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五十四集▪P4

  ..续本文上一页里头还带著恶业,才有这个果报。这一生当中命很苦,很苦是过去修不善业,招感得一生的不如意,都是业力在支配,没有别的。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无论我们现前生活环境怎么样,不在乎!我们要想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我们要想改善我们的前途命运,有没有方法?有。多造善业,不造恶业就行了。这个前面所讲的,要明了因果,决不能违背因果,就行了。

  【必须此层做到,方能达到事来便应,事过即忘,得与不著相应耳。】

  这个时候我们用心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所以佛与大菩萨,我们常讲的法身大士,圆初住以上的这些菩萨们,他们用真心。真心叫什么?叫大圆镜智,把它比喻作大圆镜。他用心像镜子一样,事情来了照得清清楚楚;事情没有了,里头干干净净,一点也不染污。不但是事情完了,他心里头没有,你们诸位想想,正在照的时候,他有没有?他还是没有。哪里是事情走了以后才没有,那是我们凡夫见的,那是不懂理。真正明理的人,正在照的时候都没有,从来没有染污过。照是什么?照就是像我们讲的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他就有应,应就是照。正在感应的时候,心还是清净,还是没有染污,还是没有动摇,这就是与「无住生心,生心无住」相应。无住生心,这个镜子能应;生心无住,虽应的时候,这个镜子还是清净的。这是用真心,诸佛菩萨用的是真心。我们凡夫不会用真心,用的是妄心,妄心就是有住、就是执著。诸位要晓得,执著太苦太苦了,招来的是事事不如意;离开一切执著就事事如意,就是《华严经》上讲的「事事无碍」,我们凡夫所谓的事事如意,无碍就如意了。

  以出世法言,前面是讲世间法,也就是我们一般生活,生活里面要怎样修行,要怎样用功。

  【以出世法言,要在无论修得如何久、如何好、如何完备,而决不自是,决不自满,如此乃能达到行无所事也。】

  那么这是说,实在讲这个出世法,是讲一些出家修道的人,这里面包括的范围很广,不仅是佛门里面出家的,其他宗教里面也有出家的。在我们中国道教也是修行的,外国天主教也是出家的,所以这里面包括很广很广。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修学得再久,修学的功夫再好,如果要有自是自满,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为什么?他还没有离开分别执著;换句话说,他没有离开四相。诸位要晓得,在家修行,前面一段讲在家修行,在家修行如果不住相,那是在家菩萨,他证果了;出家修行要是不住相,那是出家的菩萨,也证果了,地位完全相同。决不是说出家菩萨要比在家菩萨高一等,没这个话。佛法是平等法,我们现在出家人,吃了一个很大的亏,就是误以为我这一出家,就是天人师,就比别人高一等,在家人见到我要顶礼,要恭敬供养,自己就妄自尊大。在家人修了福,我们造了罪,他往上升,我们往下堕落,这个亏吃大了。我们一定要晓得,怎样叫真修行,怎样叫真用功。

  佛门里面,也许诸位听说过有一位常不轻菩萨,那是等觉菩萨,不是普通的菩萨。他见任何众生都顶礼,这是菩萨大慈大悲,做一个样子给我们看。人家等觉菩萨还这么谦虚,对於一切众生还这么恭敬,我们怎么能够起傲慢之心,怎么可以自以为是,这是很值得我们警惕的。我们看到别人有这个情形,要回光返照想想自己有没有?如果有,马上要改过来,一定要做到心清净、心平等。无论自己修怎么样的功行,都是若无其事,这是平常事情,不值得骄傲。一有骄傲,你要晓得骄是烦恼,贪瞋痴慢是大烦恼,这四大烦恼是大烦恼。不修行还不生烦恼,愈修烦恼愈重,那他的果报到哪里,我不说你们也都知道,有什么值得大家尊敬!

  【无我之理(这是道理,无我的道理),破我之法,唯有佛典最精最详。当多读多诵大乘经论,深观圆观,而得深解圆解。】

  无我的道理,法相的经论讲得最精细、最透彻,因为它从事上讲,大家好懂。性宗的经论从理上讲,若不是上根利智,就不容易悟入。相宗从事上讲,佛常讲一弹指有六十刹那,一刹那里面有九百生灭,什么生灭?业因果报的生灭,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我们弹指的速度,大概一秒钟可以弹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一秒钟两个十万八千次的业因果报的生灭。我们所看到一切现象,就是业因果报生灭的连续相,不是真的,所以佛给我们讲,这是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是相宗从事上讲,好懂!如果你能够听明白,想想这个道理,才晓得真的无我。不但我无,法也无,法也是因缘生法,也是刹那九百业因果报相续的现象,就这么回事情。哪有我?没我!没我,这才能真正把我放下;「我」放下了,是从根本放下,彻底放下。「我」都舍掉了,哪来的我所?五欲六尘是我所,统统放下了,我都没有了,还有谁去贪恋这些五欲六尘?彻底放下。所以这个事情,确确实实世间所有一切典籍里面没有这个说法的,唯有佛法说得详细、说得明白。为什么?因为这个现相是佛与大菩萨亲眼所见的。

  世间人为什么见不到?没有这么深的定功;也就是说,我们不说定功,说定功大家听了又迷惑,他的心没有那么细,这个好懂。世间人粗心,佛菩萨的心很细,细到极处了,那个极微细的他看到了。一刹那九百生灭的这种现象,要不是极细的心,怎么看得出来?看出来了。像我们看电影,我们看这个银幕,银幕确确实实是一张一张影片在那里放;我们粗心的人没看出来,看到好像都是真的事情,在那里活动;如果是眼光敏锐的人他来看,一张一张的,像幻灯片一样,一张一张在那里换。细心的人看得出来,粗心的人看不出来。六道众生粗心,四圣法界虽然心比较细,还是粗;法身大士的心就细了,他们把这个事实真相看出来了,所以那个我彻底放下,不再执著了。像这些道理方法,江居士在此地建议我们,要多读大乘经论,然后你的观念、你的想法就会改变了。观是观念,你的观察就深了,你的观就圆了,你的想法、看法慢慢就圆,就深了。这样子,而得深解圆解,不但对於佛法,对於世间法你也是深解圆解。所以佛法通,世间法一切都通。

  这里举几部经典,如《圆觉经》、《楞严经》、《楞伽经》、《地藏经》、《净土五经》,皆应多读。《华严》、《法华》,这是大经,分量太大了。若不能尽读,或读一种。若不能全读,或读数品。像《华严经》不能全读,读其中几品也可以,甚至於读一品也很好。古人很多人选择《普贤菩萨行愿品》,读一品都好。这是举出几部大乘经,做一个例子。但是一定要多读,不多读不能够培养一个习气;换句话说,我们旧的习气它没有力量抗衡,事临前它就不管用了,佛的力量敌不过业力,一定要多读。所以说一部经念个一万遍、两万遍,并不算很多。只可以说有两万遍,功夫才得力,没有这么多的遍数,你拿什么来抗衡你的习气!为什么起心动念都是烦恼、都是妄想?那是习气。我们佛法的力量不够,敌不过习气,还是轮回心,还是造轮回业,这就不得了。我今天就讲到此地。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五十四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