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五十叁集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第五十叁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23-053

  請掀開經本第一百二十面,第二行,看注解第五段。

  【著相便是叁毒,故當離相舍忍以拔除之。行人當知所先務也。】

  這一小節是教給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除障的方法。《般若 經》我們從開講以來,也講了不少座,對於世尊在本經裏面的開示,多少都能體會到一些。世尊在經裏頭自始至終都教給我們要離相,所以著相就錯了,只要心裏面有絲毫的執著,無論是世法、無論是佛法,著就錯了。錯在哪裏?一著就有能著、所著,於是四相宛然,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全都在。既有我相,一定就有我貪、我癡,《唯識論》所講的「四大煩惱常相隨」,叁毒就在其中,所以著相就有叁毒。也許你在著相當中,沒有感覺到你有貪瞋癡,那是粗心大意,有貪瞋癡自己不能發現,還以爲自己沒有,貪瞋癡都沒有了。如果真的貪瞋癡沒有了,必定是轉末那識爲平等性智,你有沒有轉?沒轉過來!沒轉過來就決定是凡夫,既是凡夫就決定是四大煩惱常相隨。佛叫我們覺悟,覺就是般若 智慧。這叁毒煩惱如何能把它消除掉?離相、舍、忍這叁個科目,六波羅蜜裏面這叁種。離相是般若 波羅蜜,這是看破,真的看破了,般若 智慧是看破。看破之後要放下,舍就是放下,布施波羅蜜就是放下;放下之後,心裏面若無其事,那就是忍,心裏面清淨自在,忍辱波羅蜜成就了,這叫真正能夠消業障。

  「行人當知所先務也」,行人是修行人,所先務這叁個字,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最先下手之處,我們修行最先從哪裏下手?就是要從離相、舍、忍,所以佛在這個經裏面,把這叁條講得特別多,特別的詳細,原因就在此地。如果不從這個地方下手,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這一生當中都不能成就。也許同修要問,臨命終時才聞到佛法,十念往生的,他具不具這個條件?具足。他要不具足這個條件,不能往生。臨命終那一刹那,或者是前一、兩天,聽到善知識的教誨,叫他萬緣放下,他一聽明白了;告訴他西方極樂世界的好處,他懂了,明白了,他才肯離相。真的心裏面所有一切憂慮牽挂統統放下了,舍!心裏面幹幹淨淨一念不生,忍辱!忍成就了;然後這一句阿彌陀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所以一念十念能往生。如果不具備這叁條,那個佛念得再好都不能往生,這是說臨終十念的人也具足這叁條。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你什麼時候具足,你什麼時候覺悟,你什麼時候就得自在。現在你明白了,你肯放下了,你現前就得自在,就得安樂,心裏面幹幹淨淨、一塵不染。佛法修學講效果,實在講太快太快了,世間人常常講現實,說實實在在的話,論現實,世出世間沒有任何一法能比得上佛法現實。特別是般若 淨土非常現實,只要你有一分功夫,你馬上就有一分的收獲,確實能夠叫我們得到身心自在,確實能幫助我們往生成佛。所以這是特別強調從這裏下手,看破、放下、忍辱。

  【若心取相,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

  取相,這個取字用得好,十二因緣裏面愛、取、有;取就是執著,就是我想得到,想得到這個念頭就是取。佛教給我們要發願,發願跟取,裏面有差別的。譬如發願,我們要得一心不亂,我們要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有這個願心,沒有願心怎麼能成就?願以導行。但是你心裏急著:「怎麼我今天還沒有得一心?我念了幾個月,一心還沒有得到?」那你就著相,那是取相了,那不是發願,跟這個願完全不一樣。人發願是有一個方向、有一個目標,一味向這個方向去走,至於走到哪裏根本不問,心裏頭完全沒有這個意念,水到渠成,他自自然然就得事一心不亂,得理一心不亂,自然就成就了。所以願是方向、是目標,我們這一生有一個修學的方向,有一個修學的目標,一味往前精進,其余的一概都不問,這個叫願。念念希求,那就是貪欲,那就錯了,不能把取著跟願混淆不清,那怎麼個修法?所以取相,必定就著了四相。

  【心有分別,便是無明,便違平等一真法界。】

  可見得一定要清淨心才與一真法界相應,一念、一心與諸佛所證的境界就相應;不能有二念,不能有二心。有疑惑不能得一心,有夾雜不能得一心,有間斷不能保持一心。淨宗念佛的標准是淨念相繼,淨是不懷疑、不夾雜,相繼是不中斷,那才會有成就。所以心裏面起念就錯了,古德常說:「開口便錯,動念即乖」,乖就是錯誤,一動念頭就錯誤了。

  【故發菩提心者,應無所住焉。】

  真正發菩提心,也就是真正心裏面覺悟了,菩提心就是心裏覺悟了。心覺悟了怎麼樣?覺悟了,他心清清淨淨、一念不生,一個妄念都沒有。即使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這個佛號綿綿密密,一字一句都不會念錯,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裏頭有沒有念?沒有念。念阿彌陀佛、想阿彌陀佛怎樣?想阿彌陀佛還是個妄念。我不想阿彌陀佛,我想阿彌陀佛這四個字怎麼樣?也是妄念。但是這個妄念,如果沒有其他妄念,只有這一個妄念,可以念到功夫成片,可以念到事一心不亂,不錯了,能往生!用別的妄念不能往生。但是不能得理一心不亂;如果到理一心不亂,阿彌陀佛四個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裏面既沒有佛相,也沒有四個字的字的相,真的是「應無所住」,這四個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而生其心」,那樣才能夠念到理一心不亂。當然這個不是我們凡夫能做得到的,我們凡夫今天就是著相念佛,行!這帶業往生,那個不著相就不帶業了,我們現在帶業往生。

