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五十五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五十五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55

  请掀开经本第一百二十四面,倒数第六行,从小注第六段看起。

  【读经,当至诚恭敬读,悠游涵咏读。其中紧要之句,须时时存养於心中,令与自心冥合为一,此最妙之观门也。尤须以行持助之。持戒修福,精勤忏悔,礼敬三宝,请求加被。消除夙障,开启正见。】

  这一段也非常重要。我们平常自己用功不如法,功夫不得力,常常有这种感触。究竟什么地方不得法?什么地方不得力?自己也不晓得,这是懵懵懂懂的在那里修学,这一段正好帮我们解决了问题,给我们一个最好的答案。过去善导大师教导人,一切法要从真实心中作,这个地方教我们读经,读经要至诚恭敬,就是要用真诚的心。因为佛的经典、佛的言语,都是从真心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我们如果用分别妄想与佛经就不相应,所以功夫不得力。佛是从真诚心流露出来的,我们用真诚心来接受,就起感应道交,道理在此地。悠游涵咏,这是形容非常自在、非常轻松、非常活泼,没有一丝毫压力。经文里面重要的句子,到底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实在讲这是因人而异,因我们自己程度而异。有些句子我们现前感觉到很重要,有些觉得不重要;过个两、三年之后,我们觉得那个不重要的变成很重要,那很重要的就变成不重要,这什么道理?境界不一样了,境界不相同了。由此可知,哪些是最紧要的?就是现在,现在你觉得最重要,是你最得受用的。虽然佛有很精辟的开导,我们听不懂、看不懂,不是我们现前的境界,那也不重要了,在我们现在讲也不重要了。正如我们在学校读书一样,我们读初中一年级,一年级课本对我们最重要,大学的教科书对我们不重要,我们可以不要去理会它,就是这个道理。什么是最紧要的?现在自己念了有感受,觉得很有用处,能够帮助自己改过自新,这就是非常重要。

  这样重要的开示要常常记住,常常放在心上,使我们自己的心跟佛的教诲能够合而为一,念念当中不离开佛的教诲。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起心动念,都会想到佛的教训。特别是本经佛教给我们,不住六尘生心,经文里面讲了很多遍,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这些句子要常常记在心上,我们面对外面境界的时候,起心动念立刻就想到佛这句教训,我们的心就平了,妄想就息了,执著就放下了,这就是最妙的观门。不但是观,观是明了,了解事实真相;要以行持来帮助,行是放下,妄想放下,分别执著放下,用行来帮助观。观是属於解,透彻的理解,解帮助行,行帮助解,这样功夫一定就进步。

  持戒修福,持戒是守法,一定要循规蹈矩,要循序渐进,这个地方持戒是广义的,不是限制在五戒、十戒这些戒条上,不是这个意思,这个戒就是佛的教诫。换句话说,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我们都应该明了,都应该遵守,都应该奉行,这叫持戒。修福就决定不背因果;但是什么是福要能够辨别清楚,需要般若 智慧,没有智慧的人,对於什么是福,往往看错,他也修错了。我们中国的文字,福跟祸害的祸差不多,要不仔细看,把祸当作福,这两个字写法很接近。这就是说明没有智慧的人,往往把祸当作福,把福当作祸,搞颠倒了,那就大错了。

  精勤忏悔,忏悔就是改过自新,真正修行的人不在乎形式。最近有一位同修送了一个小册子给我看,这个小册子是《金山活佛神异录》,乐观法师写的。乐观法师跟我也有一段因缘,我们也很熟悉,老法师也过世了。他跟金山活佛见过几次面,在一块曾经住过两三个月,对於金山活佛的行持很清楚,他很佩服。这个人是无拘无束,从外表看很像济公活佛,他什么也不在乎的,但是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与佛法相应。我看了很欢喜,过去听说有金山活佛这个人,这是江苏镇江金山寺的一个出家人,他的一些故事。我请居士林把它翻印两千本,印好之后跟诸位同修们结缘,你们看看很有趣味。真正修行人,一定要从忏悔门去修起。忏悔范围非常深广,可以包尽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门,没有一个法门不是忏悔法。忏悔最要紧的就是改往修来,我们讲改过自新,这是真实的功夫。一个人如果每天能够发现自己的过失,那就是觉悟。佛这个字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叫觉者,觉悟的人,知道自己有过失就真正觉悟了。今天一天没过失,那你没有觉悟,你决定没有觉悟。没有过失就没得改,没得改就不能进步。改才进,不改怎么会进步!改才会进,你没得改,你怎么会往前进!我们看佛在经典上所说的,菩萨从初发心,初信位的菩萨一直修到等觉,他怎么个修法?天天改过,天天进步,一直到最后把一品生相无明,那也是毛病,这一品生相无明也断了,那就圆满成佛,这才没有过失。圆教的佛才没有过失,别教的佛有过失,别教佛四十一品无明只破了十二品,过失还多!别教佛尚且如是,通教、藏教就不必说了,怎么可能没有过失?我们也常讲菩萨知道自己有过失,菩萨是觉者,觉有情。有两种人没过失:圆教佛没有过失,真的没有了;第二种人是凡夫没有过失,你问他:你今天有没有过失?想想,没有!没有过失。一身的过失不知道,不觉悟。所以我们一定要学菩萨,不能学凡夫,学凡夫就是继续不断的再去搞六道轮回,那个不得了!一定要学菩萨,菩萨才能够超越轮回,超越十法界。就是知道自己有过失,天天不断的把自己的过失改掉。

