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第五十四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23-054
請掀開經本一百二十一面,最後一行:
【若相離得一分,清淨心便顯現一分。最初離得一分時,名初住菩薩,亦名正定聚。】
我們先看這一句。這是大乘菩薩的境界,全是以本經的標准來說。相就是指的四相: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說能夠離得一分,這一分是說微細的一分,不是說粗顯的執著。如果要是講粗顯的執著,阿羅漢已經離了,阿羅漢破了我執,斷見思煩惱,他還有法執,法執未破。我們要問,誰執著法?我執沒有了,誰執著法?當然還是有我,如果沒有我的話,什麼人去執著法?這就是講的界外微細的無明。阿難在楞嚴會上所講的「微細執著」,就是這個意思;這就是四十一品無明。我們不說初住菩薩,我們講等覺菩薩,有沒有我執?沒有了,我執沒有,決定沒有。他還有最後一品生相無明,誰執著?還是有個我。沒有我,誰執著?沒有我,就沒人執著了。由此可知,極微細的執著,是要破最後一品生相無明,真的沒有我執,四相破盡,幹幹淨淨,確確實實沒有了。真如自性圓滿的顯露,那叫究竟圓滿的佛果。諸位在此地決定不能夠誤會,認爲是我們一般講的我執、法執,這裏頭有粗細層次不一樣,這是微細的執著。破一分,清淨心就是真如本性,就透出一分,我們講明心見性。
最初離得一分時,這叫初住菩薩,這是圓教,諸位要記住,圓教。如果是別教,最初離得一分時,是初地菩薩;別教初地,圓教初住。我們這部經是屬於圓教的大乘,不是屬於別教,統統用圓教的教義來說。亦叫正定聚,揀別不是邪定聚,不是不定聚,他是正定聚。括弧裏頭有個簡單的解釋。正定是住的意思,他的心安住在正定之中。聚是類,是屬於這一類。這一類是圓教法身大士一類,他已經入法身大士一類,或者我們說入法身大士之流。
【言其人已入聖果之類,永不退轉無上菩提,故名正定聚。】
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證叁不退,這個時候證叁不退了。如果以圓教菩薩位次來講,初信位的菩薩證位不退;圓教初信等於小乘的須陀洹果,但是這是圓教,不是別教。到七信位以上,才證得行不退;如果證得初住位,那就證到念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這叫證叁不退。念不退就是這樣的果位,他念念一定是趣向如來的果地,佛經裏面的術語叫薩婆若海;薩婆若是究竟圓滿的智慧,就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他不會再退轉,不會再退回去了。這是證叁不退。我們淨宗裏面常講「圓證叁不退」,那個圓可了不得,圓是圓滿,他這裏雖然證叁不退,不圓。我們要問:這種菩薩修行,他會不會退轉?退轉,他還會退轉。但是他退轉的極限,最低的不會退到初住以下,初住是他的底限,他退的時候會退到這個地方,不會退到初住以下。我們在大經裏面讀到,七地菩薩還退,到八地菩薩就真的不退了,八地不會退,八地叫不動地,轉阿賴耶識成大圓鏡智,八地才轉,所以八地不退。我們如果講圓證叁不退,最低的標准應該是八地菩薩,算是可以說得上圓證叁不退,不會再退轉了。那麼這個叫正定聚。
【至此地位,方稱信成就。】
可見得這個信淺深差別真大,信成就的人,要是嚴格的來說,初住菩薩才信成就。《金剛經》就是這個標准,《金剛經》的標准是離四相,離四相就是圓初住的菩薩,這才是信成就。
【由是曆盡四十一位】
他往後還有四十一個階級,就是要破四十一品無明。
【斷最後一分無明,清淨心圓滿現前,是名妙覺,亦稱爲佛。】
到第四十一個位次,這個四十就是十住(十個位次)、十行、十回向、十地,總共四十個位次,另外一個位次是等覺,等覺菩薩;等覺菩薩破最後一品生相無明,那就成佛,佛叫做妙覺。
【可見由初心至果覺(果覺是妙覺位),功行唯一離相而已。】
這就是放下,再放下,還要放下,一直到等覺菩薩,還叫你放下,直到完全沒得放,沒得放就成佛了。由此可知,修學總綱領、總原則,放下而已。你要是不肯放下,怎麼能成就?
