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五十四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五十四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54

  请掀开经本一百二十一面,最后一行:

  【若相离得一分,清净心便显现一分。最初离得一分时,名初住菩萨,亦名正定聚。】

  我们先看这一句。这是大乘菩萨的境界,全是以本经的标准来说。相就是指的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说能够离得一分,这一分是说微细的一分,不是说粗显的执著。如果要是讲粗显的执著,阿罗汉已经离了,阿罗汉破了我执,断见思烦恼,他还有法执,法执未破。我们要问,谁执著法?我执没有了,谁执著法?当然还是有我,如果没有我的话,什么人去执著法?这就是讲的界外微细的无明。阿难在楞严会上所讲的「微细执著」,就是这个意思;这就是四十一品无明。我们不说初住菩萨,我们讲等觉菩萨,有没有我执?没有了,我执没有,决定没有。他还有最后一品生相无明,谁执著?还是有个我。没有我,谁执著?没有我,就没人执著了。由此可知,极微细的执著,是要破最后一品生相无明,真的没有我执,四相破尽,干干净净,确确实实没有了。真如自性圆满的显露,那叫究竟圆满的佛果。诸位在此地决定不能够误会,认为是我们一般讲的我执、法执,这里头有粗细层次不一样,这是微细的执著。破一分,清净心就是真如本性,就透出一分,我们讲明心见性。

  最初离得一分时,这叫初住菩萨,这是圆教,诸位要记住,圆教。如果是别教,最初离得一分时,是初地菩萨;别教初地,圆教初住。我们这部经是属於圆教的大乘,不是属於别教,统统用圆教的教义来说。亦叫正定聚,拣别不是邪定聚,不是不定聚,他是正定聚。括弧里头有个简单的解释。正定是住的意思,他的心安住在正定之中。聚是类,是属於这一类。这一类是圆教法身大士一类,他已经入法身大士一类,或者我们说入法身大士之流。

  【言其人已入圣果之类,永不退转无上菩提,故名正定聚。】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证三不退,这个时候证三不退了。如果以圆教菩萨位次来讲,初信位的菩萨证位不退;圆教初信等於小乘的须陀洹果,但是这是圆教,不是别教。到七信位以上,才证得行不退;如果证得初住位,那就证到念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这叫证三不退。念不退就是这样的果位,他念念一定是趣向如来的果地,佛经里面的术语叫萨婆若海;萨婆若是究竟圆满的智慧,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不会再退转,不会再退回去了。这是证三不退。我们净宗里面常讲「圆证三不退」,那个圆可了不得,圆是圆满,他这里虽然证三不退,不圆。我们要问:这种菩萨修行,他会不会退转?退转,他还会退转。但是他退转的极限,最低的不会退到初住以下,初住是他的底限,他退的时候会退到这个地方,不会退到初住以下。我们在大经里面读到,七地菩萨还退,到八地菩萨就真的不退了,八地不会退,八地叫不动地,转阿赖耶识成大圆镜智,八地才转,所以八地不退。我们如果讲圆证三不退,最低的标准应该是八地菩萨,算是可以说得上圆证三不退,不会再退转了。那么这个叫正定聚。

  【至此地位,方称信成就。】

  可见得这个信浅深差别真大,信成就的人,要是严格的来说,初住菩萨才信成就。《金刚经》就是这个标准,《金刚经》的标准是离四相,离四相就是圆初住的菩萨,这才是信成就。

  【由是历尽四十一位】

  他往后还有四十一个阶级,就是要破四十一品无明。

  【断最后一分无明,清净心圆满现前,是名妙觉,亦称为佛。】

  到第四十一个位次,这个四十就是十住(十个位次)、十行、十回向、十地,总共四十个位次,另外一个位次是等觉,等觉菩萨;等觉菩萨破最后一品生相无明,那就成佛,佛叫做妙觉。

  【可见由初心至果觉(果觉是妙觉位),功行唯一离相而已。】

  这就是放下,再放下,还要放下,一直到等觉菩萨,还叫你放下,直到完全没得放,没得放就成佛了。由此可知,修学总纲领、总原则,放下而已。你要是不肯放下,怎么能成就?

  我们念佛带业往生,也要放下,不放下,西方极乐世界去不了。什么时候放下?等我寿命快到的时候再放下。在理论上讲没错,是可以这样做,可是在事实上讲,问题多多。什么问题?业障。你要有把握在临命终时没有业障,你才能如愿;如果在临命终时业障现前,那你这一生空过了,就可惜了。所以学佛之人,佛是觉悟的意思,学佛就是学觉悟,不再迷惑了。我们皈依三宝,第一个就是皈依觉,觉而不迷,觉就是佛。什么叫做觉?放下就觉了。《金刚经》上告诉我们的,什么是迷?不放下就迷了。由此可知,觉跟迷定义在此地。你多放下一分,你就多觉悟一分。我们能把财放下,就不会被财迷了;要把色放下,就不会被色迷了;把名放下,就不会被名迷了。这个世间迷人的东西太多,无量无边,一桩桩、一件件统统要放下。世间法都放下了,还有很多人被佛迷了,这糟糕不糟糕!佛也要放下,佛不放下也不得了!所以一定要知道,一切都放下那就对了。世尊在这个经上讲得很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是佛法,佛法也要放下,不要被佛法迷了。就是一个看破、放下而已。

