傷。我這一招一表演,別人一看,某人他的修養好!你看,我這個知名度就愈高,愈被人贊歎了。這個都是跟那個同學學來的。在這個社會上不吃虧,不跟任何人結冤仇。縱然是意見不合過不去的,最後都變成好朋友。所以以後學佛之後,才曉得佛門這個忍辱高明。什麼都能忍,沒有不能忍的事情,何必跟人計較?人家占一點便宜,讓他去占,我們歡喜;他得利益,他生歡喜心,我也歡喜,這樣才行。決不要認爲我們吃了虧,沒有吃虧的,沒有上當的。你把這些理事都看得清楚,你才曉得佛法這個修法你會很歡喜去修、很認真去做。對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在事業上、在前途上決定有幫助,會一帆風順,得許許多多人的幫助。這是非久久修忍,瞋豈能除。

  【然若非精修般若 ,具足叁空之智,以去其著相分別之愚癡,則舍忍亦終不能成就。】

  這是真的。布施跟忍辱,如果沒有高度的智慧,都是有限度的。唯有高度智慧現前,他不著相了。我人衆生,就是所有一切物相,看得都非常之淡,毫無留戀之意,這是般若 智慧。

  【余度亦有名而無實矣】

  余度是持戒、禅定等,般若 其他的,這是般若 之外,就是其余的五度,要是離開般若 波羅蜜,離開真實的智慧,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這個余度是涵蓋了菩薩修學的一切法門,都不容易得力。如果講功夫得力,一定要開般若 智慧,一定要在施忍這兩個科目上痛下功夫;而且還要相當長的時間精進不懈,我們功夫才得力,才能夠一帆風順。今天就講到此地。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五十二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