我們念佛帶業往生,也要放下,不放下,西方極樂世界去不了。什麼時候放下?等我壽命快到的時候再放下。在理論上講沒錯,是可以這樣做,可是在事實上講,問題多多。什麼問題?業障。你要有把握在臨命終時沒有業障,你才能如願;如果在臨命終時業障現前,那你這一生空過了,就可惜了。所以學佛之人,佛是覺悟的意思,學佛就是學覺悟,不再迷惑了。我們皈依叁寶,第一個就是皈依覺,覺而不迷,覺就是佛。什麼叫做覺?放下就覺了。《金剛經》上告訴我們的,什麼是迷?不放下就迷了。由此可知,覺跟迷定義在此地。你多放下一分,你就多覺悟一分。我們能把財放下,就不會被財迷了;要把色放下,就不會被色迷了;把名放下,就不會被名迷了。這個世間迷人的東西太多,無量無邊,一樁樁、一件件統統要放下。世間法都放下了,還有很多人被佛迷了,這糟糕不糟糕!佛也要放下,佛不放下也不得了!所以一定要知道,一切都放下那就對了。世尊在這個經上講得很好,「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那個法是佛法,佛法也要放下,不要被佛法迷了。就是一個看破、放下而已。
【受持此經,必將所說義趣,徹底領會。然後乃能曆事煉心。尤應於行住坐臥時、穿衣吃飯時、迎賓送客時、日常工作時,時時處處,常將所領會的義趣,存養心中,優遊涵詠,勿令間斷。】
這第五段很重要,完全是講用功的方法,真正修行的功夫就在此地。世尊一再要求我們,要於此經典「受持讀誦,爲人演說」,不能受持全經,受持這個經上四句偈都好。所謂四句偈是本經任何四句經文,並沒有特別指定哪四句,任何四句。可是這個經義,四句或者是一句都好,你要徹底領會才行,如果這四個字做不到,你修行就沒法子用功,不要說功夫不得力,根本就無法用功,換句話說,也無法修行;所以一定要能徹底領會。徹底領會難,非常之難!從前人比我們現代人有耐心、有毅力,他的心真誠、清淨、純一,因此修行得感應容易。現在人心散亂,妄想雜念要比古人多千倍、萬倍,不能比!古人多半徹底領會是得力於讀誦,他們能夠長時間不夾雜、不間斷的去讀,一天讀經能夠讀幾個小時。在一般講,如果每天一心一意讀,沒有妄想、沒有雜念,每天能夠保持四個小時,根利的人叁、五年就會開悟,就能夠徹底領會;根性鈍的人,十年、二十年也能開悟。
我們在過去佛教史裏面看到,在古大德語錄裏面見到的,無論是出家或者是在家修行,他們真誠!當然外面的環境關系也很大,從前地球還是這麼大,但是人口少,地大人稀。我們中國,在民國初年的時候,清朝末年的時候,中國的人口四億,現在十二億,加了二倍,所以人少地大。生活沒有現在人這麼緊張,現在人要不拼命就沒飯吃,從前人不要拼命都有飯吃,那個不一樣,環境與我們的身心都有影響。有一些人說現代人的福報比從前人大,我聽了是不以爲然。從前人晚上聚會,頂多是燒火炬、蠟燭,沒有現代電燈這麼方便、這麼明亮。我們得這一點方便,諸位要曉得,付出了多少的代價,得不償失。這個所付出的代價,沒有法子估計的,它這個影響力是很深很遠。現在科學家警告我們,地球的環境被破壞了,生態平衡被破壞了,什麼東西破壞的?物質文明不斷在進展,把地球的生態環境破壞了。生態環境破壞之後,會給人類帶來很大的災難浩劫。這是好事嗎?這是比從前人有福報嗎?
我們讀古人的文章,讀古人的詩詞,從前人無論是上層階級的人,或者是平民、農夫、小販,在文人筆下描繪的,他們的生活都在詩情畫意之中,的確有真善美慧,現在沒有了。從前人過的是天人的生活,現在人過的是什麼生活?妖魔鬼怪的生活。這是真的,這不假,不是人的生活,妖魔鬼怪的生活,怎麼能跟人天相比。諸位要是很冷靜仔細去觀察,你才能夠真正體會到,今人不如古人,無論在哪一方面都比不上。所以古人領會經義比較容易,現在講領會難,徹底領會當然就更難。可是你要沒有相當程度的領會,我剛才講了,沒有法子修行。修行在哪裏?底下這一句,曆事煉心,曆是經曆、經過,事就是日常生活當中瑣碎之事,你每天做這些事情,就在工作裏面提起觀照的功夫。般若 波羅蜜在哪裏?金剛般若 波羅蜜在哪裏?在行住坐臥裏。行是走路;不是走,就坐在這裏,現在大家都坐在講堂裏,坐在這裏;或者是躺下來睡的時候。穿衣吃飯的時候,會吃飯的人,每一口飯都是般若 波羅蜜,你會嗎?你要不徹底領會,你怎麼能每一口飯都是金剛般若 呢?每一杯茶都是金剛般若 呢?乃至迎賓送客,你家裏有客人來了,你歡迎他,他走了你送送他,都是般若 波羅蜜。日常的工作,無論你從事哪一個行業,無論你做什麼工作,時時處處,點點滴滴,無有一法不是。真是這樣的嗎?真的。你看本經一開端,釋迦牟尼佛不是著衣持缽到舍衛大城乞食嗎?他所表現的就是金剛般若 ,我們凡夫粗心大意沒看出來,被須菩提尊者看出來了。所以須菩提尊者贊歎「希有世尊」,太希有了!沒有想到至高無上的金剛般若 ,原來就在行住坐臥、穿衣吃飯裏面。
這個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穿衣吃飯裏頭哪一點是金剛般若 波羅蜜?你要能夠把這部經佛教給你最重要的綱領抓住,這個意思你就能體會到一些。佛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是放下,把一切妄想放下,一切分別執著統統放下,這就是金剛般若 ;至於行住坐臥、穿衣吃飯、日常工作,那是而生其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生心,生心無住,那不是金剛般若 是什麼?金剛般若 用在哪裏?就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如果你會用了,那就恭喜你,你不是凡夫,你起碼也是圓初住菩薩,你真的會用了。你不會用,不會用就是凡夫。這個說法,大家聽了還是疑…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五十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