  【受持此经,必将所说义趣,彻底领会。然后乃能历事炼心。尤应於行住坐卧时、穿衣吃饭时、迎宾送客时、日常工作时,时时处处,常将所领会的义趣,存养心中,优游涵咏,勿令间断。】

  这第五段很重要,完全是讲用功的方法,真正修行的功夫就在此地。世尊一再要求我们,要於此经典「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不能受持全经,受持这个经上四句偈都好。所谓四句偈是本经任何四句经文,并没有特别指定哪四句,任何四句。可是这个经义,四句或者是一句都好,你要彻底领会才行,如果这四个字做不到,你修行就没法子用功,不要说功夫不得力,根本就无法用功,换句话说,也无法修行;所以一定要能彻底领会。彻底领会难,非常之难!从前人比我们现代人有耐心、有毅力,他的心真诚、清净、纯一,因此修行得感应容易。现在人心散乱,妄想杂念要比古人多千倍、万倍,不能比!古人多半彻底领会是得力於读诵,他们能够长时间不夹杂、不间断的去读,一天读经能够读几个小时。在一般讲,如果每天一心一意读,没有妄想、没有杂念,每天能够保持四个小时,根利的人三、五年就会开悟,就能够彻底领会;根性钝的人,十年、二十年也能开悟。

  我们在过去佛教史里面看到,在古大德语录里面见到的,无论是出家或者是在家修行,他们真诚!当然外面的环境关系也很大,从前地球还是这么大,但是人口少,地大人稀。我们中国,在民国初年的时候,清朝末年的时候,中国的人口四亿,现在十二亿,加了二倍,所以人少地大。生活没有现在人这么紧张,现在人要不拼命就没饭吃,从前人不要拼命都有饭吃,那个不一样,环境与我们的身心都有影响。有一些人说现代人的福报比从前人大,我听了是不以为然。从前人晚上聚会,顶多是烧火炬、蜡烛,没有现代电灯这么方便、这么明亮。我们得这一点方便,诸位要晓得,付出了多少的代价,得不偿失。这个所付出的代价,没有法子估计的,它这个影响力是很深很远。现在科学家警告我们,地球的环境被破坏了,生态平衡被破坏了,什么东西破坏的?物质文明不断在进展,把地球的生态环境破坏了。生态环境破坏之后,会给人类带来很大的灾难浩劫。这是好事吗?这是比从前人有福报吗?

  我们读古人的文章,读古人的诗词,从前人无论是上层阶级的人,或者是平民、农夫、小贩,在文人笔下描绘的,他们的生活都在诗情画意之中,的确有真善美慧,现在没有了。从前人过的是天人的生活,现在人过的是什么生活?妖魔鬼怪的生活。这是真的,这不假,不是人的生活,妖魔鬼怪的生活,怎么能跟人天相比。诸位要是很冷静仔细去观察,你才能够真正体会到,今人不如古人,无论在哪一方面都比不上。所以古人领会经义比较容易,现在讲领会难,彻底领会当然就更难。可是你要没有相当程度的领会,我刚才讲了,没有法子修行。修行在哪里?底下这一句,历事炼心,历是经历、经过,事就是日常生活当中琐碎之事,你每天做这些事情,就在工作里面提起观照的功夫。般若 波罗蜜在哪里?金刚般若 波罗蜜在哪里?在行住坐卧里。行是走路;不是走,就坐在这里,现在大家都坐在讲堂里,坐在这里;或者是躺下来睡的时候。穿衣吃饭的时候,会吃饭的人,每一口饭都是般若 波罗蜜,你会吗?你要不彻底领会,你怎么能每一口饭都是金刚般若 呢?每一杯茶都是金刚般若 呢?乃至迎宾送客,你家里有客人来了,你欢迎他,他走了你送送他,都是般若 波罗蜜。日常的工作,无论你从事哪一个行业,无论你做什么工作,时时处处,点点滴滴,无有一法不是。真是这样的吗?真的。你看本经一开端,释迦牟尼佛不是著衣持钵到舍卫大城乞食吗?他所表现的就是金刚般若 ,我们凡夫粗心大意没看出来,被须菩提尊者看出来了。所以须菩提尊者赞叹「希有世尊」,太希有了!没有想到至高无上的金刚般若 ,原来就在行住坐卧、穿衣吃饭里面。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穿衣吃饭里头哪一点是金刚般若 波罗蜜?你要能够把这部经佛教给你最重要的纲领抓住,这个意思你就能体会到一些。佛教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是放下,把一切妄想放下,一切分别执著统统放下,这就是金刚般若 ;至於行住坐卧、穿衣吃饭、日常工作,那是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生心,生心无住,那不是金刚般若 是什么?金刚般若 用在哪里?就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如果你会用了,那就恭喜你,你不是凡夫,你起码也是圆初住菩萨,你真的会用了。你不会用,不会用就是凡夫。这个说法,大家听了还是疑…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五十四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