  礼敬三宝,请求加被。这个字加被念破音字,跟挑手边的那个披,衣服披在身上那个披是一个意思。古时候这个字当披讲,也念披,现在念被,加被讲不通,加披才讲得通。求三宝的加持,求三宝的保佑,要用真诚恭敬,礼敬三宝。普贤菩萨十大愿,也就是普贤菩萨修行的十大纲领。第一就是礼敬诸佛,《华严》的确是值得赞叹的,但是《华严》要跟《无量寿经》一比,诸位必须要知道,《无量寿经》排在第一,《华严经》排在第二。为什么?因为《无量寿经》跟小本《弥陀经》是教给我们直接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的,直接念阿弥陀佛,必定得十方一切诸佛的加持。而《普贤行愿品》虽然是净土五经,但是它疏远。我们讲亲疏,净土三经亲,《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也亲,因为他讲的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普贤菩萨行愿品》就比较疏远,因为他是修十大愿王回向往生净土,比直接念阿弥陀佛要难得多。念佛若一日若七日能成功、能往生,十大愿王修七天决定不能往生,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但是普贤菩萨最后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才圆满,导归极乐导归到哪里?就是导归到《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

  我在早年学佛的时候,对《华严》非常非常向往,所以三本《华严》,六十、八十、四十,以及《华严经》的注解,祖师大德的注疏我都搜集,我很想学清凉法师。清凉一生讲《华严》讲五十遍,值得后人羡慕,《华严》以后再就没有第二个。《华严经》一天讲八个小时,一年讲一部。古时候寺院跟现在不一样,古时候的寺院没有经忏佛事,没有法会,没有一切的应酬,也没有什么观光旅游。寺院做什么?就是讲经修行。讲经一天八个小时,它跟学校一样。修行就是早晚课诵,早晚课诵大概总是两种方式,一个是坐禅,一个是念佛,所以一个完整的寺院里面,一定有念佛堂、有禅堂。喜欢坐禅的到禅堂去,由禅堂里面师父教导你,喜欢念佛的到念佛堂去,由念佛的师父带领你。白天上下午听讲。所以从前的寺院是学校,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什么时候能够把佛教本来的面目恢愎,我们不敢奢望,希望这个世界上有一个道场能这样做,我们就很满意了;一个道场都没有。所以佛法今天这样衰,有它的原因。就好像学校一样,学校衰了,为什么衰?没有老师上课,也没有学生在读书,这个学校当然就衰了。这是我们四众弟子都要明了的。

  我们天天要报佛恩,怎么报?一个道场每天晚上讲两个小时的经,不行,不够!比古时候差得太远太远,不成为一个学校,补习班而已。我们居士林这个道场,现在是每天讲两个钟点经是补习班,不能正式称为学校。可是这个补习班已经很难得,别的地方还找不到,已经很稀奇,其他地方还没有,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现在我们为什么不能恢复?讲经的人太少了。一天讲八个小时,天天这样讲,受不了,必须要有几个人讲经,轮流讲,那就没有问题。譬如四个人,一个人讲两个小时,一天讲八个小时,还可以,还能够维持。所以从前寺院丛林有首座和尚,首座和尚有好几位,首座就是讲经的。住持方丈那是校长,他会聘请礼请,从前我们佛门叫礼请,礼请法师来担任首座,担任讲席,这才是一个真正佛教的道场。所以要从恭敬当中求,把对三宝的恭敬心,对人对事对物,一切从恭敬中求,就得佛加持,得佛保佑。

  消除夙障,业障是多生多劫的,不是这一世的。这一世我们所受的是果报,这一世我们所造的是来世的业因,夙世所造作的那是缘,因缘结合果报就现前,是这么一回事情。我们诚心诚意认真努力去修行,把错误的行为都修正过来,这样就消除业障,智慧就现前了。开启正见,正见是智慧,你的思想见解不会错误。

  【要发广度众生之大愿,读经念佛,仰仗弥陀本愿加持,除其障蔽,解行并进,久久不懈。】

  我们先看这一句。四弘誓愿里面,第一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我想我们每位同修天天都在发愿,不过所发的是嘴皮上的愿,心里面没发;如果心里面发了,你就跟诸佛菩萨感应道交。愿一定要从自己心里面发出来,佛教导我们的这些言语,我们藉著佛的教导,要把自心真正的心愿发出来,这就对了。念念度众生这个心是真心,这个心是诚心,这个心是大慈悲心,决定就消业障。愿心要是发不出来,我们的业障随时会现前。看到别人比我好的,心里面就难过,嫉妒…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五十五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