  爲什麼有人念佛還要觀想佛像?原因就是妄念除不掉,念佛的時候妄念還是很多,雜念還是很多,怎麼辦?觀佛像,念阿彌陀佛,想阿彌陀佛的像,因爲你專心想阿彌陀佛的像,其他的雜念就沒有了,所以這是過度時期可以用。我現在有這個病要吃這個藥,我這個病沒有了,藥也就不要了。你的心裏面很清淨,沒有雜念,就不要作觀了,不要再想佛像了。如果心裏面有雜念,可以,可以用這個方法幫助,這是一段的時期,不是永遠是這樣的,諸位一定要記住,一定要曉得。初學的人雜念、昏沈,決定免不了,這種方法可以對治,幫助我們對治雜念、對治昏沈,使我們的功夫逐漸逐漸能夠得力,這是好的。再看底下這段經文,下面這一段闡明說法的真實義,這是總結前文,結成無住發心,這段文很重要,請看經文:

  經【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經文的語氣,佛是慈悲懇切至極,勉勵我們、勸導我們要發心,勸發菩提心。我們看注解:

  【前雲:離一切相則名諸佛,是約證果說。】

  從證果這一面來講,離一切相那就是諸佛。諸佛的意思前面都說過了,從圓教初住一直到如來的果地,都是諸佛。如來果覺前面四十一個位次,在《華嚴經》上稱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是分證佛,如來這個果位叫究竟佛。分證佛、究竟佛都是佛,都離相,四相都沒有了,四相、四見都離了。能夠離四相、四見,最低限度都是圓教初住菩薩,已經證得分證佛,天臺六即佛裏面的分證佛位。

  【離一切相以修六度,是約修因說。】

  它這個講法,一個是講證果,一個是講修因。證果雖然證得圓初住,分證佛位,可是你要知道,分證佛位的階級有四十一個位次,初住、二住、叁住,一直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如果不修,上面的位次證不到!所以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要不要修行?要修。如果不認真、不努力的去修,成不了究竟佛,所以他要修。他怎麼個修法?離相修六度。諸位到這裏應該明了,離相修六度是什麼人修的?法身大士。他要修多久才能成佛?叁大阿僧只劫。叁大阿僧只劫是對他們講的,不是對我們講的,我們沒資格。就好比讀書,四年就可以拿到大學文憑,學士學位,四年。四年是對一般人講的嗎?不是,不是對小學生講的,不是對中學生講的,是對大學一年級學生講的。諸位要曉得,叁大阿僧只劫是對誰講的?圓教初住菩薩講的,是對他講的,他再有叁大阿僧只劫,他一定成佛。第一個阿僧只劫,他修滿叁十個位次,一共是四十一個位次,第一個阿僧只劫他可以修滿叁十個位次。第二個阿僧只劫修滿七個位次,初地到七地。第叁個阿僧只劫,修滿叁個位次,愈往上面愈困難。這叁大阿僧只劫不是籠統講的,我們有分嗎?沒分!我們差得遠。幾時我們證得圓教初住,那就有分,從那一天開始,是這麼回事情;所以不能搞錯,這是對哪個講的。

  【此節經文即承其義】

  這是承前面的意思,前面是講「離一切相則名諸佛」,這是分證佛,分證佛一定繼續不斷離相修六度。離相修六度,也是佛門常說的「無功用道」。我們凡夫修行都著相,你能離得了相嗎?離不了,起心動念都是相。你今天拜了多少拜佛?我拜多少拜佛,我相、人相、衆生相統統具足。你今天念多少卷經?你今天念多少句佛號?不都著了相嗎?我們要問,法身大士他們修是怎麼個修法的?他們根本沒有起心動念,哪裏還有言語好說的,這個境界好難懂。從前李老師跟我們講這一段,他舉了一個例子,可是這個例子大概在中國的人懂,住在外國恐怕都沒有辦法懂,體會不到。外國科技發達,帆船沒有了,但是在中國內陸還有帆船。帆船它快要到岸的時候,那個帆下下來了,阻力就少,快要靠岸要用竹竿撐船把它撐到碼頭旁邊去。可是將要到碼頭,還有個一、二十尺的樣子,竹竿也放下了,統統放下了,那個船慢慢的、自自然然的靠岸。統統都放下了,那個自自然然靠岸,那就是無功用道,法身大士修行就是這樣的,一點意念都沒有,他修六度萬行。我們行船,扯上帆是著相,拿上那個竹竿撐還是著了相;統統放下,不著相了,船還往前面走,比喻無功用道,是那麼個境界,我們無法想像的。所以法身大士修行,我們都無法想像,從這個比喻當中能體會到一點味道。決定不能作意,與道完全相應。什麼道?與自性…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五十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